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老家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雖名不見經傳,卻是一塊風水寶地,仙境佛場。她滿身是故事,處處有傳說,這些未必家喻戶曉,也不可能世人皆知,但在我們這些遊子的心中那就是一首朦朧的情詩,一首經典的民謠,越品越有味,越唱越深情。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黃絲鋪田園俯瞰圖

蓮花出水地無塵,觀音大士弘悲願。說老家是仙境佛地一點也不假,揚名鄂豫皖三省的觀音山就在我家對面,煙波浩渺的白蓮河在老舍山後靜靜流淌。《西遊記》中,觀音大士常常坐於盛開的蓮花之上,俯瞰眾生,洞察萬象。聖山之下,佛蓮之側,家鄉怎能不是福地?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觀音座下蓮盛開

觀音山上的觀音大殿始建於北宋年間,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至今香火旺盛;觀音山東南方向的半山腰石壁上,有一尊天然的觀音佛像,因是觀音背像,故稱為“反背觀音”。記得高考那一年,受家人“重託”,我們幾個同學步行,從反背觀音到山頂的大雄寶殿,一路叩拜,希望菩薩保佑榜上有名。由此可見,觀音山香火旺盛真的不是空穴來風,每年正月初一、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等特殊節日來自各地朝拜的信眾往往半夜上山,排隊敬香,那盛況真非一般。上山的車隊排成長龍,綿延上十里;山頂燃放的鞭炮和香紙籠罩了整個山頂,站在我家門口,遠遠望去,山在“雲”中,雲接山巔,仙境一般。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觀音山如在雲中

除了佑我大佛,觀音山上還有不少古蹟。我們上小學初中時,每學期都要開展勤工儉學,因此上觀音山採油茶籽也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帶上被子、乾糧和挎蘿(我們那裡用來裝東西的竹製品)徒步上山,我們白天在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中穿梭,一邊嬉戲,一邊勞作;晚上就在分場鋪滿稻草的禮堂內就地而臥,呼呼的山風徹夜未停,我們往往都擠成一堆。最後一天,老師會帶我們在山上游玩(當然不會去廟裡),大雄寶殿右側的新四軍烈士墓是必去之地,老師會跟我我們講起墓中馮連長為掩護部隊突圍,帶領一個班戰士戰至彈盡糧絕後跳崖自殺的英勇事蹟,這是那時最令我們熱血澎湃、感動不已的事。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山路蜿蜒而上,如白練纏山

觀音山崇山峻嶺之間至今還可以看到延綿不斷的古城牆遺蹟,我們摘油茶時遠的地方就在“長城”邊上。山中的城牆以簡單的石塊堆砌而成,相傳清末太平天國失敗後,長矛(太平軍)殘部流蕩在此,築城與清軍戰鬥。觀音山的故事遠不止這些,還有獅子堖山崖下據說清末為避戰所修迷幻石洞,扔一個石頭就能生一個兒子的打兒石,拾級而上酷似觀音腳印的十八丘田......區區700海拔,夏夜山頂清涼無比,嚴冬山巔白雪皚皚,春秋季節花果飄香。神山絕非徒有虛名,自有其神秘之處,迷人之處。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我們當年摘的就是這種油茶籽

香霧氤氳,梵音繞樑,站在“布達拉宮”前,南眺白蓮河,波光浩渺,水鄉風光,如詩似畫,盡收眼底。

鄂東第一水庫--白蓮河水庫,穿越英山、羅田、浠水三縣,水域面積6萬餘畝。相傳河東西兩岸有一對相愛的青年,因河水隔擋不能相會,姑娘思念成怨,跳進河裡,水面上立即浮起了一朵潔白的蓮花,人們便將此河改名為白蓮河。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山清水秀自然流露

第一次去白蓮河水庫,那是小學五年級時的春遊活動。一艘機動船帶我們順流而下,兩岸群山連綿,樹繁竹茂,水面寬廣清澈,碧波盪漾。我記憶猶新的是,河中一對男女青年撐著木船,船上滿載的不是魚蝦,而是和春光一般燦爛美麗的映山紅,男生開心撐著槳,女生端坐花中。雖然那時我們不懂愛情,不解風情,不知道什麼是浪漫,可我心中就覺得那一幕好美好美,就像一幅畫,一首詩。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採一船映山紅與浪漫相逢

白蓮河的美,從小就頗有感觸。老家的斑竹山頂就能看到她的玉腰,小時候放牛是我的主要“業務”,斑竹山也就成了我們的天然牧場。每個傍晚,夕陽西下,晚霞映波,金光閃閃,我們就坐在山頂就這樣靜靜地欣賞著這美麗畫卷,用童真去想象波光後的雲彩像馬還是像駱駝、大象,聽大人看霞說天,預測明日天氣。然後和夕陽一起,哼著歌兒,趕著牛兒,一路歡快地回家。

觀音座下白蓮盛開

晚霞映波,金色世界

觀音是仙,她住的那座山卻離我很近;白蓮河不是一朵花,卻一直盛開在我們的心底;觀音座下白蓮盛開,如此美麗的家鄉怎能不讓我們夢牽魂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