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元的小目標和掙脫不了的底層生活

▌一、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沒有思想,便淪為機器

這兩天朋友圈已經被《北京摺疊》和王爸爸的“小目標”刷爆了。一時間,微博和朋友圈中出現了各種小目標。先放兩張圖讓大家感受下!

一億元的小目標和掙脫不了的底層生活

一億元的小目標和掙脫不了的底層生活

當然,王健林說這句話是有前提的,他的前後文是:“很多學生一見面就說我要當首富,我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這些學生們並沒有具體的目標和計劃,所以和“首富”這個目標相對應,王健林才讓學生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才提出的先賺一個億作為小目標,意思是說等你先賺了一個億之後,再去想著當首富。

然而在這個社會里,對某些人來講,一億真的只是人生的“小目標”,而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講,殘酷的現實是一輩子都無法掙脫掉所謂的底層生活。

因為在今天這個殘酷的世界裡,沒有思想,就會淪為機器。

更悲慘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世界再無淨土,在美國,底層人民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比咱們中國底層人民好。

這也是為什麼川普會逆襲,為什麼英國會脫歐。

不管你願意承認與否,在過去20年,全世界的富人變得更富了,全世界的窮人變得更窮了。

2000年到2016年美國人均可處理收入

一億元的小目標和掙脫不了的底層生活

就拿美國的數據來講(因為美國的數據比較真實,且比較容易拿到),從2000年到2016年,人均可處理收入增長了30%。如果只看這一個數字,你會覺得還不錯。

但是如果拿這個數字和美國的CPI對比,就會發現端倪。

1999年到2016年美國CPI指數

一億元的小目標和掙脫不了的底層生活

從1999年至2016年,美國的物價上漲了45%。

因此,對普通的工人來講,在過去17年之間,工資等於完全沒有上漲。

美國現在的人均GDP是5.6萬美元,對一個四口之家來講,如果都工作,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均GDP是22.4萬美元。

但真實的生活並不是這樣的,大多數人都只是被平均而已。在這個國家裡,極少數人賺到了讓人難以想象的財富,遠遠甩開了後面的人。

1990年,美國最富有的400人,總共擁有930億美金。

而今天,美國最富有的400人,總共擁有2.4萬億美金。

也就是說,在過去26年,美國富人的財富上漲了30倍,而普通工人的工資卻基本停滯不前。

美國尚且如此,中國的情況,其實更惡劣。

2005年,福布斯中國排行榜前10名富豪的總資產為1,100億人民幣。10年後福布斯中國排行榜前10名富豪的總資產超過9,000億人民幣。

▌二、對窮人來講,只有眼前的苟且,並沒有詩和遠方

最近在讀一本名字叫《我在底層的生活》的小說。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她為了體驗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於1998年,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每到一處,她都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的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不借助外界任何的幫助,希望可以體驗從貧民區出頭的可能性。在這些地區,一個沒有學歷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時薪是6~7美元(20年過去,如今美國的最低工資也僅僅只是7美金),一天八小時工作下來,也就是50美元,一個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話,往往房租就要到600美元以上,這對一個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負擔太重了。所以她不得不到離工作地點幾十公里遠的地方租房,但這樣交通成本就會上升。即使吃便宜且沒有營養的快餐,一個月還得400~500美元買食物和汽油。

然後,然後就所剩無幾了。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服務員,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因為錢不夠,不得不住在偏遠的地方來節省房租。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的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逐漸上漲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的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每天只是在重複的做同樣的工作。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不管芭芭拉多麼努力,也不能換來一個未來,在沃爾瑪也不行。一個可笑的事實是,她們這些在沃爾瑪做服務的人,卻買不起在沃爾瑪做促銷的商品。

這本書寫的非常深刻,很清楚明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

對窮人來講,請不要談詩和遠方,因為他們只有眼前的苟且。在絕大多數時候,僅僅靠自己的努力,窮人,是很難改變命運的。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聽到“努力工作”是成功之道,例如“努力工作就會出人頭地”,亦或者“我們就是努力工作才有今天”。這些說法已經聽到讓我反胃,但沒有人告訴你,就算你“努力工作,拼了命的工作”,還是有可能發現自己依然深陷在貧窮和負債中,甚至還越陷越深。

為什麼沒有人告訴你,或許“努力工作”並沒有多大的用?

因為現實太殘酷了,殘酷到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面對這些現實,從而選擇相信一個自己編造的謊言。

▌三、《摺疊北京》裡的三層空間

在《摺疊北京》裡,世界被劃分成了三個階層:資本家,中產階級,和平民。

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小說裡的世界非常相似,在我們這個高度兩極分化裡的世界裡,有某種詭異的光學特性,

使得經濟地位高的人幾乎看不到比自己經濟地位低的人。

富人很少看到窮人,即便他們確實在某些公共空間裡瞥到窮人,也很少明白自己看到的是什麼。而窮人卻可以輕易的看到富人,比如在電視裡,在雜誌封面上,在微博上面。

與此同時,各個階層裡的人接觸到的大部分人也都是和我們自己背景相似,幸運值差不多的人。每個階層裡的人都在仰望比自己階層高的人,都看不見比自己階層低的人。

因此,真實的世界也就形成了三個固定化的階層,每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開始逐漸變差。

從這個角度來講,《摺疊北京》並不是一個科技小說,而是一個社會小說。

而且,小說裡也反映出,在你本身的那個階層裡,努力從來都不是實現階級變動的必要條件之一。

▌四、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世界。勞動必須與資本結合才能創造價值。

當創造出來價值之後,就存在成果分配的問題,由於資本的稀缺性和低級勞動力的富裕性,使得資本獲得收益率要遠遠大於勞動所獲收益。

除此之外,勞動獲得的收益是線性增長的,而資本獲得的收益卻可以按照指數型增長。

就像《摺疊北京》裡描述的一樣,真實世界裡,極少數的人掌握著大量的資本和壟斷性的生產要素,這些人是資本世界中的大貴族。他們有能力影響政治,影響選舉,影響政策。

這些大貴族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所有人加大消費力度。因為只有消費更多,他們才能賺到更多資本。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設計信用卡,設計時尚,設計奢侈品。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消費。

除了大貴族外,有少數的勞動者湧進了高知識密集的行業,他們勞動收入覆蓋日常開銷綽綽有餘,在工作若干年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終於步入了中產階級。

他們之所以能獲得超過日常生活開支的資本,主要是因為他們技能和認知能力的稀缺性。

然後,這些人可以將所得資本投入股市、樓市、不動產等資產中,尋求資本收益。隨著資本回報在總收入中逐漸佔據更大比例,他們將更少的時間用來勞動。這些人從此過上了“收租”的生活,成為資本世界裡的小地主。

當然這些中產階級中,也有一部分人中了“大貴族”的圈套,把滿足日常生活之外剩餘的金錢全部拿去消費,而不是去用於資本積累。這樣,中產階級會發現自己的負債越來越嚴重,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最後,還剩下一部分勞動者,也許因為勞動附加值太低,也許因為競爭激烈而沒有議價能力。總之他們單位時間收入太低,

僅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既沒有積蓄,也沒有再投資的能力。他們無論工作多久也永遠無法邁過那個門檻,他們就是資本世界裡的農奴。

和農奴一樣,因為入不敷出和知識儲備上的不足,這些人永遠以出賣勞動力為生,辛勞一生也依然處於社會的底層。

最可怕的是,由於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這種差距存在世代性。部分同齡人,他們可以繼承父母乃至祖父母一代的資本,但窮人,卻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謀生活,不,是生存。

而這套制度最聰明的地方在於: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力與知識掛鉤了,人類社會一直在快速發展,每個“農奴”在縱向對比自己生活的時候(拿10年前的生活質量和現在的生活質量作對比),一定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

▌五、有什麼解決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剛畢業的普通大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社會底層人士,該如何擺脫財務陷阱?

答案就是努力的獲得“資產”。

這個答案很簡單,但是確實很難做到。

因為絕大多數人缺少基本的正確的財務知識。

什麼是資產?

假設你有一套自己住的房子,這個房子是你的資產嗎?

假設你有一輛自己開的車,這個車是你的資產嗎?

實際上,自己住的房子和自己開的車,都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正是這種不正確的財務知識讓很多人這輩子無法積累起來真正的“資產”。

那麼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

資產其實就是未來能給你帶來現金流的東西。資產並不是你擁有的東西。

負債其實就是未來會導致你現金流流出的東西。負債並不是你欠別人的東西。

如果無法正確的理解資產和負債,你這輩子都會像困獸鬥一樣,困在疲憊不堪的財務壓力中。

如果你的房子是自己住的,在你賣掉這個房子之前,這個房子都是負債,因為你要裝修,要維護它。

如果你的房子是租給別人的,這是資產,因為房子能給你帶來現金收入。

如果你借錢來消費,那麼你借的錢是負債,但是如果你借的錢是用來投資,當你的投資收益大於借款利率,那麼1美元不僅永遠不會消失,而且還可以增加你的“股東權益”,你借的錢反而是你的資產了。

這就是適度負債的好處(絕不鼓勵過度負債,過高的槓桿)。

作為一個普通人,要獲得所謂的財務自由,關鍵是減少真正的負債,獲得真正的資產。

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不斷的獲取新的知識?為什麼要不斷的磨練自己的專業技能?

因為在你金融資產還不夠多的時候,你的知識(才華)就是你最大的資產。

從會計的角度來看,知識這個資產有三個好處:

1.是無形資產,沒有折舊。

2.有壟斷性競爭優勢,你積累的知識,別人複製不了,即使複製也需要大量的時間。

3.一個人可以獲得的知識理論上無限的。

當然知識也是分兩種的:1.裝樣子表演用的知識。2.真實有用的知識。

裝樣子表演用的知識,如何拿來賺錢?!

你需要積累的是真實有用的知識。

如果你是個知識豐富,很有才華的人,“才華”這個資產可以為你每個月帶來現金流,這就是你的工資。

當你的工資足夠覆蓋你的開支時,你就有了所謂的盈餘,也就是資本。

從你有資本的時候,你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是消費掉這些資本,還是放到資產裡?

如果你要擺脫所謂的財務陷阱,請把這些資本放進資產裡。

當然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因為你要區分出來哪些是值得放進去的資產,你要懂得剋制,懂得節儉,要懂得適度消費。

不過你要明白的是,幸福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六、結語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公平,100年前是如此,100年之後也是如此。

與其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不如直接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想想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有很多人抱怨說,這個世界最大的不公平是因為智商不同。

然而,這個世界並沒有被一群智力超群的天才統治著,相反那些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往往智力並不突出。

這是因為,智力並不等於智慧。

你可能無法提高自己的智力,但是你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能看得清這個世界的人。

而如何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我唯一能說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人。

巨人就是前人留下來的真知灼見,而獲得前人知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閱讀有質量的書籍。

當你擁有的真知灼見越多,你就會越瞭解世界的真相,就會發現世界根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同時你也會發現你具備了與這種不公平鬥爭的能力!

而當你擁有了鬥爭的能力,不公平又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