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爲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在中國只要一提到俄羅斯人,大家馬上會聯想到的是戰鬥民族、驍勇、好戰之類的標籤。其實只要追溯到俄羅斯人祖先東斯拉夫人身上,就會發現這個民族在最初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早年他們遊蕩在東歐平原地帶,半農耕半遊牧,過著得過且過的氏族部落生活,社會發展進程明顯慢於歐洲整體速度。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反映斯拉夫民族的油畫

當年也正是因為東斯拉夫人在觀念和能力上的滯後導致在他們地盤上建立起的第一個公國竟然都不是他們土著,而是鳩佔鵲巢的北歐海盜維京人。這些外來者一統治就是七百多年。羅斯這個詞本身也是維京人的一個別稱,後來成了東斯拉夫地區第一個公國的名字。我認識的一些俄羅斯人都很願意聲稱自己的祖上是來自北歐的,而且是瑞典不是芬蘭,可能這樣說不但意味著他們是純正的歐洲人,而且還是曾經的權貴階層。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第一位大公留裡克紀念雕塑

維京人的血統對東斯拉夫人的改變,至少在表面上並不那麼顯而易見,畢竟大家都是歐羅巴人種,潛在的改變也許還讓溫和懶散的東斯拉夫人的整體“戰鬥力”提升了一格。在考古上顯示11世紀今莫斯科周邊地區男性的母系基因來自斯拉夫,而父系基因有一半來自維京人的血統。好在儘管在血統上東斯拉夫人失之半壁,但在文化上他們同化了入主自己家園的維京人,也算扳回了一局。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北歐的民族服裝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俄羅斯民族服裝

真正的基因“考驗”來自於蒙古大軍長驅直入後的兩百多年統治。關於現代俄羅斯人到底有沒有,或有多少蒙古血統,一直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蒙古人曾在東斯拉夫地區狂播廣灑下他們的基因,對他們來說,姦淫當地婦女已不再是為了享樂和示威,而是為了讓她們生下有自己血統的孩子。就這樣源源不斷地生,一百多年以後,硬是活活地給生出了一個民族——韃靼族(韃靼人中的一支)。因此大約有9成的俄羅斯人帶有30%的蒙古基因。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俄羅斯少數民族服裝

另有一種言之鑿鑿的說法來自俄羅斯遺傳科學中心得出的研究結論:俄羅斯跟亞洲蒙古基因沒什麼關係,當年跟俄羅斯混血的韃靼蒙古人都是白人樣子的,俄羅斯的遺傳基因中幾乎沒有亞洲的或烏拉爾山以東的人種遺傳基因。不過看著滿街亞洲痕跡明顯的俄羅斯人臉這一說法貌似不太站得住臺腳,俄羅斯人面部起伏的確通常比歐洲人更平緩,其實是更容易好看,至少是更符合亞洲審美,參見好萊塢有俄裔血統的小李和哈里森福特。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而歐洲鄰居更願意相信的是“撕開一個俄國人你會看到一個韃靼蒙古人”。傳統歐洲人在早年北歐血統植入的年代就不太看得上封閉落後的東斯拉夫小國,在它忽然急劇擴張成地跨歐亞的大國之後,這種看不上又混雜了畏懼,更增加了排斥的成分。就像貴族看不上暴發戶一樣:你地兒大怎麼了,還不是趕不上我們的文明。不管俄羅斯怎樣奮起直追歐洲的科技文化,歐洲都一直堅持認為,俄羅斯從來不屬於歐洲,因為他沒有或很少經歷過那些界定西方文明的歷史現象,他們沒參加過十字軍東征,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新世界的發現以及法國大革命都未對其產生過影響。甚至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在歐洲看來都不過是為了加強自己的專/制/政/體,而不是為了追隨西方文明。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有蒙古血統的彼得大帝

俄羅斯的部分史學家認為“蒙古的統治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一頁,使俄羅斯脫離了歐洲大家庭”。在俄羅斯心目中自己一直是歐洲的一員,儘管被蒙古霸佔兩百多年,還是一直心向歐洲,千辛萬苦擺脫了蒙古的奴役,回歐洲還是投奔無門。可在歐洲人眼裡,東斯拉夫人以前或許還是跟他們八竿子能打到一點的,他們不願意認的遠方窮親戚,到了蒙古統治之後,俄羅斯已經是歐洲人假想中蒙古人的借殼還魂,要不怎麼以前平庸本分的東斯拉夫人一下變得野蠻而有具有侵略性,一定是蒙古人隱藏在白人的表皮下企圖重新稱霸世界。

“戰鬥民族”基因血淚史,為何總遭歐洲“地域黑”

史上那些亞洲臉

一直被歐洲人看做是亞洲人,又被亞洲人看做是歐洲人的俄羅斯人,好像也被自己的身份搞精分了,一邊高唱著對歐洲的鄉愁,一邊好像也不耽誤對好戰、擴張的蒙古基因的強化。多年歐洲認親無門,已讓俄羅斯意識到,無論自己採取怎樣的姿態,只要是俄羅斯存在,歐洲人就對他不放心,而成為讓人放心的俄羅斯融入歐洲,大概是永遠難以完成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