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世界」領軍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李玉

“我們剛剛和科技部的扶貧點陝西省柞水縣進行對接,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首選。”精神矍鑠的李玉侃侃而談。

74歲的李玉精力充沛,每天都在為我省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貢獻光和熱。他總說,食用菌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在新時代,一定要把食用菌產業做起來!

李玉是國際著名的菌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他也是世界上以中國人名字命名黏菌種名的第一人。40年來,他醉心菌物世界,有說不完的幸福滋味。

1967年,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的李玉來到白城農科所工作。艱苦惡劣的環境,沒有讓李玉退縮。他只是一名技術員,可修水庫、建大壩、運土拉車這些活兒都幹,一年有200多天在鄉下。每天凌晨兩點多,生產隊長一吹哨,李玉就忙著起床上工。那段日子雖然苦,李玉卻樂在其中!

1978年,我國開始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李玉第一批考進了吉林農業大學,師從中國黏菌學研究的鼻祖——周宗璜教授,攻讀真菌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研究生,李玉格外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當時吉林農大的辦學條件很差。但在艱苦的環境下,李玉格外努力,天天學到後半夜,在菌物世界裡不斷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畢業那年,恩師周宗璜去世了。臨終前,周宗璜叮囑李玉一定要把黏菌研究做下去。李玉向恩師保證,一定要在這個領域

作出成果,為中國人爭光。

為採集優良菌種、不斷製作新的珍貴標本,李玉經常深入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東北的大興安嶺、南國的西雙版納,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李玉蒐集並保存的菌株和憑證標本多達1.2萬份。經過深入研究、鑑定與系統評價,報道菌類1000餘種,其中新種45個,中國新記錄106個。他所蒐集的黏菌種數400餘種,超過世界已知黏菌數的三分之二,他因此成為世界上以中國人名字命名黏菌種名的第一人。在國內,他率先對黏菌綱目中所有的重要科、屬、種進行了超微結構、個體發育、化學成分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系統學觀點,使我國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他的“黏菌代表類群系統研究”科研成果也於200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獲得了科研與教學事業雙豐收的同時,李玉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與探索。抱著服務“三農”的思想,李玉把小蘑菇做成了大產業,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針對北方食用菌品種混雜、產業化程度低等狀況,他開展了符合北方生產環境的黑木耳、滑子蘑、香菇等品種的系統研發,提出“南蘑北移”“東木西草”“建設百公里食藥用菌長廊”等合理化建議,被省政府採納。為進一步推動食用菌產業化發展,在中國食用菌協會主辦的全國“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的大型專題公益活動中,李玉擔任專家團團長,在國內十幾個省市作了數十場報告,受眾達數萬人以上,把食用菌工程創新技術推向了全國。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李玉又有了新的謀劃,他說:“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要紮在泥土裡。我作為吉林省的科技戰線的一名老兵,將繼續帶領團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紮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更多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吉林振興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