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論的養豬企業「暴露「了一個問題

如果你要看明白、理解清楚“養豬成本論”,需要從整個產業演化的角度來看,才能真正地明白,其中一二,同時建構一個立體的產業認識思維。

在飼料企業沒有延伸產業鏈的階段,種豬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則是國資背景競爭、性能競爭、品系競爭、服務競爭等幾個階段,相對樸實很多,也有自身的經營圈產業鏈上下直接交集並不多,多是買賣關係。

成本論的養豬企業“暴露“了一個問題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產能過剩和供給側改革等眾多推力的驅動下,行業也迎來了整體的結構化的調整。結構一調整,作為介於農業和工業之間的飼料行業,作為佔有養豬成本70%左右的供應商,上游飼料企業自身經營壓力倍增,利潤縮減,多數飼料企業被迫開始延伸產業鏈,開始以各種方式參與產業鏈養殖端的利潤分配。

此時,整個養殖端的結構,開始被飼料企業產業鏈下移而打破,特別擁有資本優勢的企業,紛紛以資本化驅動為主,入股大型的養殖企業,比如大北農在2014年左右就以資本驅動的方式入股了許多處在經營低谷的養豬企業。

所以此時,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擁有資本優勢的飼料企業入場之後,整個養殖端的遊戲規則發生變化了,呈現出了兩個流派:一個是規模化的流派,一個則是成本論流派。

主打規模化流派的則擁有資本優勢、技術體系優勢等,比如溫氏、牧原,大北農等。但是,還有一些沒有資本優勢的飼料企業,則走成本論流派,通俗的講,就是規模我比不過你,沒有問題,我打造成本優勢。不過這裡也自然留下BUG,就是如果不上規模,怎麼控制成本呢?

不過有一點很清楚的是,資本和飼料企業入場養殖端之後,整個養殖端的結構和規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以前的品系、性能的競爭一下子進入了系統競爭,也就是說,成本競爭的背後則是系統的競爭。

所以看一下養豬企業在成本論上的客觀與否?就看他整個養殖系統的完善程度即可。所以面對養豬成本論的企業,特別是從飼料企業轉型養豬的企業,多數提出成本論,和提出無抗是一個道理,都是為了企業自身宣傳所需要。

從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來看,養豬企業經歷過五個階段:分別為獸醫思維階段、管理思維階段、成本思維階段、效率思維階段以及未來是食品思維階段。

這五個階段是一步步的向前發展的,也就是產業先從農耕思維進化到獸醫思維,一次遞進發展,比如正大集團已經處在了食品思維階段,溫氏也在努力的往這個方向發展,比溫氏提前幾年的還有新希望六和,而牧原則處在效率思維階段,也就是怎麼讓養豬的效率進一步的提高,畢竟是一體化養殖模式。

所以現在多數的養豬企業,或者說飼料企業下移產業鏈養豬的企業,多處在管理思維和成本思維這個交匯的階段,以此我們也可以檢驗出,那些以成本思維,主推養豬成本論的企業,在戰略制定上其實僅屬於第三集團。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雖然有一些企業提出成本論戰略,但從企業價值觀,文化力,客戶群體等方面綜合研判,企業仍然處於以獸醫思維和管理思維的低層階段,雖然企業做大了,但因為長期服務散戶,所以企業被市場馴化之後,就成了一個“超級農“戶思維的企業,也就是說,企業體積大了,但思維方式仍然是農戶思維,這樣的企業做成本戰略,等於成低維度想做高維度的事情,難度還是很大的。

很多時候,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從高維度開始更容易,比如你如果要解決獸醫問題,豬場要具備管理思維就可以,管理體系標準,完善,獸醫就是一個小問題。沒有管理的小農戶,獸醫才是大問題。再比如要解決豬場管理問題,就擁有成本思維,當以成本為核心構建了整個系統,你的管理問題就解決了,以此類推。

目前,那些主打成本戰略,成本論的養豬企業,一些用管理思維,獸醫思維執行成本戰略,這是有一定的問題的。

然而,要解決成本問題,最關鍵的是整個公司進入效率思維、效率化戰略階段才可以。因為養豬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飼料的確可以從產品結構上節省成本,但也僅是物理性的解決方案,但效率化思維的企業,多數則是用發生化學反應了之後的系統化進行賦能。

從某些方面來說成本不是養豬未來,它僅是一個產業的基礎要求,所以你會發現溫氏,牧原,新希望等企業都不怎麼對外宣傳自己成本,其實他們做的已經很好了,為什麼?

就是因為這個是一個企業格局問題,未來誰能解決社會問題才是關鍵。比如,環保是一個社會問題,食品是一個社會問題,農民就業問題,農民的生活問題。

所以說,關注成本問題的企業根本不是商業的重點,重點則是你是否能解決社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