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溫哥華取材 中國首部海外陪讀題材劇《陪讀媽媽》開播

【訊】大陸知名導演陳暢執導,梅婷、許亞軍、鄔君梅、曾黎等演員出演的電視劇《陪讀媽媽》1日在浙江衛視開播。

赴温哥华取材 中国首部海外陪读题材剧《陪读妈妈》开播

綜合廣州《新快報》、網易娛樂報道,作為中國首部海外陪讀題材劇,《陪讀媽媽》著眼於“海外陪讀”背景下的母子個人成長、情感互補這樣一種嶄新視角。為收集更多、更真實的海外陪讀素材,《陪讀媽媽》劇組在創作初期特地趕赴中國陪讀媽媽最多的城市——溫哥華取材,並將其設為了故事發生地。在前後3次尋訪過程中,主創團隊住在陪讀媽媽的家中,通過聊天方式來進行取材,共採訪了陪讀媽媽60多人,小孩80多人。主創團隊表示,希望通過劇集為觀眾帶來一些關於海外留學和陪讀的反思和感悟,獲取更多真實有用的陪讀信息。

故事上,《陪讀媽媽》引入四組家庭背景不同、成員身份性格也各不相同的陪讀家庭,將一出精彩的陪讀群戲展現給觀眾。

總裁媽媽李娜(梅婷飾)性格強勢,拋下工作為兒子陪讀加拿大後,卻屢與處於叛逆期的調皮兒子丁一一(胡先煦飾)發生衝突。雖然有和事佬爸爸丁致遠(許亞軍飾)在妻兒中間緩和關係,但還是難阻二人陪讀裂痕進一步擴大。

貴婦人胡媛媛(鄔君梅飾)自信大方,身為陪讀媽媽會會長的她熱情仗義,但與丈夫的感情不和卻遭到兒子楊洋(王文軒飾)誤會。於是在外人面前裝出一副順從媽媽的乖寶寶形象,私底下卻對胡媛媛惡言相向,令胡媛媛傷透了心。

獨自在溫哥華打拼的房產界精英夏天(曾黎飾)與女兒戴安娜(水晶飾)生活在一起,二人受海外文化薰陶無話不談,建立起母女與閨蜜的雙重關係。然而在生父是誰的問題上,夏天卻對戴安娜萬般敷衍,面對女兒的不斷追問甚至嚴厲呵斥,一度使母女關係出現裂痕。

性格傳統的媽媽陳莉莉(郝洋飾),在中國與丈夫賣包子維持生計。到溫哥華陪性格靦腆的兒子羅盼(董成明飾)讀書後,陳莉莉依靠打黑工、做保姆艱難度日,並將未來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兒子身上,希望他能夠順利畢業考上藤校,為父母爭一口氣。而羅盼刻苦學習,回應媽媽的中國式期待。

另據上海《東方早報》此前報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選擇同孩子一起踏上留學之路,開始在海外的陪讀生活。陪讀媽媽在海外會經歷什麼?語言溝通難題、與孤獨為伴的困境、文化差異問題以及更重要的教育觀念挑戰……

李琴壓根也沒料到,自己會成為眾多陪讀媽媽中的一員。2010年兒子剛剛讀完高一,她就張羅著送他來紐約州的諾克斯私立高中學習,希望孩子將來考進更好的大學,同時也能儘早融入西方文化。不過,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是否能適應,她心裡很沒底。好在有擔任貿易公司經理的丈夫在背後撐腰,經濟上應該不用太擔心。再三衡量之後,李琴決定辭去原本做得還不錯的小學老師工作,陪同孩子留學。

美國沒有針對母親的陪讀簽證,李琴申請了一年多次往返的探親簽證。在提交了申請書、存款證明、學生在讀證明等一系列材料並通過面籤後,很快,她就抵達美國,在兒子學校的附近以每週200美元的價格租下一個住所。“學校不建議家長和孩子住在一起,為的是讓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 李琴覺得有道理,所以又以150美元一週的租金讓兒子寄宿在當地人家裡。

當時只求兒子日後學業有成,但是在異國生活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卻是李琴始料不及的,這其中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李琴自覺英語水平還算不錯,可真到用時竟手足無措。簡單到買菜、繳費、問路等小事都要連比帶劃說個老半天。平時應付生活磕絆也就算了,關鍵是學校有時候會就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家長做一些溝通,表達不暢語意不明,讓李琴只能乾著急卻無可奈何。

語言關讓媽媽的陪讀初衷變得尷尬。如果陪伴不能對孩子適應新環境起到積極作用,那麼陪讀的意義在哪裡呢?“我接觸的一些陪讀媽媽,有不少就是因為語言無法過關,照顧不了小孩不說自己還差點生活難以自理,沒多久就回國了。” 李琴說。

除了語言問題,孤獨和苦悶更讓人難以忍受。李琴早上八九點起床,看看書和電視,下午逛街散步,或者去超市買菜。吃完晚飯她有時會去寄宿人家看望兒子。日子很悠閒也很冷清,讓李琴難以習慣。

不如去找份工作?念頭很快被打消,探親簽證不允許她在當地找工作。“一旦被發現,簽證續簽就會有問題,甚至可能影響小孩的學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不允許陪讀工作的國家,有一些家長通過拿到工作簽證從而達到陪讀的目的,頗有一舉兩得的意味。

在送孩子來美國之前,李琴就見識到文化的差異。學校為孩子安排了一戶黑人家庭,李琴則希望學校換成白人家庭。“留學顧問說這會涉嫌種族歧視,在美國是很嚴重的事情,學校不會採納還會影響簽證辦理。”孩子到了寄宿家庭後,吃的非常簡單,李琴既怕兒子飲食不習慣又怪這家人小氣,心裡糾結了許久。後來才知道美國人多飲食簡單樸素。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李琴看來,出國前多瞭解一些當地的文化背景還是很有必要的。

無論如何,李琴得努力適應海外生活,同時,她還得更努力地適應美國的教育方式。諾克斯學校每天早上8時開課,下午基本都是社團活動,攝影、國際象棋、烹飪等社團比比皆是。週末,學校也對所有學生開放,並組織活動。由於離紐約很近,學生常去紐約觀光。孩子的生活非常豐富,一方面讓李琴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多大意義,另一方面她擔心孩子的學習。

“活動太多,哪有時間學習?我的觀念和學校估計有很大差異,與其讓孩子夾在中間不自在,不如我適時退出。反正孩子已經能適應當地的學習,而且挺獨立的。”於是,在陪讀半年多之後,李琴回中國了。

這不表示她不再是陪讀媽媽。“我打算以後趁寒暑假的間隙,或者在聖誕節、復活節的時候過來陪陪兒子。這樣孩子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我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李琴決定換一個方式,更好地關心孩子、關愛自己。(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