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傳奇|安慶與天津的深厚淵源

安庆传奇|安庆与天津的深厚渊源

安庆传奇|安庆与天津的深厚渊源

這 天津“方言島”理論

安庆传奇|安庆与天津的深厚渊源

“根”在安慶

天津文化歷史悠久、紛繁厚重,其中某些徽派建築、風俗習慣、民間小吃、方言聲韻、黃梅戲藝術等與遙遠的安慶有很多相似或甚至相同,尤其是天津方言與安慶方言高度相似,讓天津民眾的根親情結揮之不去。

天津文史專家李世瑜曾提出天津方言在天津市舊城中心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區域內集中連片且像孤島一樣與四周的北京話、河北話截然不同,其基礎方言是安徽,據其實地考察驗證,天津話來自以安徽宿州、固鎮一帶為中心的淮北平原,這就是著名的“天津方言島”理論。其實,天津方言與安慶方言在發音習慣、聲韻規則、語調高低等方面與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據2011年1月9日的《天津日報》報道,當初李世瑜關於天津方言母語來源的各類文史資料的邏輯指向就是安徽安慶,1987年,他前往安慶探訪天津方言之“根”,途中火車上有兩人吵架,說一口純正的天津話,下車走訪,原來是固鎮當地人,於是得出上述“天津話的母語來源是安徽宿州、固鎮一帶的淮北平原”的結論,不再前往安慶,“一句話,讓李世瑜大喜過望,安慶不去了!”在李世瑜提出“天津方言島”的猜測後,主流學術界一致認為他的說法很有道理但也有些片面,天津方言應該是多種南方方言雜糅轉變而來。據安慶地方文化研究者查健介紹,天津話的主要來源是安徽,應分為兩大片,即鳳陽固鎮片(宿州)和懷寧桐城片(安慶)。2015年,安慶地方文化研究者曾兩次去天津探訪安慶與天津之間的歷史文化聯繫,據查健考察,天津黃梅戲班社有60多家,且當初建團速度之快、演員數量之多、演出質量之高、影響範圍之廣,在全國僅次於安慶,難怪當地有人開玩笑說“黃梅戲起源於天津”,雖是玩笑話,但也有幾分道理,因為天津的黃梅戲唱得和安慶黃梅戲一樣地道,天津黃梅戲唱腔的行雲流水、道白的字正腔圓、演出風格的質樸清新與安慶的幾乎一樣,可見天津方言中蘊含著安慶方言的母語元素。

歷史畫卷繪天津

濃墨重彩安慶人

天津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系發達,600多年來,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安慶地區有皖水潤澤、皖山炫奇、民風敦厚,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安慶人獨具特色的崇德尚文、誠信仁愛、銳意進取的性格特徵。安慶人來到天津這塊廣闊而肥沃的土地上,和這裡的人們共同用雙手和智慧繪製出天津這色彩斑斕、宏偉厚重的歷史畫卷。那濃墨重彩的部分,就有安慶人的汗水,或者就是安慶人繪就。

明朝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棣受封燕王,駐守京津,從南方帶來大批安徽士兵及家屬,在此訓練、築城屯田。同時,燕王朱棣在京津地區頒發一系列有關招收流民墾荒、興修水利,實行屯田和匠戶輪班等方面的法令,凡移民墾田,都由政府發路費、耕牛和籽種,或免稅三年。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地理氣候環境優越,元末安慶地區因為陳友諒、朱元璋在此長期廝戰,人民流離失所、無以生計,大量流民前來墾田,隨之,吸引了大批安慶老鄉前來從事農業、手工業、商業、開礦、冶煉等行業,成為了天津的早期移民。

安庆传奇|安庆与天津的深厚渊源

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在直沽發起靖難之役,800名死士大多為安徽人,其中有靖難名將安慶懷寧人柳升,官至右軍都督(正一品)。朱棣奪取皇位後視直沽為“龍興之地”,賜名“天津”,意為“天子渡津”,天津之名因皖人而起源。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下令築城天津,設立天津衛,大批士兵工匠民工被徵入,隨後又有8次移民進入天津,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統計:永樂年間僅安徽一地遷入京津地區的人口高達14萬人,其中安慶人自然不在少數。

安庆传奇|安庆与天津的深厚渊源

明朝安慶衛負責漕運,大批迴族的士兵、民工、商人移居天津。安慶自古為長江咽喉重地,明初設安慶衛控江防,兼理長江、運河漕運,大批漕運軍民隨之遷入天津定居,其中回民佔了很大的比例,安慶大南門回民馬義及其後裔世襲都指揮使,世代管理漕運,所僱押運士兵、造船工匠、航運船員多為回民,現存天津金家窯清真寺即為漕運軍士及水手所建,據戴德桂撰寫《天津金家窯清真寺碑記》記載:“金家窯清真寺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明朝初年,一些在運糧船隊中安慶幫的人每年冬天都會在金家窯一帶臨時搭蓆棚作禮拜。之後,有一些回族陸續來這裡定居並建設清真寺。”據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博文介紹,清初廢除安慶衛,脫離軍籍的軍士成為漕運青幫(慶幫)的主要創立者。另外,天津清真大寺也是在這一時期由安慶回民所建。清朝康熙時期裁拆安慶衛,很多士兵被調遣至天津,家眷也隨之而來。

1861年,太平天國實施東向戰略,派12萬軍隊攻陷上海,上海官紳群體向駐紮在安慶的曾國藩申請求救,曾國藩的清軍北大營被南京的太平軍死死糾纏,無力營救,情況危急之時,時任曾國藩幕僚的李鴻章主動請纓招募淮勇。李鴻章按照曾國藩招募湘軍的模式招募、建立淮軍,於1862年3月,在安慶菱湖公園宣告成立,編成13營共6500人,將領多為李鴻章老家合肥及附近的地方團練或鄉紳,只有“開”字營首領程學啟是安慶桐城人,所領2營也均為安慶人,作戰最為兇悍,其他營的士兵多為安慶本地無業遊民或半民半匪之流,曾國藩參加檢閱,隨後,淮軍乘英國火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剿滅太平軍。這隻被上海人稱為“叫花子軍”的部隊,經過一番激戰、輾轉,到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管轄北京、天津、河北,督府在保定),調淮軍6萬人駐守天津,屯防於直隸青縣的馬廠練兵,轟動中外的“小站練兵”正式啟動,小站練兵園是中國近代軍事的發祥地,史稱該鎮為“北洋軍閥的搖籃”。隨著淮系集團進入晚晴政治核心,天津和安慶一樣成為洋務運動的熱土。淮系的將領、文官、幕僚在天津的洋務運動中發揮著骨幹作用,其中安慶人周馥(其籍貫至德縣,即今東至縣,時為安慶所轄——編者注)就是洋務運動的實際操盤手,6萬普通士兵也有一部分投身工廠,可以說是安徽人或安慶人推動了天津的近代化發展。

陝西巡撫葉伯英曾是安慶望族,家住安慶城內近聖街,為避太平天國亂,其父親葉坤厚領全家遷入天津,葉家老宅位於安徽會館后街,天津似乎就是葉家福地,葉家在天津可謂滿園芬芳、碩果玲琅,第一代葉坤厚當過道臺、按察使;第二代葉伯英官至陝西巡撫;第三代葉元琦官至道臺;第四代葉崇質當過直隸巡警道,後加入周學熙的商業集團,成為天津有名望的正直的實業家,並生子11人,全部送入南開中學學習;第五代最為輝煌:葉篤義,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民盟中央副主席;葉篤莊農業經濟學家、翻譯家、科技情報專家;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另外,葉篤廉(中央黨校理論部副主任)、葉篤成(《炎黃春秋》顧問、副社長)、葉篤慎(天津著名相聲演員)也是天津各行業中的翹楚,可以說,是天津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進取、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成就了葉家的輝煌,同時,葉家也為天津的發展奉獻了安慶人的勤勞和睿智。

周學熙(1866—1947),周馥第四子,晚清至民國初,北方最著名的實業家,1905年,他出任天津道,後棄官從商,以天津為中心創辦了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灤州礦務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中國實業銀行、華新紡織公司、耀華玻璃公司、商品陳列所、植物園、天津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等,營建起一個龐大的“周氏企業集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工業的產業格局,將天津打造成中國近代最具影響的經濟重鎮。周馥家族的官宦、實業、學術,均超出凡響,不僅實現了家族的傳統理想,也給一方百姓帶來福祉,可謂顯達而普惠。“20世紀上半期,周家以天津、上海為基地,形成了龐大的官商型實業家族。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這個家族又以北京、天津為中心,進而走向海外,形成了一個文理並重、中西交匯、百花齊放式的學術大家族,其傑出人物之眾多,足以辦出一所一流大學。”(“搜狐歷史”作者水煮百年:《百年枝繁葉茂的周馥家族》)

楊石先、葉篤正、陳俊愉,懷寧三院士響譽天津衛。楊石先(1897-1985),祖籍安慶懷寧,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同院士),著有《有機化學進展》一書。他是懷寧人楊汝谷(官至左都御史,從一品)的第八代孫,祖上均為清朝官員,11歲全家遷入天津,就讀天津民立第二小學,在天津學習成長。先後就任南開大學教務長、校長、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創辦“敵百蟲”、“馬拉硫磷”兩個農藥車間,毛澤東視察過後,給予很高的評價。他還創建我國高校第一個化學研究機構——南開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研製出磷32、磷47、滅誘一號和除草劑一號4種農藥,獲得國家科研獎。他造出新農藥枯葉淨,打破外國的封鎖企圖,為南開、為天津贏得榮譽。葉篤正(1916-2013),祖籍安慶,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2005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葉篤正共發表論文145篇,專著12部,其中《青藏高原氣象學》《大氣中適應問題》等影響最大。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6年人物評選頒獎詞這樣評價葉篤正:“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的大氣象。”葉篤正的“大氣象”,真是天津之幸、中國之幸、全球之幸。陳俊愉(1917-2012),祖籍安慶懷寧,出生於天津,園林學家、園藝教育家、花卉專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祖陳際唐(字堯齋),懷寧人,最後一任新疆布政使,正一品,民國初年,解職賦閒,寄居天津,曾任天津安徽會館董事(不設董事長),為500多名會員提供服務,也曾在天津募款回老家懷寧編修並主編民國4年《懷寧縣誌》。1917年,陳俊愉出生在天津日租界的陳家大院,隨後,在天津上學、成長,系統研究了中國梅花,在探討菊花起源上有新突破,論著約200餘篇(部),其中多種獲獎,在國內外產生相當影響。

另外還有出生於天津的潛山人余英時、桐城人潘贊化、桐城派大師吳汝綸等等,都以汗水和智慧推動著天津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