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親情、愛情

家庭、教育、親情、愛情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是悲哀的, 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因自己是個亞洲人感到自卑,認為自己和他人不一樣,而懦弱。從小到大沒什麼朋友,沒有得到過朋友的關愛。甚至和瑪麗琳結婚,他都是處於不自信的狀態,於是乎,他把這些情感和他所期望得到的都轉移到他的兒子女兒身上,他希望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擁有很多朋友,可以很自信,但正是這樣一種期待,成為導致莉迪亞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瑪麗琳也是悲哀的,她曾是非常優秀的一個學生,她的母親對她的期望也非常高,她希望瑪麗琳可以嫁個一個和她一樣的人,所以當她和詹姆斯結婚的時候,她感到非常震驚。瑪麗琳有一個當醫生的夢想,但她為了家庭放棄了,當她兩個孩子出世之後,當醫生的夢想在她心裡燃燒,她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家,再去學校學習實現她的醫生夢,而就是這件事,在莉迪亞心裡留下非常大的陰影,她暗自許下承諾,只要母親回來,她說什麼都願意做。瑪麗琳的醫生夢再次破碎,只能期待莉迪亞可以做到,於是之後,便把所有的期望都壓在莉迪亞身上,讓她學習物理、科學等學科,然而莉迪亞根本不喜歡這些,甚至有些厭煩,但瑪麗琳卻一直以為女兒是喜歡這些學科的,殊不知這些都是莉迪亞想要討母親歡心而裝成喜歡的樣子,一直都在督促她學習,直至把她壓的喘不過氣來,直到死亡。

莉迪亞,本書的核心人物,承載著爸爸媽媽全部的愛和期望,也承載著所有的壓力,這些壓力讓她窒息,但又不能反抗,只能按父母期望的去做,使她變得孤獨與脆弱,沒有朋友,唯一可以傾述的哥哥也厭煩這個家,迫不及待要想逃離這個家,她喜歡的人卻喜歡自己的哥哥,這讓她無法接受也難以忍受 。

內斯,莉迪亞的哥哥,在家裡不被父母關注甚至被他們忽略,心裡有個想當天文學家的夢,卻被父親嘲笑與譏諷,在家庭的地位使他變得沉默寡言,孤僻,而父親則想讓他融入其他人,和其他人做朋友,他一心想要逃離這個家,開始全新的生活他曾因嫉妒把莉迪亞推向湖裡,但又把她救起,之後,他們就捆綁在一起,而這件事也在莉迪亞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為她之後選擇投湖埋下伏筆。

漢娜,莉迪亞的妹妹,是家裡的透明人,沒人在意她關心她,而她知曉這一整件事,把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但卻沒人聽她說,她會因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對她說一句話而高興半天,羨慕莉迪亞受盡父母寵愛,但也明白她的無奈。

《無聲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以莉迪亞的死亡鋪展開來,深刻剖析一個家庭存在的問題。反映一個畸形家庭教育下孩子的無奈與痛苦,想要逃離卻又不能。

其實這本書上出現的問題就是悲劇性的,家人間缺乏溝通,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給子女,對孩子的期望太大了,結果適得其反,孩子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只想著要達到父母的要求,完成父母給的任務,最終壓力過大,必將出現大家不願看到的。而父母一直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我給的一定是他喜歡的,也是他想要的,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一定是開心的。父母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不懂得拒絕,於是,悲劇就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