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爲何殺死藍玉?

信陵君無忌

藍玉,是明朝初期一員驍勇善戰的猛將,其戰功僅次於常遇春和徐達。藍玉還是常遇春的妻弟,常玉春去世後,藍玉追隨徐達、傅友德,在軍中屢建奇功。

大將軍徐達去世後,藍玉脫穎而出。他多次率軍北伐、東征,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立下赫赫戰功。這樣一位戰功顯赫的功臣為何會被朱元璋所殺,主要原因有三:


一、死於自己

藍玉是個粗人,沒有文化,性情暴燥,剛愎自用,因立下大功愈加驕橫恣意,做出種種目無法記的事情,也就是說人膨脹了,開始飄了。

他蓄養了幾千奴僕、義子作為隨從親信。這批人依仗他的權勢,橫行鄉里,霸佔民田。負責紀律檢查的御史接到民眾投訴,要依法懲辦藍玉的這些手下,藍玉藐視王法,竟把這個倒黴的御史趕走了。

北征回來後,貪汙了大量繳獲的珍寶,還把元皇妃據為已有。藍玉上朝時,朱元璋屢次對他當面嚴厲責備,要他今後加強道德修養,痛改前非。

他無視皇帝的權威,恣意驕縱。他被皇帝召見時,賜坐交談,或隨侍宴飲,他的言行總是傲慢而粗魯,沒有一點人臣之禮,不把朱元璋放在眼內。帶兵在外時,常常超越權限,擅自決定人員的調動和升降,不向朝廷,使軍隊成為自己的私家武裝。

沒有身為人臣的覺悟,也沒有認識到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和還在奮鬥中的苦兄弟朱元璋的根本區別,屢次挑戰皇權,激化將權與皇權的矛盾,這是權利慾和控制慾極強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二、死於與朱棣的矛盾

當年藍玉北征歸來,發覺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表現異常,就對皇太子朱標說燕王有“不臣之心”,讓太子審慎對待。就此和燕王朱棣結下樑子。

沒想到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在洪武二十五年(1382年)就因病而亡,一向與藍玉有矛盾的朱棣,趁機要朱元璋繼續清洗異已分子。他向朱元璋進言:在朝諸公侯,恣意妄為,將來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藍玉,朱元璋聽了這話,更加猜忌,不出數月,就發生了著名的“藍玉案”,因此案而受株連被殺的人達4萬多人。


三、死於朱元璋的私心

眾所周知,朱元璋坐了江山後,對身邊立下大小功勞的從龍之臣,功勳戰將進行了大規模的殺戮和清洗。

一方面出於鞏固江山的統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企望江山永固,為自己的子孫清除所有有威脅的障礙。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從什麼方面來講,朱元璋都稱得上一位好父親,為了能使自己的子孫能安坐江山,不惜剷除一切潛在的威脅,大肆清除有功之臣,朱元璋的發家史和上位之路使他太清楚知道權臣尾大不掉的力量,故而“寧可錯殺一千,不肯放過一個”。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這批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幾乎都被清洗一空,剩下的大都是一些老實人和沒有什麼野心威脅的人,這也相當符合老朱的性格和個性,決定了的就會以雷霆萬鈞之勢去實行,手段之強硬酷烈實在不做第二人想。

而“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來就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也許劉伯溫正是看到了這點,才激流勇退,在最巔峰的時候選擇退陷田園,就是儘管如此也難逃被猜忌的厄運,何況其他人呢?


所以,不管藍玉是否真如史上所寫的那樣驕橫跋扈,挑戰皇權,還是規矩做人,最終的結局都難逃一死,只不過是死得好看一點還是難看一點。這些羅列的罪名不過是個由頭而已,拔出蘿蔔帶出泥,借“藍玉案”為名將大批官員邊根拔起,打壓下去,才是朱元璋下得一盤大棋。


八零印記

藍玉的出身在史書之中沒有記載,只知道他一開始是在常遇春的部下,而且還成為了常遇春的小舅子。史書中記載藍玉“臨戰勇敢,所向多捷”,因為是親戚,常遇春也是內舉不避親,數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藍玉軍事才能,所以藍玉能夠一路青雲直上。

藍玉一生戰功顯赫,最榮耀的一場戰爭就是公元1388年對北元的戰爭。

蒙古貴族雖然退居漠北,但是仍然不死心,依然不時的想要南下,於是朱元璋拜藍玉為大將軍,統率十五萬兵馬征伐北元脫古思帖木兒。

同年四月藍玉率領的明軍到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貝爾湖,並於此地大破北元主力部隊,蒙古王室成員一百多人,俘虜七萬七千餘人,其中蒙古王室成員一百多人,戰利品無數,牛羊牲畜等十五萬餘頭。這一場戰役直接挫傷了北元的銳氣,北苑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心思南下了。

一個人擁有權力之後,最重要的不是去運用權力,而是怎麼去遏制自己。藍玉自恃有大功,行為一天比一天放肆,甚至不發法律放在眼裡,所作所為都已經觸犯明朝的律法,更令朱元璋不舒服的事,藍玉因為自己功勞很大,對朱元璋也非常的傲慢,以朱元璋的性格怎麼能夠容忍他的無禮,朱元璋當時沒有殺他,只不過是為了等待機會而已。

藍玉手下的將領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在正面的衝突之中朱元璋也沒有把我能夠勝利除掉藍玉,於是朱元璋一面安撫藍玉,讓藍玉卸下對朱元璋的戒心,朱元璋讓藍玉輔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就是讓藍玉感覺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了。

公元1393年,時機來了,錦衣衛指揮蔣瓛指控藍玉謀反,準備在明太祖躬耕籍田時發難,並在藍玉府庫內搜出近萬把倭制武士刀之說,朱元璋立刻以“謀反罪”處死藍玉,抄其家產,夷三族,此案連累一萬五千人被殺,包括一公爵、十三侯爵、二伯爵,史稱“藍玉案”。

縱觀藍玉的一生,如果沒有顯赫的戰功,也就不能夠這麼驕縱,所以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太有道理。‍‍


詩書君

首先來說藍玉是有很大功勞的,特別是北上破元,那個時候的藍玉可以說得上是明朝的衛青,或者霍去病。說實話這個世界上但凡有點本事的人都是有脾氣,或者說有缺點的。比如藍玉居功自傲,縱兵毀關,甚至傳聞他對俘虜的元朝妃子有染。但是反過來問,如果一個人有缺點或者犯過錯都該殺的話,那朱元璋的大明朝估計就沒有大臣了。因為人非聖人,孰能無過。

那麼為什麼最後朱元璋還是殺死了藍玉,說到底還是朱元璋幸辛苦苦培養幾十年的太子朱標意外死亡。朱標和藍玉關係是非常好的,藍玉本來是朱元璋留給朱標使用的。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沒有辦法,只能讓皇孫朱允炆繼位。可是皇孫畢竟年輕,而朱元璋有年邁,已經沒有時間慢慢培養他了。朱允炆不像他爹朱標有威望,像藍玉這樣的大臣,朱允炆極有可能是壓制不住的。這個時候,朱元璋只能對這些大臣痛下殺手,藍玉便被人告發謀反,最後被殺。


歷史是什麼

朱元章與藍玉及淮西一班兄弟,親同手足,出生入死,最終得了天下,老朱坐了頭把交椅。

按理說,天下太平,任功行賞,大家共享安樂也就罷了,可就是不行!

單說藍玉,手握兵權,戰功顯赫,但居功自傲,不把老朱放在眼裡,你是臣,老朱是皇上,思維己亂。例:一日,老朱與藍玉共行,老朱要藍玉身後將官迴避,行數步,朱回首,將然隨後,朱乃問藍玉何故,藍玉喝退,將官即走,朱呆片刻曰:聖旨不及帥令。殺玉之心即增。

朱元璋為了大明江山穩固,後繼傳承,必殺開國大臣。例:太子仁慈,勸父皇不要再殺大臣,老朱拾一棘條遞於太子,太子說:上滿棘刺,教兒臣如何拿得,朱元璋即雙手抹刺,血淋,再遞於太子,太子驚,璋說:為父不與你抹去毒刺,你如何拿得,這天下不為你清除障礙,你怎能坐得。太子領悟。

太子朱標一死,在這班開國功臣面前這孫子又如何坐穩這天下,如此,象藍玉這等人物怎會留得!


g一點就通

朱元璋殺藍玉這個問題要從意識形態來看就看懂了。

中國明朝是封建專制社會,專制國家的君主自我危機感非常強,感覺自己的權利稍被觸動就會大開殺戒,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中。老朱最怕的是自己走後,自己的子孫萬一壓不服藍玉這種年富力強的悍將怎麼辦?在藍玉之前的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等名將老的老、死的死,他才有展現自己的才能機會,用現在的話來講:膨脹了。人一膨脹就忘乎所以。這一切老朱都瞧在眼裡,記在心裡,時機已到藍玉全族就去孟婆她老人家那報道了。


有恥混蛋

太子朱標早亡,藍玉又在捕魚兒海戰大獲全勝,直接把北元的最後希望徹底澆滅,藍玉大老粗不懂得什麼叫做低調,朱元璋要為孫子鋪平道路只能幫他把老傢伙都辦了!如果朱標不死也許朱元璋還不會殺的這麼徹底!也別說朱元璋不對,換了誰也會殺這幫淮西老臣的!老皇帝在的時候還能製得住他們,一旦新主子上來這幫老傢伙都不好管!藍玉也是個笨蛋,要麼交出兵權低調低調低調低調低調低調,要麼養寇自保非要把北元殺得乾淨!朱元璋把皇位給老四多好啊,非要念舊農村老思想,只可惜天下的百姓了!


大明湖畔的你大爺

藍玉,說到底就是粗人,自恃軍功,過於驕狂了,老朱其實對他已經有所容忍,起初只是稍稍敲打,可惜藍玉仍然不知進退。

但是藍玉並沒有謀反之心,被老朱借題發揮,搞了個藍玉案,大殺特殺,還是有點冤枉的。


白露為霜65799235

桀驁不馴,功高震主,想一想他的兵皇帝的話就不聽,只聽他藍玉的話,這樣的你說皇帝能不對他不放心,在說他的兒子死了,立他的孫子,他的孫子能夠治得了他嗎?在他朱元章在時,他藍玉就這樣,那他死了呀,藍玉怎麼樣。這也是在為他孫子掃清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