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30年 「老壽星」榮退

摆渡30年 “老寿星”荣退

通訊員 謝靜 羅琳

今年6月30日晚7點,將最後一班旅客安全送抵第一碼頭後,廈門輪渡公司“閩廈門客0011”號船,也就是人們中口的“11號船”,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鷺江兩岸輝煌的燈火中,它默默地駛向三丘田碼頭,那漸行漸遠的影子,似乎在向這座城市的人們發出無聲的告別。

從1988年到2018年,在鷺江的一江波濤裡,“11號船”迎來送往,見證了鷺江兩岸日新月異的變化。

30年彈指一揮間,曾經的“小夥子”已經“榮退”,但它的故事將留在這座城市的記憶裡,留在廈門人心中。

“老壽星”在崗30年

1988年7月1日,“11號船”在潮州船廠“出生”,隨即進入廈門輪渡服役。當它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現在鷺江江面上時,風頭一時無二。

擁有刷新當時船型記錄的800客位容量、雙層設計、雅座空間……“11號船”成為20世紀80年代廈鼓航線最新一代鋼製渡船的代表。從錚亮嶄新的“小夥子”,到鏽跡斑斑的“老人家”,它與廈門輪渡相伴整整30年,成為廈門輪渡公司船舶服役最長紀錄的創造者。

就像人生總有跌宕起伏,“11號船”也是如此。海滄大橋建成後成為連接島內和海滄的主要通道,曾經遊客如織的嵩嶼航線逐漸“遇冷”,“11號船”也漸漸落寞。但它並沒有就此“沉寂”,而是在輪渡公司安排下,做起了“兼職”,它做過第一碼頭至排頭廈門船廠航線的“包船”,做過老三丘田碼頭至輪渡碼頭的早高峰“加班船”,也做過小型渡船的“加油船”。無論是在哪一個崗位,它始終“兢兢業業”。

2014年10月,隨著航線調整,“11號船”迎來了職業生涯的第二春。據廈門輪渡介紹,“11號船”成為嵩嶼碼頭至鼓浪嶼內厝澳碼頭航線的主力運營船舶。

作為郵輪碼頭之外惟一的日間遊客進島碼頭,在高峰時段,嵩嶼碼頭髮揮著重要的分流作用。作為該航線的主力船舶,“11號船”重新活躍起來。船上的乘客,由原來的市民,變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時間到了2018年,“11號船”到了相關部門規定的客船服役年限。據廈門輪渡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儘管“11號船”保養狀況良好,仍能使用,但根據規定,公司還是將其退役。

承載廈門人

集體記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渡輪是市民往返鼓浪嶼、海滄、思明三地的主要出行工具。作為當時的主力船舶,不少老廈門人都曾在“11號船”上留下過足跡。

家住八市的李先生很懷念當年數百人推著單車爭相登上“11號船”的情景。他說,在“11號船”的雅座裡嗑瓜子、看報紙,是那個年代廈門人的集體記憶。

50歲的陳先生在“11號船”上也留下了滿滿的回憶。他說:“愛人退休前在鼓浪嶼上班,孩子小時候在鼓浪嶼上學,從戀愛約會到接送孩子,都離不開這渡輪。”他還記得,當時渡輪的票價不過幾毛錢,十分親民。

不僅如此,年輕朋友對於“11號船”同樣很有感情。

網友Michiyo在廈門輪渡官微評論,以前一直坐渡輪上學,往返於廈門本島和鼓浪嶼之間。對於鼓浪嶼的居民來說,渡輪不僅是通往廈門本島惟一的交通工具,還承載了很多回憶。“小時候會為了坐在渡輪樓上而向外公外婆撒嬌討1元錢的座位費,船票也會好好保存著。我也會模仿二樓售票員的樣子玩過家家。如今渡輪退休了,我們這一代的記憶也隨著渡輪塵封了。”

網友Michiyo的故事,也是很多老廈門人的故事,而搭乘渡輪過江,不僅是市民的一種出行方式,更是一種生活習慣。

人物故事

老船長翁輝煌與“11號船”一同榮退,依依惜別:

“每天陪它比陪老伴還多”

今年6月30日,從廈門輪渡退休的不止“11號船”,還有它的老船長———廈門輪渡的翁輝煌。

伴隨著江風和轟鳴的發動機聲,翁輝煌在廈門輪渡服務了43年,幾乎開遍了廈門輪渡的各種船隻。3年前,他擔任“11號船”的船長,成為這艘船最後一任船長,並與它一同榮退。

榮退那天,翁輝煌和船員一起降下了船上的國旗。其他船員走後,翁輝煌獨自一人默默地在船上站了許久。他將駕駛臺又擦拭了一遍,夾著航海日誌,緩緩走出船舷。

過去3年,他駕駛著“11號船”乘風破浪,“11號船”載著他啟航、返程;他為它檢查設備、擦拭沖洗,它報之以安全、平穩。3年的朝夕相處,翁輝煌笑言:“每天陪著它的時間,比陪著老伴兒還多。”

“別看它和現在的其他船比起來不夠先進,但它很實用、耐用。雖然年限已到,但它保養得很好,再跑一兩年不成問題。但旅客安全是第一位的,退休也是必然的。”翁輝煌再三強調這一點,言辭中流露出對“11號船”深深的不捨。

不過,對於“老夥計”的“退休”,翁輝煌的態度還是很樂觀的。“這麼多年,廈門的變化太大了,公司的變化也太大了。很多比‘11號船’先進的渡輪出現了,代表著社會發展,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誠如翁輝煌所言,時至今日,廈門輪渡華麗蛻變,7座碼頭遊人如織,8條海上客運航線、31艘各式客船,每年接待近3000萬遊客。

從與水相依,扁舟渡江,到渡輪轟鳴,再到如今悠閒地在船上游覽風景,變的是渡江的工具,不變的是市民與鷺江難捨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