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徐三庚(1826年-1890年),浙江上虞人,晚清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金罍、井罍,亦號褎海,自號金罍道人、似魚室主、餘糧生、山民,別號翯然散人等。


由於徐三庚晚年所寫篆書及所刊印章章法注重疏密的開張對比、篆法過度強調騰挪揖讓,線條光潔浮華,被人譏諷為“故作姿態、妖豔媚俗”。從此後世對徐三庚的書法、篆刻藝術水準爭議不斷、褒貶不一。褒之者稱其為“吳帶當風”,貶之者言其所作為“野狐禪”,徐氏藝術成就逐漸被抹殺。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徐三庚”一度成為俚俗的代名詞。筆者對於上述對徐三庚以瑕掩瑜的評價絕不敢苟同,且有著自己不同的認知。徐三庚的書印藝術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藝術審美觀念及自身修養也絕非俗不可耐。藝術發展是多元化的,對於一種藝術風格的評判不該是以一個階段、一部分人的審美觀以點帶面,以葉障目的評判方式。而應將其置入中國幾千年的藝術長河之中,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綜合地、客觀地評判一個藝術家的綜合修為。本文旨在通過對徐三庚生平、書印藝術的取法經歷、交遊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讓後人對徐三庚的書法篆刻藝術進行客觀的再認識。

一、出身布衣,但志存高遠根據徐三庚刻的自用印“徐三庚於道光丙戌歲後浴佛十日生” 推算,其確切的生辰當是清道光六年(1826)四月十八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縣,此時正值清王朝末期,國家動盪不安,百姓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徐三庚出身貧寒,稍長外出,經常於道觀打雜謀生。幼年因得道觀中擅長書法篆刻的道士言傳身受而入書法篆刻門徑。後一生立志於書法篆刻,並以鬻書印為生。徐三庚雖為一介布衣,不曾系統地接受教育,但其仍志存高遠,心存廣廈。徐氏自號“褎海”,並刻有“袖中有東海”一印自用。此典出自蘇軾讚美長島美石的一首詩:“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此印寓意是何等的豪邁和深遠,從中亦可窺其心志非同一斑。並有“袖海詩書畫印”一印相伴一生,可見其愛好之廣,情趣之高。亦有“事冗書須零碎讀”、“日愛評書兼讀畫”、“常欠讀書債”等印存世,這顯然是其讀書學藝的經驗之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徐三庚是一個勤於學習嚴於律己之人。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事冗書須零碎讀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日愛評書兼讀畫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常欠讀書債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徐三庚的篆刻從其存世的印章及其邊款我們不難看出,徐三庚的眼界、視野之開闊,取法用功之深遠,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實不多見。徐氏年輕時取法浙派,即對丁敬、黃易,特別是對陳鴻壽、趙之琛及其他浙派代表人物的書法、繪畫、印藝做過系統的、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浙派制印的篆法、刀法及神韻均能融會於胸中,表現於腕下。如白文印“嘉興徐榮宙近泉”頗得陳鴻壽、趙之琛二人的淳厚、清勁;1858年所刻朱文印“字光甫行九”,“意在鈍丁、小松之間”,四十歲以後,開始參學皖派鄧石如、吳讓之,如其在四十二歲時所刻朱文印“若泉”,即是“仿完白山人”之作,婀娜飄逸,秉承鄧、吳二人之婉轉靈動,契合完白山人“印從書出”之理念。1871年所刻朱文印“禹寸陶分”是其“仿漢碑額”的樣式而作,1877年所刻朱文印“登庸印信”的邊款上刻有“仿漢印範”之語,對於“印範”雖然當時的學術界還未明確判斷出所謂的“印範”就是文獻上所說的“封泥”,可見徐三庚是中國篆刻史上第一個汲取漢代封泥樣式的篆刻家。1881年所刊白文印“褚成博印”可以清晰的看出直接取法漢印。我們不難看出徐三庚的篆刻年輕時先是取法浙派,繼而參學皖派,晚年宗法秦漢印,廣徵博取,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印章風格。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字光甫行九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成達章印,若泉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登庸印信 三、四方雲遊,威名已遠揚1852年起,26歲的徐三庚以上海為中心而不斷的雲遊四方,足跡先後遍佈杭州、嘉興、蘇州、寧波、慈溪等地。在近20年間,徐三庚始終是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一帶活動。1872年四十七歲的徐三庚開始南下香港,後又轉往廣州逗留數日。1877年,52歲的徐三庚北上天津,稍後到北京小住數日。1878年又至武昌,隨後返回上海。1885年,徐三庚曾到安徽遊覽過一次,此後不再有遠遊。徐三庚深知遊學的重要性,從其所刻朱文印“看盡名山行萬里”便可管窺一二。“十年學問四方遊,膏火艱辛在敏求”彷佛既正是徐氏藝術人生的寫照。當時的上海、浙東一帶是中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之所,彙集著大批的文人雅士。一大批書畫家如蒲華、虛谷、黃山壽、張熊、任燻、任頤;金石學家沈樹鏞,印章收藏家岑仲陶、孫熹等均與徐三庚有過頻繁的交往。這些人作品上的用印均有出自徐三庚之手的數方印章。據記載小徐三庚15歲的篆刻家胡(胡菊鄰)還曾拜徐氏為師。可見與徐氏交遊之人多為賢雅之士,往來少白丁,那時的徐三庚在上海、浙東一帶的知名度相當之高。清代晚期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三人的書法篆刻在日本具有絕對影響力,徐三庚無疑是三人當中印風最早傳播到日本的,最先在日本產生巨大影響的藝術家。據記載當時的日本印人圓山大迂、秋山碧城曾慕名赴上海隨其學藝。徐三庚亦曾在秋山碧城回國前手書一紙文書,肯定其學藝經歷和學習成就。由於圓山大迂、秋山碧城等人的努力,日本篆刻界很快注入徐三庚這樣的新鮮血液。他的印風風靡日本,直至今日在日本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縱觀徐三庚一生,其無疑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篆書大家、篆刻名家。作為後人在評述徐三庚時應辯證、客觀,既要肯定其在書法篆刻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又要正視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徐三庚是最早將金文、封泥等形式入印的先驅,同時也是“印從書出”理論的積極踐行者,通過一生的努力和追求最終形成飄逸遒麗、風標特立的鮮明藝術風格。對於徐三庚晚年所寫篆書及所刻印章被人譏諷為“故作姿態、妖豔媚俗”。筆者認為應該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我想徐三庚晚年還是想在藝術上追求更高的審美標準,還在進行衰年變法。可能是由於時間的關係其變法尚未完全成熟就離開人世,晚年留下的部分藝術作品偏離了正常的審美範疇,讓人難以接受,從而留下一定的缺憾。正是這種缺憾反而留給後人更多耐人尋味的探索空間。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蒲華印信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飄逸遒麗,風標特立——對徐三庚書法篆刻藝術的再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