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盧昱

炎炎夏日,

常想舊時濟南三伏天,

是否曾清涼如許。

在早已消失的泉城老街巷裡,

那一串串散落的市井記憶,

如泉眼吐泡般迸發,

升騰,散裂,隨波而去,

彙集在歲月長河裡。

在這些老街巷漸行漸遠的進程中,

幸運地留下錚錚古石,

讓人得以在回眸時凝望歷史;

還有那新生的柔柔青苔,

讓人得以在新與舊之間與古人對視。

花牆子街:搗衣聲裡 泉水叮咚

昔時在濟南西關有一條老街巷,它北連剪子巷,南接西青龍街西口,街口正對面便是濟南人氣甚旺的勸業場,街長200米,寬約4—7米,這條街名叫花牆子街,因街東側為原來趵突泉泉池西邊的花牆子而得名。花牆子牆體並不甚高,牆壁上面每隔幾米遠就有一個鏤空的各種形體的石窗。花牆子何來?已故濟南文史專家嚴薇青先生曾指出,當年趵突泉西牆所以修成全是孔洞的花牆子,不只為美觀,主要為夏季排洪。夏季經常大雨傾盆,大股雨水從街南向北流來,流勢洶湧,如果排洩不及,街道兩旁和北面剪子巷居民家中就有被灌水的危險。有了花牆子,水位高時,雨水可順牆上孔洞排入趵突泉,和趵突泉泉水一齊北流,不致成災。

據在此居住近70年的老濟南李大爺講述,過去花牆子街在濟南不僅以手爐、香爐、蠟扦等銅錫業聞名,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名泉匯聚的老巷古街。當年人們行走在花牆子街上,就能聽到花牆之內趵突泉水的汩汩聲。而在這條街上,也有幾眼泉水流出。其中有受居民青睞的杜康泉,當年泉池水勢十分旺盛,一池清水,晶瑩澄碧、清冽甘美,附近居民常來這裡取水做飯。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還有位於57號院內的登州泉。傳說這泉與東海邊的登州有著水脈相連的關係,為了證明此說的真實性,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地說,泉中曾發現海螺、貝殼。連來濟南的外鄉人似乎也被“忽悠”了,明代江西廬陵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詩·登州泉》中詠道:“文登一脈透譚城,澄澈全無蜃氣腥。”

更讓老濟南們至今喋喋不休唸叨的是,這條街巷的南口路面低窪,而地下水位較高。夏季雨歇之後,青石板小路上還有一處處泉眼,從石板縫隙中汩汩往外冒著,順勢流向趵突泉西牆根下早已掘好的溝渠,匯到泉池裡。

李大爺回憶道,花牆子街常年流水,青石板被沖刷得光滑平整。烈烈夏日,石縫間散浮著細小圓滑的沙礫,如晶瑩純淨的珍珠,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耀眼,孩子們在石板上清淺的水中盡情地戲水玩耍,婦女們也藉著涓涓的細流浣洗著衣物。

路人要打此過,總要涉水,常有好心人在路上擺幾塊磚頭。人們走在磚石上搖搖晃晃,一不小心踏到水裡,但看到腳下清可鑑人的流水,即便弄溼了鞋襪,心裡也是涼爽高興的。

只可惜當年溪水的湧流聲、孩子們的嬉笑聲伴隨著婦女們的搗衣聲,也只能繚繞回蕩在老濟南人的回憶中。時至今日,花牆子街舊時“清泉石上流”的風貌早已逝去,當年的街道舊址連同幾處名泉也已被圈入趵突泉公園。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民國初年在濟南城牆上北看城裡

東流水街:山色滿樓 大船起航

如今的五龍潭公園裡“收容”了一條老街,長410米,寬約4—5米,東臨護城河,北起銅元局前街,南到共青團路,即為東流水街。五龍潭泉群諸泉匯合東流入護城河,街因水得名。又因溪流如織,往來橫渡需乘小舟,古時又稱船巷。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古時,這裡蔬圃蓮塘,錦魚戲遊,垂柳嫋娜,帆舟掩映,達官貴人多於此建園,瀟灑勝江南。蒲松齡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691年)秋,到濟南物色菊種,留下一首七律詩,詳盡描述了東流水的景色:院背高城臨戶見,溪穿小苑入階流;菊畦恨不寬盈畝,山色何當更滿樓?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如今,盛夏時節,夜幕中的五龍潭公園南門外,聚集了一群人,走近才知是慶“七一”紅色經典影片正在展映。老式的電影放映機,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門口牌坊下掛著一塊白色的銀幕,連續的圖像影影綽綽,聲音伴隨著黑白畫面流淌出來,幕布下幾個孩子在穿梭嬉戲。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民國初年濟南北城牆

走進五龍潭南門,沿著潔淨的石鋪小路東行,矗立著一塊太湖石,石上鐫刻著“東流水街”四個綠色大字。街已不在,徒留一塊石碑,提醒著過往路人,這裡曾有一條因東流之水得名的街道。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也正因自古水好,一些靠水為生的行當店鋪漸漸都彙集於此。1902年,樂鏡宇捐官山東候補道剛到濟南時,就察覺到東流水畔泉水甘甜清冽,適合製作阿膠。這一念頭在沉寂7年後終於實現,他集宏濟堂財力在東流水街開設阿膠廠。電視劇《大宅門》所描述的七爺白景琦在濟南創辦的“瀧膠莊”,就以東流水阿膠廠為原型。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除了阿膠廠,醴泉居醬菜園、濼源造紙廠、成豐麵粉廠、東元盛印染廠也因用水便利,就此開張。電視劇《大染坊》中陳六子的原型便是東元盛染坊的創始人張啟垣。

曾在東流水街生活過的孫美英老人至今還記得,自己的叔叔從老家肥城來濟南做工,靠東流水的泉水,“煮熟了,賣茶水給過往行人喝”。一風箱,一獨輪木車,一茅草屋,便是他的全部家當,“一瘸一拐地在街市上推車而行,生活可不容易了”。

離太湖石不遠處,便可望見一座舊時客棧式建築,坐西面東,門楣上印著的門牌號——“東流水街111號”分外醒目。這裡,是中共在山東省的第一個省委機關辦公地。在一道略顯陡峭的樓梯、幾扇塵封已久的小窗戶中,革命的“魯字號”大船就此起航。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山東早期的中共領導人王盡美、鄧恩銘等都曾在這裡從事過黨的秘密活動。其間,黨中央曾先後派任弼時、鄧中夏等來濟視察指導工作,即在此會見山東省委的領導人。王盡美曾在這裡寫就詩章:“無情最是東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勞動血與淚,幾人從此看分明。”

北城根街:一池明湖 三伏凍冰

而今在大明湖北岸遊走的行人中,有極少人知道鐵公祠、北極廟一代曾有一條老街——北城根街。這條街位於大明湖北岸,東起匯波橋,西至舊城城牆西北拐角處,因緊靠北城牆根而得名。街道彎曲,斷斷續續,長達1000多米,寬4米左右,窄處約1.5米,徒步只能從東西兩頭通行。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1950年,開始規劃建大明湖公園,把城牆跟俺家住宅拆了。到1956年,就沒這條街道了。”今年74歲的隗振義老人感嘆道。彼時,北城根街的房屋臨大明湖而建,門前房後,荷塘遍佈。居民世代靠在大明湖裡種藕、撐船、捕撈魚蝦及湖產品換錢謀生。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那時候,草魚老是吃蓮藕,所以當時的居民用鋼叉叉魚。大明湖的鱉在老省圖那邊的藕田地堰裡比較多,它們在土質鬆軟的水底產卵,長成後到處爬,也常有居民逮著賣給藥店作藥材。”隗振義回憶說,那時北城根街家家門口停泊著船,秋冬時節,晾曬荷葉、蒲草的支架遍佈街旁牆角。迎來送往前來訂購蓮藕、荷葉、蒲草等湖產品的顧客,絡繹不絕。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冰窖在閣子后街路西,碼冰的時候,冰塊底下鋪麥秸。碼好之後,在窖頂和四周培上一層厚厚的黃土和麥秸,再蓋上草蓆和苫子。等來年三伏天的時候,開窖取冰。”隗振義介紹道,取冰時雖是酷暑,在冰窖裡幹活的人都身穿棉衣。

出窖時殘留下的碎冰塊,就讓早已等候在旁邊的孩子們拾到柳筐裡,採幾片荷葉蓋上,拿到街上叫賣,換得幾個零錢,而街上住的孩子聽到“拔涼解渴的凍凍啦”的叫賣聲,就圍上來買。隗振義回憶道,“夏天在門洞裡乘涼的人們,買一些‘凍凍’放在碗裡,再放些醋、糖,那真是又甜又酸又涼,比現在的冰棍好吃多了。”

街巷|與老濟南的對視,從這些老街巷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