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89年,清朝268年,都沒超過300年,爲何周朝卻能存活800年呢?


按照我國曆史考證,周朝始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至公元前255年秦國攻入雒邑,周朝歷時850餘年正式滅亡。但是

周朝實際上分為三個階段,東周時代王室已經名存實亡,春秋和戰國也大不相同,中原最主要政權晉國也分崩離析,周邊小國也兼併殆盡,談不上穩定的國家政治體系。可以說,這個時代大致仍然符合中國朝代300年定律,只有西周略長一些。

那麼原因是為何呢?

作為歷史門外漢,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沒有具體歷史數據考證下,筆者認為這源自於人口爆發與落後生產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土地資源難以承受人口負荷時,激變就會導致政權更替。

這種理論,似乎接近於電影復聯3滅霸的平衡理論,也就是英國人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不能限制人口規模,那麼危機就會出現。這種思想,也在很長時間內指導了當朝基本國策...

現在我們知道,除了計劃生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改革生產力等途徑提高資源負載能力,例如提高單位產量、開發新的穀物品種,例如土豆、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就極大的緩解了資源危機。

工業革命之前,生產力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但是人口卻極容易爆炸式增長。例如秦末長年戰亂,漢朝建立時人口不足1300萬,但是經過文景二帝的修養生息,武帝時期人口已經突破3600萬。多出來的人口,如何安置就成了巨大隱患。唐初、明初、清初都是人口急速增長的階段。夏商周能夠維持更久,我想與人口增長較慢有一定關係,當時人類平均壽命偏低,人口與資源矛盾不明顯。

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是根本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兩種手段,一種是對外擴張搶別國的地盤,事實上,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女真族也是這麼幹的;一種是對內兼併搶自己人的地盤,這種事幹起來似乎更加容易。豪強兼併土地,就會導致社會不安定,一旦遇上天災人禍即可點燃怒火。

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也會出現分化,中央集權與地方利益的衝突也會越來越明顯。因此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幾乎都是百年創業、百年揮霍、百年玩完的模式走不脫。事實上,西方也差不多,別看羅馬帝國前後1500年,實際上不同階段內在完全是不同政權,就像中國的兩漢、兩宋其實都算不上一個王朝,只是名義上咱都是中華帝國而已。


正品足球

這個設問本來就有問題。

我們知道周朝從前1046年到前256年,一共790年,哪裡存活了800年?而且周朝真正算作一個王朝的時間是西周,即前1046年到前771年,共275年。從前770年開始的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根本就不能算作一個王朝,只能算作一個動盪時期。所以周朝的國祚也沒有超過300年。如果西周和東周都算周朝的話,那麼西漢和東漢加起來長達406年,北宋加南宋長達319年,也都超過了300年。

但是我們傳統意義上還是將東周算到周朝裡,並將周朝和長達554年的商朝以及長達470年的夏朝並稱為先秦時代。

中華文明的分水嶺,是前221年秦朝的建立。

秦朝結束了長達500多年的動盪時期,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始皇作為始皇帝,做了很多影響深遠的事情,比如確立皇權專制制度和大一統制度。“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後世確立了典範。

秦朝的建立標誌著封建社會的正式確立,這一制度直到清朝滅亡才宣告結束。

所以,先秦時期的周朝和秦朝之後的唐朝、清朝,不是一個性質。

唐朝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都不能超過300年,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靜Yes”在先前的文章有所涉及,概括起來,造成王朝難壽300年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土地兼併的週期性輪轉

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而皇帝手下的文臣武將則基本是全國最高層的地主集團。

一般而言,新的王朝建立前,都要經過全國性的動亂。動亂中舊王朝被推翻,舊的地主集團也會因此灰飛煙滅,等到新王朝建立,新的地主集團開始重新分配天下土地。

一般而言,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統治者都會相對節儉,一方面是由於戰亂生產水平低,另一方面統治者也在通過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儘快恢復生產力。

等到王朝發展到一定程度,生活條件好了,地主收的租也多了,慾望開始膨脹了,於是土地兼併就開始了。

土地兼併是一個緩慢地過程,最後土地全部集中到高層地主集團手中,農民失去土地,走投無路最後只能揭竿而起鋌而走險,於是王朝再次陷入動盪中最後覆滅,新的王朝再次孕育。

從秦朝開始,長城之內的土地數量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意味著土地兼併的週期也相對固定,這個週期不會長於300年,因此秦以後的王朝不會超過300年。

2、氣候的週期性變化

我們知道太陽黑子以11年為一個週期,而對應到地球,大概在200多年出現一個氣候變化期,即“小冰期”。

小冰期對遊牧民族的影響要遠遠大於農耕名族,在氣候惡劣的情況下,牛羊牲畜會大量凍死,衣食無著的遊牧民族只能不斷南下入侵中原以期獲得補給。

縱觀幾千年來的氣候變化,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以及明清,每隔200多年,就產生一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侵略的高峰期,如果遇到中原王朝處於分離或者孱弱時期,比如西晉或者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就會入主中原,建立封建制度的王朝,和南部的中原王朝形成對峙。或者消滅南部的中原王朝統一全國,比如元朝、清朝。

這樣的情況下,王朝更迭的週期被限定在300年之內。

相比之下,周朝就沒有以上的困擾,因為周朝的社會制度是奴隸制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而在東周時期,中原大地處於大分裂狀態,根本就不能以一個統一的政權來分析。這時的東周能否存在超過300年,不是取決於自己,而是取決於周邊強國什麼時候將其吞噬。而在東周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更多時候,各個諸侯國還是喜歡用周天子作為自己對外征戰的遮羞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規律。黃炎培所說的歷史週期律,便是這個道理。但中國有一個朝代,卻時間長達八百年。這個朝代就是周朝。周朝為什麼能存活八百年呢?它與唐朝、清朝等朝代有什麼區別呢?

周朝實行的統治制度,與唐朝、清朝等朝代是不同的,這是周朝能存活八百年的主要原因。自秦漢以來,國家都實行的是郡縣制,國家集權。這種制度實行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許多問題,一是節度使坐大,成為一方諸侯,挑戰中央秩序。比如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等。當中央政權沒有能力接受地方勢力的挑戰時,就有亡國之危;第二,外戚專權,外戚專權也是國家敗亡的重要原因;第三,宦官專權,宦官挑戰皇權勢力,也是國家敗亡的重要原因。第四,外部侵略,比如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古,明朝亡於滿清。第五,農民起義,比如秦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等。一個朝代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國家統治開始腐朽,必定引發各方勢力的無情竟爭。

周朝實行的不是郡縣制,而是宗法制、井田制、封建制與禮樂制。周天子對於諸侯們並沒有實際上的統治權,地方諸侯們基本上完全自立,只是形式上服從周天子的統治。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任何一個諸侯國無力挑戰中央權威。而且如果一個諸侯挑戰,必然會遭到其他諸侯的反對,所以形成均衡。這種均衡長達八百年,一直到最後才被戰國七雄打破,周朝被秦所滅。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先簡單概括一下大一統王朝歷朝歷代的國祚(zuo),按長短排個序:

第1名周(前1046年—前256年)790年國祚;

第2名商(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554年國祚;

第3名宋(960-1276年)316年國祚;

第4名唐(618-907年)289年國祚(含武周690-705);

第5名明(1368-1644年)276年國祚;

第6名清(1644-1912年)268年國祚;

第7名西漢(前202-公元8年)209年國祚;

第8名東漢(25-220年)195年國祚;

第9名晉(265-420年)155年國祚;

第10名元(1271-1368年)97年國祚;

第11名隋(581-618年)37年國祚;

第12名秦 (前221-前206年)15年國祚;

第13名新 (8-23年)15年國祚;

其實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原形成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國祚明顯縮短,其中兩漢因為中間的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所以是分開計算的。

產生這麼差別的原因在於商、周實行的“封邦建國制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封建制;而自秦朝之後各朝代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具體來說,商、周的時候,天下是由統治者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功臣的,這些人就是封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諸侯。被分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地是享有非常高的自主權的,除了軍事支援以外,只要每年向中央朝拜、繳納歲貢就行。其他的都是高度自治,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就是整個王朝的精神領袖,被尊為“天下共主”,統治者就是天子。

天子真正管轄的地盤跟諸侯相比差不了多少,不過名氣卻要響的多,軍隊被稱為“王軍”,守衛的封地被稱為“王城”。天子要做的除了管理自己的王城之外,就是互相權衡各諸侯的勢力。只要有哪個諸侯國對天子有不臣之心,想要做大,天子就會號召全國的諸侯去討伐他,誰不服就打誰。各諸侯國一方面畏於天子的權威,另一方面也不想看到其他跟自己平級的諸侯做大,所以也會積極派兵,不過一般打不起來,都是排排隊形就散了。

所以這個天下共主的權威還是很高的,雖然周朝後期有能力的諸侯相繼稱霸,卻也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推翻周王朝的地位。但是周朝後半段統治者實際上早就只有天子名沒有天子權了。

而秦朝以後,推行郡縣制,中央管轄地方,高度集權。這樣雖然利於統治者的統治,可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權力落入其他人手中就會造成威脅。比如外戚專權——西漢王莽篡權;宦官專權——東漢末年黨錮之爭;封疆大吏專權——唐朝安史之亂等等。所以縮短了王朝的國祚。

再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的思想會變的越來越先進,意識也會越來越強,就猶如歷史的發展總是要前進的,自然更新換代的頻率就要高很多,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不做任何參考。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都有新觀點!


k笑笑生

唐、清、週三個王朝的興起與滅亡,乍一看可能找不到相關聯的原因,但說到底還是生產資料、生產關係、生產力以及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沒有足夠的土地就沒有辦法養活生育出來的人口,為了求生存,民眾為了吃飯而起來造反,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這是周、唐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由於生產力以及耕作習慣的問題,適合於中國人生活的地區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以及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由於周朝生產關係以及生產技術落後,生產力低下,導致人口增長較為緩慢,中國地區的土地足以養活這些人口,這就是周朝能夠存續800年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800年的周朝之所以會滅亡,其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人口增加之後,諸侯國擁有的土地不能承載本國人口,導致諸侯國不得不對外進行擴張,在幾百年的戰爭中,最終摧毀了周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

同樣,唐王朝只存續289年就滅亡的原因也是如此,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唐王朝在由唐朝時中國的耕作技術已經遠勝周王朝,但是適合耕作的土地卻沒有增長多少,於人口增長,以及土地兼併問題,是唐王朝最終出現內亂的根源。

而唐朝為什麼會只存續289年,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唐朝時期中國地區的科技生產力已經大幅度提高,這就會使得人口快速增加, 但是適合耕作的土地只有那麼多,再加上土地兼併,這就導致了過多人口無法得到充足的食物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清朝的滅亡,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家實施的社會制度已經跟不上世界潮流的發展,最終導致了由外部力量入侵造成的國家政權解體。

清王朝的滅亡與周、唐兩個王朝有很大的不一樣,他的滅亡與當時的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到了清王朝,由於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在中國的廣泛種植,使得清朝國內的土地可以承受更多的人口增長,這就是為什麼後世很多歷史學家會把清朝的“康乾盛世”說成“紅薯盛世”的主要原因。

但是伴隨著這些外來作物的引進來的,除了先進的生產材料以外,還有外來的異國勢力的入侵。這些異國勢力以其遠超清朝國力的實力,在入侵中國之後,對清朝現有的社會體制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其表現為:

1、外來資本主義商品對中國的傾銷,嚴重傷害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就從根本上破壞了中國原有的生產關係。

2、先進的社會制度以及文化思想,也對當時中國保守的儒家思想形成劇烈的衝擊,這也嚴重動搖了清王朝構建的思想體系以及依此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

所以國家的興起與滅亡,最主要的還是與國內的生產力、生產資料、生產關係和外部環境有關,和這些王朝生存了多少年沒有多大的關係,並不是說延續了800年的周王朝就要比唐、清王朝更加先進,這很顯然是不對的。只不過是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周王朝時期的社會關係與當時的環境適應的時間比較長一些罷了。


落下m

在中國古代時間最長的政權就是周王朝,將近八百年的時間,後世的王朝都無法望其項背。

不過,這裡首先要說一點,周王朝和後世的王朝在性質上是有所不同的。自周以後的政權,都是大一統的王朝,整個國家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而在這樣的大一統王朝之中,只有一個政權。一旦這個政權出現了危機,或者說它的中央政府被人推翻了,這個王朝很快也就滅亡了。翻盤的機會並不大。而在周朝,從西周初年開始所建立的分封體系,使得周王朝更像是一個政治聯盟。除了最高的統治者周王以外,還有各級的貴族,包括眾多的諸侯以及諸侯國內的卿大夫,形成了一個分封的體系。這使得周王朝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一旦中央政府遇到危機,可以得到諸侯的護衛。而且即便是如同西周末年,犬戎之亂周幽王被殺,中央政府被推翻,不過在諸侯的支持下,周平王東遷以後很快就穩定下來。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比喻,比如你砍掉一頭豬的腦袋,這個豬肯定死了。而你剁掉一條蚯蚓的腦袋,它很快就可以再生出腦袋來。對於周王朝,除非你有能力消滅所有的諸侯國,否則你無法推翻周王朝。

周公畫像

其次,整個周王朝都不存在著很強大的王權,王權要受到各級貴族的限制。而各諸侯國君在其國內也要受到卿大夫等貴族的限制,這就決定了周王以及諸侯國君不可能為所欲為,不大可能出現昏君。而後世的專制王朝之中,皇權超越一切權力,皇權基本不受制約,出昏君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即便不是昏君,皇帝為所欲為的現象也比較普遍。這都增大的亡國的概率。八百年裡,也就周厲王、周幽王兩個算是比較出名昏君,其他好像沒有什麼著名的昏君。

再次,從西周初年進行分封的時候開始,就是將宗法制度貫穿到整個分封體系之中,實現了政權與族權的合一。周王不僅是天下的共主,而且也是天下姬姓諸侯的宗主。而各諸侯國君也都是其國內的君主和宗主。雖說進入春秋以後這套體系開始崩潰,但這種觀念卻是深入人心的。在數百年中,沒有人可以撼動周天子大家長的地位。即便是到了戰國時期,宗法體系已經徹底崩潰,但是攻打周王室依然是很犯忌諱的事情。比如戰國時期秦國大將司馬錯就曾經說過:“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他還說:“周,天下之宗室也。”

平王東遷示意圖

第四,周王朝的八百年間,外患並不是很嚴重。雖說有犬戎之亂,但那是因為有申侯做內應。而且後來犬戎也被秦人所滅。春秋時期號稱“難以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但和後來的清軍入關、蒙古人南下相比,還只能算是騷擾、侵襲而已。換句話說,周邊並不存在著比周王朝更為強大的政權。楚國雖然一度到周王室邊上去問鼎。但楚人並沒有否認自己依然是周王朝的諸侯。


野叟雜談

1、制度不同

眾所周知,周朝建立的時候採用了“分封制”,分封各異性諸侯,諸侯在各自的領地擁有世襲統治權,同時也有進貢周天子和維護周天子周邊安全的義務。這種制度其實在周天子強大的時候,是有利於政治穩定的。周天子強大的時候各國順從他。周天子勢弱的時候,不服從他的分封國也不敢對周天子怎麼樣,因為在沒有足夠強大情況下,誰都不敢公然推翻周天子,以免被其他諸侯國群起而攻之!


2、禮樂制度

周朝初期,為了更加方便統治,周公創立了禮樂制度,天子使用的樂器、舞隊人數與各諸侯士大夫都不相同,把天子和各諸侯等級劃分開來,給當時人們灌輸了一種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使得各諸侯礙於禮樂制度,表面上都順從周天子,以免被各諸侯國抓住把柄聲討!

3、思想不開放

當時人們的思想也都普遍比較落後,思維也都被禮樂制度給限制住了,沒有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這種反抗思想,使得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更加牢固,不會出現後世那種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書染筆墨

黃炎培先生在“歷史週期率”中就闡述過古代中國王朝為何避免不了滅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內部的腐敗會瓦解這個王朝,也可以理解為階級固化之下,各個階級的矛盾無法妥善的處理。而唐朝主要矛盾就是權貴階級同各個地方的藩鎮之間的矛盾,說簡單點就是唐朝避免不了武將的武裝割據,這是由於唐朝領導者貪圖享樂的結果。

清朝雖然有很高超的統治之術,但是越到後面越是腐敗,清朝如果沒有列強的侵略,同樣會被自身的侷限性和腐敗所摧毀,因為清朝的小農經濟其實是會有崩潰的一天的,農民不可避免的要為清政府的腐朽買單,加上當時的小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農民的負擔將不斷加大,最後清政府將被小資本主義和農民所摧毀。

而周朝為什麼可以存活800年,其實第一就是當時的制度具有開創性,加上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的資源尚且沒有太多的過剩,所以維持了一定的公平性。周天子的分封制在當時解決了許多的問題,保證了周王朝用有限的力量,維護了廣闊的地區。而周王朝也並不是周天子一個說了算,這時的君權神授思想影響力還不是很大。

並且周王朝是由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這時候封建社會的優越性是非常大的,加上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周王朝還產生了大量的有利於統治的周禮,例如祭祀等典禮,制定周禮使得天下認可了周天子的統治,遇到重大災害時,周天子還要禱告上天,向上天悔過自己,因為當時天下認為這周天子就是同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在這幾種因素的作用下,周王朝可以延續800年是很正常的。


小司馬遷論史

周朝和唐朝、清朝的體制其實完全不同。

周朝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即便是周朝開國的時候,對諸侯國的控制也是有限的。周朝說到底就是一個封建諸侯國聯邦的宗主國。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中央集權政府。而到了東周時代,周天子更是成為一個象徵意義的君主,各諸侯國也紛紛僭越稱王。因而,周王朝只能坐視各諸侯國的常年征戰不理。其延續八百年與其說是其控制力極強,倒不如說是諸侯國實力相差無幾,需要很多年才可能完成互相的兼併。即諸侯國注意力更多要集中在互相殘殺,而不是一個無害無用的周王!

至於唐朝和清朝,由於已經是完全中央集權的國家,因此必然要對地方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絕對控制。這樣的情況在風調雨順、邊關少數民族水草肥美、牛羊成群時,當然是比西周封建制好的多的。但是,一旦氣候乾旱或有其它天災發生時,民眾在當時又不可能得到及時賑災。邊關少數民族也由於天災無法生活,必然襲擾邊關。這樣勢必會使國內矛盾叢生。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唐朝發明了節度使制度,即把邊關交給軍事將領,不過一場安史之亂,使唐由盛轉衰。後期唐朝的皇帝基本上沒幾個能完全做主的。而清朝起家是靠其八旗制度,但是同樣為了重蹈唐朝覆轍,而將八旗將領都放到京城。當面對比少數民族政權還強大百倍的西方列強時,必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苟延殘喘幾十年後,隨即被革命軍所推翻。

總之,周王朝即使延續800年,也是514年被架空的歷史。而唐朝和清朝雖然可以強力控制一半以上的時間。但是仍然難逃被節度使或西方列強欺凌的命運!


地震博士

告訴你們一個民間傳說,你就明白了。當年,姜子牙渭水直鉤垂鉤,周文王前去拜見,邀其保朝。姜子牙提出條件:要文王將其坐“攆”讓姜子牙坐,還要文王親自拉車,隨從百官推車。文武百官均反對,但文王求賢若渴,同意了姜子牙的條件。由幹文武百官都不願推。拉了一段路,文王實在拉不動了,就停下車,對姜子牙說:“我實在拉不動了,你不保我我也法子了”。於是姜子牙下車,重新請文王上車。跪悟\拜後說:“大王,臣將保周朝八百年江山”。文王大驚:“何以此說”。“大王剛才拉了我八百步”。文王立即下車,說我再拉。萎子牙說:“天機不可洩漏,現在拉不管用了”。文王說:“先生能活八百年嗎?”“不能,我死後將我的棺材吊在全鑾殿上,哪方起亂,就將棺材的大頭對那方,就能平叛”。現在,口語中常抱怨“你總把大頭對著我”,就出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