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希望師生感覺到我們的存在」——記清華大學零點後默默奉獻的人

零點過後,清華大學學生區巡邏員李麟發動了巡邏車。副駕座椅上,是陪伴他許多個夜晚的手電。

電管科的師傅靖衛國穿好工作服,推開電力中心的大門,一筆筆記錄著顯示屏上的數據。

當學生們在睏意中結束一天的學習,清華園裡,他們卻剛剛開始工作,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守護。

“我們之所以能享受光明,是因為有人替我們承受了黑暗。”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製作的短視頻《清華零點後》,記錄的正是這群和學生們生活在“平行空間”的人們。

他們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守護

除了偶爾騎車而過的學生們,最熟悉清華夜寧靜的,莫過於校園中的保安隊員。

來自雲南的保安高文明只有28歲,在清華的保衛時光卻已有十年多。“目前校園裡已配備了最先進的技防監控中心,能對來到學校的擾序人員進行登記備案,當他們再度出現時便自動報警。”十年來,高文明親眼見證學校安保系統的巨大變化。監控中心須有人全天值守。夜班期間,高文明和他的同事們會緊盯著監視屏幕,和全校675個攝像頭一起,時刻守護著園子的每一處角落,避免遺漏哪怕一絲的安全隱患。

在監控中心外的校園街道上,也有一群“夜的守護者”。

保安劉德東則經常在宿舍區四周的崗亭一站一晚上。劉德東說,他和其他保安隊員們,抓過潛入校園的小偷,也曾為解救被風箏線纏住的小鳥而爬過3層樓高的樹。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位男同學求婚,戒指不慎掉落進下水道,他讓同事拽著自己的腿,頭鑽到下面把戒指撈了上來:“求婚的同學特別高興,當時那個女同學還給了男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

48歲的靖衛國師傅管理著清華園的心臟——110千伏電站。每天換上工作服後,靖衛國便在電站附近巡邏一圈,記下並核對當天的電力數據,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差錯。靖衛國說:“假如這兒出問題了,將影響全校的電力供應。”

在清華這樣一個宛如微型城市的校園裡,正是這些人在維持著它的正常運轉。

他們的辛勞,讓暖流無聲流淌

250屜、2000個小籠包,50鍋、3000個生煎包——這是兩位食堂師傅忙碌一整天的成果。

而當食堂的燈都亮了起來,支立明和楊會麗便從後廚轉到窗口,把還冒著熱氣的包子,及時端給前來打早餐的學生們。他們希望能把這份簡單的幸福,傳遞給每一位來吃包子的學生。

還有更多的人,將愛融進自己的工作崗位中,讓清華成為學子們最溫暖的家。

很少有同學會注意到,紫荊服務總檯的電話從不會讓學生們等待超過3聲。校園學生公寓總服務檯的領班商冬梅,通常要從晚上11點一直堅守崗位到早上7點,只為了任何突發情況都能夠第一時間得到響應。

紫荊16號樓的保安向榮,則記得每一個踏進公寓的學生的房間號:“有一次凌晨5點,電瓶突然起火,我就挨個敲開公寓的門,迅速疏散了樓裡的學生。”

畢業季,向“家人”道一聲感謝

《清華零點後》紀實片一經播出,便引起了清華學子們的強烈共鳴。在他們眼中,這些零點後的清華人,是辛勤的勞動者,更是園子裡3萬名學生的家人。

“每次晚歸,一定要踏入校門才有安全感。”2017級法學院碩士生蔣小涵每次走進校園,就有回家的安定感,“只要走在校園裡,再黑的路也不怕。安全感都是他們給的。”

《清華零點後》紀實片策劃者、2016級生命學院博士生王瑤說,採訪時,師傅們通常說不出什麼“故事”,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工作都太普通了:“但是這一天天一年年的堅持,才讓他們變得那麼不平凡。”

“其實我們的目標是,不希望師生感覺到我們的存在。”在片尾,電管科靖師傅的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校園裡無聲的夜晚,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人,才洋溢著溫暖與幸福。”王瑤說,他們策劃、拍攝這部紀錄片,就是想讓一批學子在即將離開校園、走向新的人生起點時,別忘了這些朝夕相處的家人,“如果你即將離開,記得回頭對他們說一聲感謝。感謝這日日夜夜的守候,更感謝這一場場溫暖的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