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法作品都是繁體字,爲什麼有些作品中的數字卻是簡體的呢?

獨處空間

好吧,這個問題解釋起來比較麻煩,涉及的面也比較廣,我就分開來解釋一下吧。

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古人也用“簡體字”,這是為什麼呢?

俗 字

古人字分兩種,第一是“官方字”,第二是“俗字”也就是約定俗成的民間字。

通常“俗字”就有很多成了簡體字,異體字。

因為古人學問都不低,書法又是必修課,所以辨識起來並沒有什麼難度,所以現在看秦漢的民間書法,魏晉分裂時不同地域的書法,字形上或多或少有寫區別,一個字往往好多種寫法。所以也就出現了唐宋時各位書法大家用的“簡體”。

如果大家常學顏真卿的碑帖,就會發現“正字”很多,但是由於是“正字”,我們反而比較“懵逼”,不知道那念啥。反倒是“俗字”的繁簡體,我們能猜到。

顏真卿對古文字的理解是有家族遺傳的,所以作品裡正字多,俗字少。這類字是可以在日常交往中用的,但是往往官方一些的書法作品,是沒有這類字的,還是比較正式的字。不過漢字就是這樣,這個時代是“俗字”,隨著時間流逝,下個朝代約定俗成,沒準就是“官方字”。所以到後來,除異體字外,很多“不影響字意”的簡體也就成了正式的官方字,繁簡共用。

特別強調“不影響字意”,這個很關鍵。

包括很多人都問,為何今人書法不能繁簡摻雜?古人就可以?

實話實說,這是一個讓人痛苦的答案:那就是古人有文化,你沒有,你用就是錯的。因為古人熟讀四書五經,精研歷代書法,對漢字的理解絕非常人可比。包括當代很多大家,比如沙孟海林散之啟功等等,也用過簡體字,不是沒用過。用可以,繁簡摻雜也可以,關鍵是你得有那麼文化水平。

這是一個很打臉的事實。

寫字,書法,可以專用繁體,可以專用簡體(胡問遂),但是如果摻雜,不是大師就是無知,自己體會體會吧。

比如“法”異體字的第一個,是常用的。把“去”寫成“厺”。

還有一個大書法家把“法”寫成了第三個,我看的時候都已經蒙了,要不是看註釋,打死我也猜不出。

再有蘇軾寫“萬”,就是寫成“萬”,不寫“萬”。

這都是在不影響字意的前提下,約定俗稱的前提下,才會改變的。


古字字意與我們今人是有一些區別的,如果想要解析清問題,還是要從漢字的“意”說起。

問題中列舉了“一”和“壹”的關係,我就先從這一點來解釋:古代的“一”和“壹”有什麼區別。

“一”與“壹”

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孔子有“吾道一以貫之”的說法。

“一”是什麼呢?

一就是“太初”,就是“先天地”,在天地之前,世界的一種混沌狀態,可以理解為萬物之祖(實體的)。

所謂“道生一”,道就是一種“規律”一種模糊不清卻又存在的東西,是萬物始祖(非實體的)。

我們可以理解為宇宙的運行規律就是“道”,而“一”就是地球。

“一”在古代漢語中是筆畫最少的字,但是也是意思最豐富的字,它涵蓋了一切實體,“一”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所有東西。

他的意思可以使數字,可以是無所不包含的東西,所以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

“一生二”,“二”為天地,上一橫下一橫。

“二生三”,“三”中間一橫是天地之間的東西,故而說“三生萬物”。

從古人的角度說,“三”中間一橫是人,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講中間一橫應是“水”。

古代含義中,一二三的意思可為數字,但是不拘泥於數字,含義更加廣泛。

造字之初,“一”就代表了更多,諸如“一切”的意思,當然當時也是有“單一”的意思。

而“壹”呢

《說文解字·壹部》:“壹,專一也。”

如《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唐代孔穎達為“壹”作注時說:“言其一心不二意也。”

意思並不代表數字,而是說“專一”的意思,“一心不二意”。

如<<漢書.霍光傳>>:“...政事壹決於光.”

諸如此類言辭,在古代典籍中,分的開始比較清楚的。如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就是“政事一決於光”,也並不影響認讀。

“一”和“壹”做數字互用

字學大師王力教授,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也對一和壹作了解釋和比較:“一、壹。

一是數詞,壹是形容詞,意義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一句之中'一、壹’並用。可見'一’與'壹’是有分別的。'壹’的意義是專一。專一的意義可以寫作'一’,但數目不能寫作'壹’。

後人在單據上為了防人塗改,才借用“壹”代表“一”。

我們都知道古代漢字數字都非常簡單,尤其每個人寫字的筆法不太一樣,“一”加一橫就是“十”,如果這麼拿單據去財政報銷,肯定會樂壞了。

如果寫個借條寫“八”,但是由於筆法較輕,寫成了左右兩點,那麼在上邊加一點一橫就是“六”,那一下就少還了25%。


延伸“二”與“貳”

“二”可代表天地,可做數字。

但是“貳”的意思,並不是“二”的繁體。

《詩經 衛風 氓 》:士也罔極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二三其德”表的就是數字的意思,而“貳”就有背叛的意思。

《玉篇》“貳,離也、叛也.”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且貳於楚也”,就是不忠心的意思。

當然,“貳”還有一個“副”的意思,就是類似於副手。

我們學書法的人都知道王鐸,瞭解清史的人也都聽說過一本書,叫《貳臣傳》。

王鐸降清,傅山與之絕交。

後來乾隆編了一本書《貳臣傳》,把王鐸收錄在內。

“貳臣”就是說的就是“降臣”,背叛原朝的人。

比如前二年有個民謠女歌手陳粒,有一句歌詞我已經忘了,其中就有“不二臣”的句子。

這句話到現在來看,是沒什麼錯誤的。

但是在古代來說,這麼用就是沒文化的典型。

“壹貳”不是“一二”的繁體,只是在數字記錄上為了防止作假才“借用”的。


事情大概就如此了,如果同意請點個關注。


梁宇航

在古代,民間為應用的方便,會把筆畫太多的字簡寫,這樣簡化了的字被稱為俗字,多部分由約定俗成的草書楷書化而來。顏真卿作品中應用俗字比較多,比如現代簡化的門字。新中國進行的漢字簡化運動實際上是把民國政府未竟的事業給繼續進行完成了,對一個字的簡化也非信手而來的,都有歷史傳承,這個可以去參考查看民國政府計劃的簡化字表就明白了。另外,簡化字多取古代俗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