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了又何妨,讓錯誤變美麗

理想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學生在出現了一些錯誤時,教師不能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的嘴巴或親自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而要合理利用這些差錯,為我們的教學再平添一些美麗。

錯了又何妨,讓錯誤變美麗

一、挖掘錯誤,尋找教學真正起點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回答錯誤或理解錯誤。教師的最好做法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輕易地判斷對與錯,而要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評判,使學生用一種愉快的心情去想問題;其次,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作為教師,必須從學生錯誤的暴露和呈現開始,把它作為教學的真正起點,不要急於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的錯誤觀點、錯誤認識,而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迎合他們的認識,掌握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摸清錯誤源頭,對症下藥,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例如,教師在教學“千克與克”後,儘管已經用了足夠的教具和學具,但還是有學生對這兩個重量單位的概念不能掌握。一位學生這樣回答:一個西瓜重4000千克,一隻大白鵝重5克。教師請其他學生糾正,並把理由講給他聽。學生1:我的體重是32千克,一個西瓜肯定不會比我的體重還要多,所以一個西瓜的重量是4千克。學生2: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一隻大白鵝難道只有5枚2分硬幣重嗎?一隻大白鵝重5千克還差不多。教師問:“那麼這名同學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學生3:因為他不知道1克有一枚2分幣那麼重,而1千克有兩包鹽重。接下來教師又讓學生通過掂實物感知。問題找到了,錯誤自然少了。從這個教學例子中不難發現,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是調整教學起點的前提。

二、主動誘錯,引發學生探究慾望

音樂界有這樣一個故事,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當初參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賽時,曾連續三次中斷了指揮,因為他認定樂譜中出現了“錯誤”。其實,這正是評委們故意設下的陷阱。事實上,對這個陷阱的大膽否定,正驗證了小澤征爾作為音樂指揮家的真正實力。教師也應善於恰當設置一些這樣的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當他們落入“陷阱”而還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指出他們的錯誤,並通過辨析,讓學生從錯誤中猛醒過來,吸取教訓,往往能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擺圖形。一個學生說:“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個圓來。”我讓他和同桌一起討論討論,可以把剩下的小棒合在一起用,對於學生用有限的幾根小棒拼成圓的錯誤結論,我沒有直接捅破,將錯就錯,在擺出圖形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數一數它們分別有幾條邊。對於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學生的意見是一致的。在回答圓的時候掀起了一陣小小的波瀾,思維的火花開始碰撞。有人說圓有8條邊,有人說圓有12條邊,更有學生說圓有20條邊,到底圓有幾條邊呢?學生們爭論不休,這時我就拿出一個圓讓學生來數幾條邊。學生困惑了,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拿的這個圓,數不出有幾條邊。”“那書本上的圓能數出有幾條邊嗎?”學生搖搖頭。這時我讓每個學生拿出圓片,動手摸一摸,學生一下子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紛紛舉起手來,“圓的一圈是彎彎的,我們拼出來的都有角。”“那是因為我們的小棒不夠了,多一點就會像的。”最後,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把許多的小棒拼起來,它就越來越像圓。

沒想到學生不經意的一個錯誤引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在親身體驗與探索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圓的基本特徵,而且感受了極限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與發展。

三、將錯就錯,拓展學生創新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學過程一帆風順、風平浪靜,那麼學生的思維就會顯得呆板。如果在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遇到挫折,出現爭議,那麼就會激起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繼續思考的慾望。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教學環節,還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將錯就錯”,拓寬學生的思維,使教學環節更精彩,更具有真實性。

一年級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鴨有9只,鵝有7只,雞有8只,鴨和雞共有幾隻?”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題型(有多餘條件),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下列五種情況:(1)9+7=16(只);(2)9+8=17(只);(3)8+7=15(只);(4)9+8=17(只);(5)9+7+8=24(只)。接著我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評判,並說出對與錯的理由,大家在交流評判中得到了驗證,一致認為9+8=17(只)是正確的。到這兒教學似乎完成了,但是轉念一想何不利用一下這四個錯誤的算式呢?於是,我又啟發道:“那另外的四個算式是求什麼的呢?你能把問題改一改,讓錯的算式變成對的嗎?”這時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很高,紛紛給原本錯誤的算式配上了正確的問題:(1)9+7=16(只)是求鴨和鵝共有多少隻?(2)9+8=17(只)是求鴨和雞共有多少隻?(3)8+7=15(只)是求雞和鵝共有多少隻?(5)9+7+8=24(只)是求雞、鴨、鵝一共有多少隻?這樣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改正錯誤,鍛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學生的“錯誤”經驗是寶貴的,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錯誤”才變得真實、鮮活。教師要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和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利用,教學的天空不會因為學生的出錯而陰雲密佈,撥開雲霧展現的將是廣闊的蔚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