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情端午,尤憶屈原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每聽到這首兒歌,腦子裡浮現的都是吃粽子,賽龍舟,以及屈原自沉汨羅江。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最早記載於《荊楚歲時記》 ,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好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而端午節能在泱泱華夏流傳至今,有很大一個因素是因一位受人民敬仰的偉大詩人——屈原。他的憂國憂民情懷,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以及崇高的人格和堅毅的意志,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至今仍然被我們尊稱。

他的《離騷》 至今耳熟能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以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為己任,關心百姓疾苦,但卻無能為力,這種心境何人能懂?恨自己無能,不能幫助民眾擺脫困境,無法幫助國家抵禦侵略。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沒有選擇苟活,而是在汨羅江畔縱身一躍,用生命在楚國畫出一道完美的弧線,這條弧線,藏著太多的無奈與不甘。

雖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但仍抵不過君主的不信任,及奸臣的陷害,才會無奈的自沉汨羅江。"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混濁我獨清",一己之力終難相抗衡,也難力挽狂瀾,既然如此,何不與國家共存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