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爲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昨天,臺灣媒體發文吳鎮宇和9歲兒子費曼一起上陣拍戲,其中,費曼僅僅只是客串,就有片酬百萬臺幣,身價等同於一線男星。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網友開始質疑:這麼早讓孩子在娛樂圈裡混,真的好嗎?

當然,最近幾年,娛樂圈裡童星的身價越來越高,其實費曼片酬百萬也並沒有什麼離奇的。

譬如陳小春、梁詠琪、張智霖及袁詠儀的兒女們天生明星相,皆成為圈中的搶手貨,片商、廣告商和電視臺紛紛開出天價千萬爭相利誘他們入行!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在娛樂圈理,這句話就等同於巨大的利益和金錢,但越來越多的人卻都把這句話批判得一文不值。為什麼呢?

因為“傷仲永”的故事,我們都聽得太多了。隨便在網上搜羅一些例子都能說明,年少成名的人,後來都不見了蹤影。

比如最近,奧數天才隕落的文章在朋友圈裡刷屏了,什麼奧數天才付雲皓,因為年少成名,卻在大學裡不小心迷失了自己,最後隕落為普通人,很遺憾等等一系列的觀點。

彷如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裡文學天才方仲永,因寫了一首詩出名於世,後來父親帶著他到處表演,從此荒廢了學業,最終泯然眾人矣。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年少成名本來就是一件好事,可到現在卻成為了帶有挖苦和諷刺意味的詞語。很多人一聽到年少成名,彷彿就期待著以後他墮落凡塵的頹廢模樣。

很多人都忘記了張愛玲這句話的後兩句是:“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了。”

張愛玲所要表達的是在自己擅長的喜歡的領域裡,越早得到眾人的認可,在成名中見識世界的廣闊,就能給自己信心和動力繼續堅持走下去。

就像這次吳鎮宇之所以帶孩子拍電影:

第一是因為費曼他本身被認為有演戲天賦,也喜歡演戲;

第二,吳鎮宇覺得孩子如果能從演戲中得到肯定,學得一技之長,更能拓寬眼界和自信。

本著尊重孩子意願的前提下,儘管認為孩子不適合做演員,但他希望費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自導自演了一部以孩子名字命名的電影《費曼的夏天》。

而吳鎮宇另外還要求,只能在暑假拍攝電影,不得影響學業。

我們都忘記了年少成名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無論是意外還是客觀因素,年少能成名的人,本來就屬於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優秀值得肯定。

很多時候,我們懼怕和譴責“年少成名”,可能是惋惜天才的隕落,也可能是我們給了這些成名者太多的期待的目光,忘記了

利益浮於外,成名本就是名利雙收的好事,年少成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忘記一時的優秀不代表永遠的成就,執著於名氣抓著孩子拼命地攫取利益,如方仲永他父親。

年少成名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毫無大局觀的教育理念。

貳2

說到年少出名,先講兩個人:

林妙可算是少年成名的著名人物了,因為在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對嘴“演唱”了一首《歌唱祖國》一夜之間紅遍全國,乃至世界。

就是從那時起,林妙可父母就開始無限度地控制孩子的生活,不講方法地拔苗助長,拼命製造女兒的曝光度,把孩子當成是搖錢樹,去成就自己的盛名和利益。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就這樣,懵懂年紀的林妙可,沒有時間去沉澱、積累和提升自我技能,而是過早消耗完了少年成名帶給她的紅利;她被父母控制著無法去做真正的自己,變成了如今令人惋惜的模樣。

提到林妙可,就不得不提,當年奧運開幕式上,雖然歌唱的好,卻因外貌不及林妙可、成了“聲替”的楊沛宜。

雖然比起林妙可當時鏡頭裡無可挑剔的可愛模樣,楊沛宜只是個平凡無奇的普通孩子。但同樣是少年成名,楊沛宜在父母的保護下,將奧運那一場名聲默默翻篇,開啟強力學習的模式。

8歲的楊沛宜苦練嗓音的圓潤,和對歌曲情感的詮釋準確無誤,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一直以入團機制嚴格、教學內容專業為名的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團——“楊鴻年合唱團”。

之後,她甚至在香港紅磡體育館參加“香港國慶60週年”晚會,與張學友演唱壓軸曲目《仰望星空》。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而在之後的幾年,父母更是讓她完全淡出大眾視野,專注文化課的學習。2013年被北京最好的中學,人大附中錄取。

對比這兩個年少成名的女孩成長經歷,我們可以發現,出名要趁早根本就沒錯,那些年少成名最終一事無成的最大原因是他們背後失敗的家庭教育。

少年成名在本身是件好事,因為這會讓孩子有機會“走更多的路,見識更大的世界”。但請不要忘記,在這萬水千山的行走裡,你不能一路抱著走,更不能代替孩子選擇每一個路口的方向。

父母真正的愛,是教會孩子足以生存的本領,培養他們敢於獨立的性格,然後,放手讓他們進入自己的天地,培養自己的圈子。

就像吳鎮宇談論育兒之道時說:“我想留給孩子的不能只是錢,我希望教他怎麼獨立面對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費曼跌倒了,吳鎮宇從來不扶,甚至當他要用手去觸碰足以把人燙傷的熱水壺,吳鎮宇也從來都不會去阻止。對於這名外冷內熱的父親來說,讓孩子去感受、嘗試、經歷痛苦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所以,為人父母,只需要站在不遠的地方,安靜地看著他們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成熟,在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給他們堅定的支持,在他們失意的時候張開雙臂提供一個溫暖的港灣。

叄3

張一山,以前的我們說實話,在提起張一山的時候,就會說:“他是那個家有兒女的劉星。”

年少成名的張一山在接受《新青年》採訪時說,所謂年少成名,也需誠惶誠恐。長大,恐怕是最可怕的事。他說:“並不害怕過去的標籤,只怕在標籤中止步不前。”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一個能夠在優越的名聲中繼續向前奔跑的人,才是名聲帶來的真正意義。

名和利從來都不是成為孩子絆腳石的問題,有問題的,是父母那顆急功近利的心和過度掌控的慾望。

傷仲永,這其實是對年少成名的錯誤認知。成名這件事對孩子從來不是壞事,錯的是父母和這個社會扭曲的成功觀和是非觀。

對此,付雲皓第一時間在知乎上發表《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一文:

名氣之外,有更廣闊的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等著人去身體力行。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有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吳鎮宇兒子片酬百萬:為什麼“出名要趁早”,這是我見過最好答案

這一幕如同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成名時候的反應一模一樣,他們總是以為孩子在這個領域成名了,就一定能在這個領域走到極致。可最終,人們總是忘記,一個人始終是要向前看的。

很多人感慨“成名容易守名難”,殊不知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年少成名之後最重要的不是守住名氣。更重要的是,在名氣中、在以後的人生中能不能有機會去找到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從而超越以往的自己。。

而“出名要趁早”這時候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告訴我們,原來我們只是有這個潛力在這個領域做出優秀的成績,如果我們喜歡並能堅持下去,那就應該奮力拼搏;

而當我們在這個領域見識了足夠的風景,發現了自己並不喜歡、不適合這裡,當然也可以轉行、轉業、轉換方向,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度過一生。

俞敏洪曾談到他對“出名要趁早”這件事的看法,他說我們需要關注這幾個要點:

第一,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關心我們什麼時候出名。因為一個人的出名需要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只要你在公司裡面或者在社會上做了貢獻,或者你的才華通過某種渠道凸顯了,漸漸地,你的名氣就會大起來。

第二,如果說一個人想要真正的成功,成為世界上頂天立地的名人,毫無疑問,打磨自己的才華才是最核心的途徑。

出名本身其實並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人還是那個人,孩子還是我們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懂得發揮自己身上的潛力,超越以往的標籤,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

人生在世,無論成名光鮮亮麗還是暗淡地默默發聲,你都需要去經歷這一場永無休止的痛苦人生,去找到自己的追求,挖掘自己的潛力,不懈努力地向前奔跑。

▍標籤:出名、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