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獸醫在線——


散小養豬場不斷地被關停、進口肉的衝擊,引發了人們對畜牧業結構以及行業的思考,國家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否聽見基層養殖戶的吶喊?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多年來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不少農民有飼養生豬的習慣,對於產業優化百姓們還是支持的,然而許多地方政府一味的關停是否能給予人民群眾基本就業和生機做考慮呢?以下是來自基層養殖戶的心聲與建議!

10多年前,楊某一家帶著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積蓄返回鄉里,與周邊村民一起開始養豬,苦心經營後初見成效。

按照國家出臺的扶持政策,他曾獲得了當地財政部門發放的“能繁母豬補貼”,並數次受到地方政府部門表彰。

如今,他經營10年之久的養豬場與當地數十家散小養豬場一同被關停。關停的原因是,有關方面在檢查時發現豬場散發的異味和糞便等“汙染物”沒有及時處理,不利於城鄉環衛考核。

與此同時,一些養豬場主動或被動關門現象也屢見不鮮。這種情況持續蔓延,引發了人們對農業特別是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擔憂,更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未來“誰來種地、誰來養豬”等問題的關切。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1、進口豬肉衝擊,豬價開啟“下行模式”

收支相抵,養一頭豬的毛收入在400元上下,平均利潤率只有22%左右。一旦遇到瘟疫或市場價格大幅波動時,會造成血本無歸。

豬肉高進口量以及豬肉消費量的季節性下降仍會持續一段時間,預期短期內豬價仍以小幅下跌為主。受生豬產能未能恢復影響,豬價將會高位震盪。預計到5月份前後,豬肉價格有望止跌企穩。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2、結構調整,致力打破“瓶頸”制約

當下,我國畜牧業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發生著深刻變化,畜牧業轉型發展任務艱鉅。從外部環境分析,廉價畜產品進口壓力持續加大。

豬肉進口量大幅增長,擠佔了國內產業的發展空間。從內部環境分析,矛盾交織,壓力重重。

據統計,我國生豬年飼養量大數接近12億頭,每年為城鄉居民提供8000多萬噸的肉類產品,同時產生的畜禽糞汙包括屠宰場清理糞汙產生的汙水等高達30億噸,秸稈8億多噸,再加上種植方面產生的農膜殘留問題,環保和資源約束明顯加大。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因此,在新的條件下,必須以大力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

自2016年起,國家開始對畜牧業養殖結構進行調整,全國生豬生產適應市場需求有所調減,飼養地區從限制發展區向潛力增長區轉移。

2017年,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國家將選擇一些縣開展生豬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試點,示範引導生豬產能轉移,鼓勵各地爭創特色畜產品優勢區,推動資金項目向優勢區、特色產區傾斜,打破發展“瓶頸”。

同時,國家還鼓勵各地依託行業協會開展名特優畜產品品牌建設和推介活動,打造一批優質安全的特色畜產品品牌,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3、因地制宜,政府職能部門應綜合施策

多年來,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不少農民群眾有飼養生豬的習慣。

在一些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玉米、飼草資料豐富的地區,地方政府應該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局出發,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發展、精準脫貧攻堅等大政方針,積極引導農民開展科學養殖和規模養殖,在滿足城鄉居民飲食生活需求的同時,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一是針對養豬場產生的異味及糞便問題,政府可以引導農民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在豬場附近建一批化糞池、沼氣池等,實現變廢為寶、廢棄物循環利用,促進綠色發展。

二是針對養豬場的衛生防疫問題,地方可以啟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引導農技部門、獸醫站把先進適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讓農民群眾掌握一技之長。

未來誰還能養豬?誰有資格養豬?能否聽見養殖戶的心聲?

三是針對養殖農戶分散、養殖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在宣傳發動的基礎上,引導農民成立合作組織,實現抱團發展,做大做強。

四是在養殖產業佈局方面,地方政府應拿出辦產業園區的勇氣與膽識,規劃建設一批符合國家需要和當地群眾利益的現代農業園區,引導農民群眾帶著資金、技術和養殖熱情,到園區“安家落戶”,發展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養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