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台人物

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清檯灣知府黃辰明

黃辰明(1690—1741年)初名成徵,字闢斯,號金墩逸士,行康四。臺灣彰化花壇金墩太守房堯眉次子,東祖孫,元甫曾孫,光祿元孫,文質玄孫。福建莆田黃石金墩前厝大保房人。清康熙庚午年十月十二日寅時生。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優貢生,歷官臺灣彰化教諭、淡水縣丞,彰化知縣、臺灣府同知,黃辰明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奉旨接任王珍臺灣知府至清聖祖康熙六十年(1720年)冬致仕。在任四年臺灣知府,主張有效防衛,確保國家主權的統一和領土安全,清康熙末年曾請奏於廷,曾多次向朝廷主張“居安思危,固我疆域,以達到有備無患、長治久安之目的”之進步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仍然值得借鑑和褒揚。清康熙六十年秋,黃辰明回朝述職時,向皇上玄燁進言曰:“皇上,據閩浙總督報,臺灣府三縣之內,豪強肆意,局勢頗有不穩狀況。鄭氏餘孽、南陽海賊、高山土族皆蠢蠢愈動,臺灣知府黃辰明奏請朝廷增派良將駐兵,以防不測”。當時,清代康熙帝馬上應允“準,著兵部議行,嚴加彈壓。”1717年至1720年任臺灣知府、1723年至1727年轉任臺灣御史兼學政,累官至分巡臺灣道御史兼理提督學政。病卒清乾隆辛酉年六月初九日子時卒壽五十有一配徐氏葬臺灣台北淡水艋岬附兄角頭葉山丙壬坐右壙龍王出海穴子廷洙。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清檯灣知府黃立本

黃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學,號金湖。湖口長房志夏子,芳琮孫,清代福建晉江潘湖叟黃錫袞大學士曾孫,臺灣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福建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恩貢生。清康熙丙子年三月初十日子時生。歷官臺北府學訓導,大興順天府同知,黃立本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奉旨接任高鐸臺灣知府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冬任期三年,1725年至1728年以中憲大夫在籍調用兼署臺灣知府。在任三年臺灣知府主張重農重商,勤政為民,廉潔為政,素來為臺灣當地民眾所稱頌。黃立本是清代雍正皇帝公認的清正廉明、治理安定的臺灣知府。當時進京述職臺灣知府黃立本,向清代雍正皇帝進奏曰:“臣並非冒昧請賞,福建藩庫今年沒有撥臺灣一石糧,這是有案可查—”。雍正直截了當說“世上就你聰明”!在臺灣知府任上治績也深受清代雍正帝的肯定“若論治理,臺灣尚屬安靜。下去!好好想想朕的話,重農重商也是君子小人分野,回去一定好生勸農墾荒。念你尚屬清廉,且臺灣歲入確有加增,閩省巡撫請給你加二級,這一條仍算數。你是處朕亦不掩你功,你不是處朕自也要痛加申飭——去吧”!清乾隆庚子年七月二十二日午時卒於臺,壽八十有五。塋在臺灣淡水艋岬忠山之原。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清檯御史黃叔璥巡查釣魚島

黃叔璥在1722年之前巡視臺灣期間,實地考察釣魚島列島後曾記載:“山後大洋,北有山名釣魚臺,可泊大船十餘,崇爻之薛坡蘭,可進舢板。”據專家介紹,文中“薛坡蘭”指釣魚島附屬島嶼南小島和北小島等。《臺海使槎錄》一書還詳細記載了中國清朝水師營在釣魚島海域巡航的情況,其中稱,巡哨船因島嶼"沿海暗沙險礁"而難以駕駛,需等漲潮水平時才能進港,否則會擱淺或遇到風暴而無處泊船。改乘幾艘輕盈平底的舢板隨波漂浮,也比較容易巡防,還可隨處停泊。黃叔璥(1680年—1758年),字玉圃,號篤齋,清順天大興金墩人(即北京市境內孫公園金墩萬卷樓)。孫公園位於今和平門外琉璃廠以西,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天府廣記》作者孫承澤的私家花園。此園佔地達數畝,東邊止於今南新華街路西(李鐵柺斜街就在其路東)園內建有“萬卷樓”上下共14間,存放孫承澤的私人藏書。萬卷樓的對面庭院裡有“研山堂”。1709年(清康熙48年)進士,1722年成為首任臺灣巡察御史。黃叔璥生於北京,卒於北京,宦海沉浮中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明清兩代大興縣籍進士達500人之多。此外,其兄弟黃叔琪、黃叔瑄先後在1705年和1713年中舉,大興金墩黃氏一家又被譽為“五子登科”。1715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黃叔璥擢升御史,曾任巡城御史,專職巡視京城東城。御史一職自秦代即有,屬監察性質,位不高但權很重。清代初期明定監察御史職責為“查糾百司官邪、天子耳目風紀”,職位定在三品,順治十六年僅為七品,康熙六年升到四品,而不久後的康熙九年復降七品,雍正七年起據任職資格不同而分別定為正五品或正六品,乾隆十七年又定從五品。1721年朱一貴民變結束,清廷特別調任他與吳達禮共同擔任巡臺御史。翌年6月抵臺後,他除了致力與朱一貴殘餘作戰外,也經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險隘、海道風信,著有《臺海使槎錄》8卷,分為《赤嵌筆談》、《番俗六考》、《番俗雜記》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詳細記錄臺灣的山川地勢、風土民俗。尤其對臺灣原住民的樣貌,更是觀察入微,因此,該書為近現代的考證平埔族歷史之根基。日前,證明釣魚島屬中國固有領土的清朝官方文獻《臺海使槎錄》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學者研究發現,《臺海使槎錄》系清代第一位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載明290年前清朝官員即乘巡海船抵釣魚島巡查。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臺灣清四大翰林之一金墩黃彥鴻

黃彥鴻(1866—1923年),一名黃宗爵,字芸漵,號金墩。.臺灣淡水廳金墩人。黃宗鼎之弟。黃玉柱次子,黃惠孫,黃嘉榮曾孫,黃元吉玄孫。先世清福州候官解元進士臺灣淡水廳通判黃元吉由閩徙籍臺灣竹塹(今臺灣淡水港金墩)。自幼隨父黃玉柱旅居宦庭,嗜學經禮詩書,敬兄妹承孝友有濟,清光緒十四年中戊子科舉人,二十四年(1898)登庚寅科夏同和榜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歷五載館選晉編修,籤分戶部主事、累官至清廷軍機京章行走(正三品銜)。臺灣淪陷後被迫離臺,偕子歸籍福建候官縣文山鋪官園前打鐵壋金墩街(福州臺江區新港街聖王廟南側)翰林第後居京師譯學館六宜書屋,是時,朝廷方厲行新政,黃彥鴻遊學日本歸,擢為清通議大夫,四品銜,軍機京章行走領班總管。丁憂間,修祖祠,與禮耕堂黃超敬仝修《臺灣江夏興化軍城黃氏祖譜》,與閩縣陳寶琛、鄭孝胥極相得甚友善,清宣統元年入直以敏密稱國體既變,黃彥鴻遂以致仕,自晦杜門,課子終其身,配王氏恭人子五黃浚(以父蔭七品京官)、黃濟(醫學士)、黃溥(法學士)、黃瀚(工學士)、黃均(著名畫家),孫四黃晟、黃燧、黃度、黃麟。民國癸亥二月初四日亥時卒於京寓,壽五十有八,塋在福州城西牛頭山侖之原。其由福州遷臺灣世系簡圖為:福州閩縣臺江聖王廟金墩初祖1世黃震旦(莆田金墩黃幼洛子也)——2世黃俊——3世黃大成——4世黃元吉(1720年黃正睿長子出承福州臺江聖王廟金墩街黃大成為嗣)臺灣淡水港始祖解元翰林學士通判——19世黃成書1745年——20世黃嘉榮1775年——21世黃惠1805年——22世黃玉柱1835年——24世黃彥鴻1866年——25世(黃浚、黃濟、黃溥、黃瀚、黃均1914年)——26世(黃晟、黃燧、黃度、黃麟1943年)析居北京、福州臺江聖王廟金墩和臺灣淡水港(據莆田沙堤金墩黃氏宗譜)。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附:黃彥鴻撰《金墩黃氏祖祠建置碑誌》

金墩黃氏祖祠,先期浙江湖州教授學古諱勝公祭其事;明洪武戊寅年秋,廣信知府翰林學士永公復脩金墩廟,古讀書亭,鳩集倡建祠宇,以祀始祖宋隆興癸未進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特進光祿大夫、太師清惠黃府公在天之靈。逢年正月初四日,金墩清江沙堤珠坑平海沙坂等族子姓詣祠,拜謁祖先敬致祭嗣,祠在府城東南景德里黃石市興美街水南書院之金墩,坐小山之原。而朝九華山堂水與金墩廟相望,塑太師清惠黃府神像,配像贊。歲時頂禮,越明迄清後圮,明嘉靖已醜裔孫刑部尚書光升公,增建讀書亭與雪庵寺毗鄰;萬曆甲午裔孫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鳳翔公,重修金墩祖祠;明崇禎庚辰裔孫太傅禮部尚書汝良公,以逢年正月初四日為忌辰,鳩集七房子姓金身董其事;役風雨罔或間,今者堂構聿新,致祭嗣合請杭州右衛軍克謙公。後福州儒士震旦公,捐俸配享置祀田塑潭州郡君塘南陳士楚侍講女諱廣誼一品夫人神像於金墩祖祠。歲時頂禮,俾奉香火,並致族孫陽泰書,族長樾文向春公,以供祀事。是祠也,吾太師清惠黃府公七房之鼻祖,福德隆矣!金墩其沮漆也!所以明參憲若頃公贖地,倡建大宗至出,太恭人之養贍供役。大清定鼎,國朝國學淑初公,捐賚助修南宮桂茂,自此門閭高且大,訖尊大人力也。厥後,兄庠士寅候公續葺。康熙庚戌壞於雨草,裔孫清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錫袞公,集眾捐俸修葺,棟樑藉以不墮。壬戌,浙江錢塘金墩武林裡黃氏裔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雪臺機公率湯溪知縣維垓公,慨然引為已任,鳩拓建祀田配享。乾隆壬戌,裔孫漳州府教授世德,重修復拓祖祠曠地,增構金墩宮,以供祀事。壬午,祖祠落成告竣。是祠也,修建以報先賢宗功祖德;而近遠七房子孫,修之溯之水源本木以追遠,合族者也。安石近遠七房,枝繁葉茂長翠焉!以蔭七房賢能接踵而起,世胄蜚聲,實維英靈疊振,光家邦而耀閭里。溯吾太師府公,原系宗嫡,自鼎建祖祠,固守祖居三房裔孫,增擴聿新效力尤多,循牆傴倭糜是粥,第恐風雨剝蝕久,復漫漶爰志其概,俾後人謁祖之有所考,繼之葺之新之,則先祖廉伯太師清惠黃府公,千秋萬載書香永存不退。值民國庚申正月初四日卯時,太師清惠黃府公八百華辰,面金墩七房人文景運於無窮,不亦偉哉!祠成請志於餘,餘復綴語於此,爰以為志,以垂後昆。

清賜進士翰林院編修軍機章京總領金墩黃彥鴻謹撰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福建莆籍金墩黃氏望族——清代四大涉臺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