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7位合伙人:2位成最大贏家,曾經最牛的那位淡出權力核心

雷軍的7位合夥人:2位成最大贏家,曾經最牛的那位淡出權力核心

小米即將上市,這離雷軍當初的夢想近了一步。

雷軍要喊林斌一起創業做小米的時候,林斌太太很困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什麼都有了,為什麼還創業?

這個問題往大了說是已經取得的成就無法滿足雷軍內心的慾望,他覺得自己可以創造更大價值,想試試到底自己能不能搞互聯網,想……往小了說是比他大5歲的馬雲竟然通過搞互聯網,幾年就擁有了一家市值達200億美金(2007年)的公司,而比他小2歲的馬化騰,居然靠著做個通訊軟件五年半就在香港上市了。

而堂堂中關村勞模雷軍,在金山16年,“任勞任怨、嘔心瀝血”(求伯君之語),公司上市市值卻只有6億港幣。

這樣一對比,很容易理解成,雷軍不服氣。

這段故事,也是雷軍“飛豬理論”的重要形成背景。不少人只看到“風口”二字,並想象雷軍能成功,只是因為站上風口。這句話其實主要是雷軍思考“做軟件的為什麼比不上做互聯網的”這一問題的答案。

他認為原因是:沒有順應時代。

雷軍的7位合夥人:2位成最大贏家,曾經最牛的那位淡出權力核心

做小米之前,雷軍已經努力了幾十年,最早“史料記載”,他在武漢讀書時就比別人努力,怕別人超過自己連午睡都放棄了。

但他沒成為學霸、程序員,雷軍所追求的方向一直在變化。

雷軍從湖北來中關村,最初的夢想是成為像金山求伯君那樣的人。當時求伯君穿西裝打領帶,是90年代初最成功的程序員。雷軍在求伯君身上看到一件事:寫程序也能實現成功。那時金山程序員奮鬥的動力也是,成為第二個求伯君。那是個寫軟件能一套套賣錢的時代。

90年代程序員的夢想是被微軟給擊碎了的。1994年,微軟Windows打入中國市場,WPS凱歌驟停。

大潰敗重擊了團隊,雷軍意志消沉。那是他少有的落寞時刻:在沙發上渾渾噩噩一睡到天亮。

在此期間他同時明白一些事:把產品做好也沒太大意義,瞭解市場和需求最重要。他開始由程序員變成一個銷售,一個營銷經理。

雷軍對商業的認知發生了深刻變化。

半年時間雷軍走出陰霾,開始想辦法讓金山活下去。最開始是做些“影霸”這樣的小產品,直到找到“詞霸”,打開了市場,也開了營銷的竅。做詞霸營銷的黎萬強,後來也被招至小米。

真正讓金山實現上市夢的是遊戲。包括賣掉卓越,獲取7500萬美金,也是為了給金山遊戲續命。8年上市路,5次衝擊上市,金山想上市的慾望非常明顯,雷軍想要在金山獲得一個結果的目的非常明顯。

金山最終上市成功。但雷軍感到過成功的喜悅嗎?或者換句話,這喜悅對他來說有多大強度?

更多是疲憊。

這種情緒從他離職時說的那段話可以看出來,“當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我以為只是累。但四個禮拜休息下來還是覺得身心疲憊。”

雷軍的7位合夥人:2位成最大贏家,曾經最牛的那位淡出權力核心

金山上市給雷軍帶來的最大變化是,財富自由,“人身”自由。再不用揹負一個已有幾千員工的大家業,求總(求伯君)和張總(張旋龍)的人情債。

事實證明,雷軍只是對金山感到了疲憊,他內心蠢蠢欲動的還有一件事。

金山上市前12年,即1995年,雷軍就對互聯網發生了興趣。為接觸互聯網,他做了卓越網,在上面賣金山的軟件。雷軍當時只能眼看馬雲馬化騰丁磊張朝陽們成功,研究感嘆之餘,還得安心在金山上班,把這件事做完才能做別的。之後他投UC時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煩透了以戰養戰,你們應該去找錢,然後現在就做UC。

從電商、手機社區、瀏覽器到硬件,他對互聯網的研究越來越多,過了不到兩三年,他的興趣轉至移動互聯網。

雷軍想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做硬件。

40歲創業,雷軍渴望大成。

風險是,他選擇的商業模式在國內市場是全新的。哪怕8年後,在面對美國投資者時,他依舊形容,小米是新物種。

中關村大佬

《一半是悍匪,一半是書生》文章記錄了王峰的一句話,當我要離開金山的時候,我不想跟金山的人有任何瓜葛。王峰出來還要雷軍的錢,當小弟沒當夠啊?

王峰同時也說,自己在金山每年的生日都是雷軍給過的。

大佬與“小弟”,似乎說明了雷軍和其下屬的某種關係。不是簡單的上下級,倒有點江湖氣。

這似乎是一種繼承,像雷軍在武漢認識王全國,在中關村認識求伯君,在金山認識傅盛、王峰,在北京認識周鴻禕,做互聯網時認識何小鵬、俞永福……40歲的雷軍,編織了一張極其強大的人脈網。除了商業競爭導致的交惡,看上去他很少有敵人,夥伴倒很多。

他最為知名的夥伴當然是那7個“土洋結合”的男人。他們來自微軟金山谷歌摩托,用互聯網加硬件的方式做了雷軍不曾做過之事。

雷軍的7位合夥人:2位成最大贏家,曾經最牛的那位淡出權力核心

小米8年,確實沒有金山坎坷。創立之初,她便收穫了成功。小米品牌及雷軍,以極快的速度為人熟知,“米粉”“口碑”“風口”等詞是明證。

出道即旋風,小米初期發展態勢被媒體形容為“不正常”,也有不少人嘲諷小米就是靠不斷做“飢餓營銷”來發展的。但一切正按雷軍當初的構想突飛猛進,在國產手機中佔據高份額,開始做生態鏈,佈局海外市場。

風暴減速於2016年,標誌是小米手機銷量下滑。

外界開啟新一輪對小米模式的討論,探討互聯網和實體的關係,探討商業本質,探討七位聯合創始人的成敗得失,探討小米是否能成功,或就此消沉、折戟。

最後關頭,雷軍殺回來了。他重掌手機業務,重塑關鍵環節,外界從媒體獲知的信息是,人事換血,改革不少。

2017年7月,雷軍發內部信:二季度出貨2316 萬臺,刷新記錄。1300多字的信他用了11個感嘆號,結論是,小米重回高增長。

2018年4月雷軍連發兩封內部信,其一是再次介紹小米模式,其二是宣佈兩位聯合創始人離職。外界普遍將這些消息看成是在為上市做準備。

哪兩位喝過小米粥的人離開了?除了關心小米市值,不少人也關心雷軍身邊人事浮沉。

小米公司的組織結構在互聯網商業史上也是全新的。消息稱,小米上市,工號前100位員工身家將過億,排名前1000員工,身家達千萬。這是罕見的現象。

雷軍可謂深諳“共贏”之道。

雷軍的7位合夥人:2位成最大贏家,曾經最牛的那位淡出權力核心

輔佐雷軍成功的七位創始人成了大家關注的對象。最大“贏家”是林斌,一位看上去十分和藹沉穩的中年男子。雷軍說林斌的特點是對產品有熱情,“林斌有發自內心對產品的熱愛。”他是小米合夥人中最重要、關鍵的一位,來自微軟的黃江吉、谷歌的洪峰,以及後期加入的虎哥(2017年1月離職),都是他拉來入夥的。雷軍逆轉手機頹勢後,便將業務交給了林斌。此外,遍地開花的體驗店也是林斌一手搭建起來的。林斌在小米持股13%,僅次於雷軍。

另一重要創始合夥人是黎萬強,雷軍在金山時的下屬。黎本不做營銷,到小米後一手建起了米粉論壇,當時最大功績是不花錢做營銷,聚合了最早一批“發燒友”。黎萬強在2014年曾對自己的人生有過一次深度思考,離開小米去閉關,他的解釋是“中年危機”(不過也有人說他是“被閉關”)。之後他去做了自己的攝影展。和其他人相比,黎萬強最痛苦的一件事可能是,他的工作屬前臺,每當大家罵小米耍猴時,他往往站在第一線。

七人之中常被媒體猜測走向的有兩人,周光平和KK黃江吉。周是創始團隊中不多的懂硬件之人。他來自摩托羅拉,懂手機研發,決定加入小米後帶了摩托的十多個工程師過來。據媒體報道,裂痕發生在2015年,小米銷量下滑之時。查原因,是供應鏈出了問題,這恰恰是當時周光平負責之事。之後雷軍親管手機團隊,到2017年實現逆轉。據媒體報道,2017年時周光平其實已不在小米辦公了。

雷軍人事令發出後,黃江吉也漸漸在公眾前消失。外界普遍猜測他淡出原因是,負責的米聊、VR、路由器等業務起色不大。這讓人唏噓。據媒體報道,雷軍剛開始找他時,並非雷面試KK,而是KK面試雷軍。他問了雷軍做手機方方面面的事,想看這人到底懂不懂。

周廣平、黃江吉離開了小米這艘船,但也有新船員加入,CFO周受資就是最突出一位。而從最初的7人,到順為資本投的眾多人,再到小米生態鏈的更多人,“入夥”雷軍的越來越多。

雷軍面臨的事還有很多。小米這次IPO輿論幾經搖擺,他將面臨更多的思考與質疑。

就手機來說,和OV、華為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剛打響,未來競爭方向也會漸漸深入到芯片層面;從手環到毛巾,小米生態鏈的邊界在哪;手機之後,新的硬件增長點在哪;還有始終被外界議論的交付問題……

許多人期待看到小米最終的走向,這是正在發生的商業模式變革。想知道那個振臂高呼“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不超過5%”的人,被董明珠稱為“騙子”的人,是否會驗證自己對互聯網商業的暢想,迎來他一直渴望的巨大成功。

但二十年之久後,小米即將IPO之時,雷軍找到當初一直渴望的成功感覺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