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一段封塵的歷史,氣壯山河的西部大開發


三線建設,是指1964年到1980年,中國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為備戰而展開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它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對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三線的劃分,一般是指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指包括川、貴、雲、陝、甘、寧夏、青等西部省區及晉、豫、湘、鄂、粵、桂等省區的後方地區;二線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其中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的在700多公里,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備戰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後方。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大三線建設簡言之,就是在廣大西南地區建立相對於全國自成體系的、“小而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工業生產體系、資源能源體系、軍工體系、交通通訊體系、科技研發體系和戰略儲備體系。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三線建設是在當時我國周邊嚴峻的安全形勢逼迫下進行的一場大規模國防建設。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在中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中印邊境發生爭端以至中印戰爭;美國在臺海進行核戰爭演習,並擴大侵越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面對戰爭威脅,中國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從1964年起在雲、貴、川、陝、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後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這裡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這些地區成為理想的戰略後方。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大三線建設歷時16年,若包括1958---1964年的前期6年,共22年整,幾百萬建設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十幾年時間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國堅固的戰略後方。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三線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為基礎、國防科技為重點、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相配套、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戰略後方基地。期間,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核潛艇的研製成功,大長了國威、軍威,大大提高了現代戰爭條件下我國的防禦能力。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以四川三線建設為例,建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成昆鐵路的建成,解決西南地區交通問題,滿足工業的能源、原材料和產成品運輸,也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圖為三線建設時期舊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