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最上癮,魚兒種類繁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中什麼魚。所以,釣魚人
長途奔波,樂此不疲,有口無口,一坐就是一天,期待著,幻想著……
怎樣觀察魚情?
野釣,魚兒越來越少,究其原因,釣魚人都知道……想要找到手感來“解毒”,首先要學會觀察魚情。垂釣前,莫要急於下竿。
有經驗的老釣友,會駐足觀察水面,是否有魚星,岸邊是否有活動的身影(鯽魚遊動時,身上的鱗片與陽光會發生反射),水草處,浮萍下,是否有鯽魚“啪啪嘴”的聲音……這些信號都是判斷魚兒存在的標誌。
如果,這些魚情信號都真實的存在,正常底釣一段時間後,魚兒卻沒口,釣魚人就不要一味的死守,要改變策略——
尋找魚層。
怎樣尋找魚層?
夏天,水底的溫度低於水面;冬天,水底的溫度高於水面,形成溫差。魚兒是冷血動物,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同時,受氣壓、溶氧、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會改變生活習性——離底。
離底多少?在哪個水層?一概不知,只能靠釣魚人一步步去試探,從下往上——離底10公分開始。
在原有調漂的基礎上,下移浮漂10公分,觀察釣目(假設之前調4釣2),低於2目,說明重力>浮力,慢慢修剪鉛皮;高於2目,說明重力,加鉛皮,直到2目,20,30公分……以此類推。
之前調4釣2,屬不靈不鈍,上鉤離底,由浮力託浮,下鉤躺底,由底支撐,浮漂下移,目數肯定有所變化。離底10公分,屬於浮釣,只有釣目,沒有調目。
由於浮力>重力,浮漂下沉緩慢並帶有擺副,魚兒便於發現,追趕上餌料,形成截口,浮漂常見信號為 : 停頓、上頂、點動、黑漂……
此時,再根據截口點所在的位置,比如 : 浮漂尚未翻身、剛立起、下沉中停留的目數……下移或上移浮漂,修剪或添加鉛皮,決定釣淺浮還是深浮,逐步試探出魚口,找出魚層。
釣魚,看似簡單,實則技術含量很高。我們要隨魚兒對天氣、溫度、氣壓……的變化而變化,切不可墨守成規,畫地成牢。
閱讀更多 垂釣小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