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正在採蜜的中華蜜蜂


蜂戰無間道

——中華蜂重生記

週一渤/圖 楊冠煌 週一渤/文

(下)

中華蜜蜂也叫中蜂,是我國的本土蜜蜂,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家養歷史,是我國寶貴的蜜蜂資源,但自1896年中國引進西方蜜蜂的100多年來,西方蜜蜂已使原來在我國呈優勢分佈的中華蜜蜂受到嚴重危害,分佈區域縮小75%%以上,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

蜂王莫名死去,蜂群消亡。短短數十年,中華蜜蜂就已經瀕臨絕境。眼看一個與中華文明相伴而生的古老物種行將消亡而無能為力,這對於從事專項研究的我來說,是一件焦心疾首的事。而更為嚴重的是,中蜂的消亡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生態惡果。到底誰是殺死蜂王的兇手?

數次進山前往蒲窪鄉都無功而返,我陷入了更深的焦慮之中。除了感覺無法面對蜂農的熱情外,我的焦慮還來自更深層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已遠遠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之外。

在自然界的生物鏈條中,中華蜜蜂起著重要的平衡生態作用,特別有利於山區的植物。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蜜蜂專家楊冠煌在山間查看植物生長情況


我們知道,多數植物種類靠蜜蜂授粉。而山區植物種類分佈的特點是分散零星。而蜜蜂是靠嗅覺尋找蜜源的,中蜂的嗅覺遠比意蜂靈敏。能夠尋找到這些分散,零星的花朵,併為它們傳花授粉。。。。

和中原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不同,由於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原因,華北地區的很多樹種都是早春或是晚秋開花,還有的是零零星星斷斷續續開花的。東北黑蜂和意大利蜂等蜂種只對一些盛大而茂密的花源感興趣,對零散的小蜜源則不屑一顧。

相比而言,中蜂則不像它們那麼挑剔。除了大的蜜源,它還不辭辛苦地尋找零星的小蜜源,這也是其它蜂種所不具備的特性。

在我國自然生態體系中,西方蜜蜂與中蜂在生態上雖然有許多重疊,但其個體特性卻存在許多差異。總的來說,中蜂對本地植物授粉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過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採集地區,中蜂每日出外採集時間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遲,一般多2~3個小時。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中蜂的眷顧,當地植物授粉就會降低,使多種植物繁衍受到影響,並逐漸減少一些種類的數量直至最終絕滅,結果導致山林中植物多樣性減少由植物種類眾多的雜木林森林向植物單調的松杉林轉化。導致以植物為生存的昆蟲種類減少,使鳥類減少等,從而引發害蟲大量發生。

中蜂一旦完全滅絕,整個與之有關的植物共生生態系統的變化都會受到影響。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曾經出現過的因某物種消失而導致另一物種的消亡例證也有很多。80年代,生物多樣性後才重視起這個問題。最早是澳大利亞引進兔子引起災荒。。。這足以引起人們的關注。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楊冠煌再次進入深山區


2005年春,我第四次進山。為了更方便觀察研究,早日解開中蜂蜂王之死的謎團,我決定在蒲窪鄉駐紮下來,在村裡找了一處房子,開始和蜂農朝夕相處,希望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線索作為突破口。和蜂農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我有了新的發現,“蜂蟎”這個名詞被提起的頻率非常高。

養蜂業裡面有個最大的病害就是蜂蟎,蜂蟎是中蜂的原始寄主。。。許多蜂種因為受到這種蟎的寄生,使蜂群遭受到嚴重損失。蜂蟎會引起蜜蜂的大量死亡,有時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死亡率,以至於使整個蜂群毀滅掉。會不會是中蜂工蜂採蜜時把蜂蟎帶回傳染給了整個蜂群,而導致蜂群滅亡呢?為了詳細觀察蜂蟎對中蜂的危害,我把蜂蟎收集起來,裝在玻璃瓶裡帶回實驗室。通過儀器進行微觀觀察。

透過顯微鏡,我發現,蜂蟎一放到中蜂身上,中蜂腹部就抖動得很厲害,頻率明顯劇烈,同時發出比正常狀態高10DB以上的聲波。只要蜂蟎在身上,這種動作會一直延續下去。急劇擺動很長時間以後,引起了周圍其它工蜂的注意,別的工蜂就爬到它的身上去,不久就把蜂蟎叼走了。

這一意外的發現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我和科研人員又將蜂蟎放在其它蜂種身上進行深入研究和比較觀察。意蜂工蜂被蜂蟎附著後,卻不像中蜂那樣擺動腹部,也不發出比正常狀態高的聲波,周圍工蜂也因此不會注意到同伴惹的麻煩。

通過比較,我發現,只有中蜂有這種特性,像這樣個體之間利用聲波來傳遞不同的信號,求夥伴來幫忙的現象,在我們國家還是首次發現。

這一觀察結果讓我感覺很興奮,因為這對於中華蜜蜂的研究提供了更進一步的幫助。很多人看到,中華蜜蜂的這種特性,是世界上其它蜂種所不具備的。這也說明,在中華蜜蜂這個傳統的蜂種身上,有著它獨特的遺傳基因和生存優勢。

這個結果也排除了蜂蟎是蜂王之死元兇的假想。既然中蜂不會受到蜂蟎的危害,倍受工蜂呵護的蜂王也就更不會受到蜂蟎的侵襲。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中華蜜蜂及其蜂巢


此時,距離我入住蒲窪鄉已有好幾個月時間。有人提出:莫非是人為的破壞,導致蜂王死去?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被我自我否定了。因為中蜂蜂王的死亡並不是蒲窪鄉的個案,而是全國範圍內的普遍現象。再說,各家的蜂箱在各家的院子裡,要想找機會害死對方的蜂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2005年4月的一天,正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養蜂員董祥亮急匆匆趕來,說一家村民的蜂王今天又突然死亡了一隻。我立即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

一般情況下,蜂群的蜂王死後,工蜂會把七八個小幼蟲的巢房擴大成急造王臺,再喂之以王漿,培育出一個新王如果一個王都培不出來,工蜂就開始自己產卵,(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但此卵只能當雄峰,不能繁殖後代,此時,工蜂們會因為無王而絕望,它們往往會變得煩躁,四處攻擊人類,整個箱內的蜜蜂王國也就此傾覆。

在這個村民家的蜂箱裡,我找到了死去的蜂王屍體。同上次看到的一樣,屍體表面看不出有明顯異常。我連夜將死亡的中蜂蜂王帶回研究所實驗室,做“屍體解剖”。我驚訝地發現,蜂王的身體上有類似蜜蜂蜇刺樣的鉤狀物!這個鉤狀物又與中華蜜蜂的蜇刺有很大區別。是誰能衝破重重關卡,直接行刺蜂王?令我費解的是,根據以往的實驗,不同蜂種要進入對方的蜂巢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馬上返回蒲窪鄉,對意蜂是如何進入中蜂蜂巢這個謎進行了破解。我和當地蜂農在野外的飼養場,設置了可透視的蜂箱,將蜂王和工蜂整體搬遷進入,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觀察。經過許多天的觀察,我們終於捕捉到意大利蜂進入中蜂蜂巢的情況。本來種群之間,每個蜂群都能保衛自己的家園,如果別的蜂群來的話,肯定會打架,可是意大利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門口,一振動翅膀,中蜂就讓它進去了,進入蜂巢後還得到相當於同伴的待遇並得到飼餵。這個現象說明,中蜂對意大利蜂防範意識和抵抗能力不強。這就更奇怪了,意大利蜂無論從體形上還是從膚色上均窘異於中蜂,難道中蜂竟視而不見?

整整一個春天,我的目光沒有離開過這個透明蜂箱,通過長期觀察,發現意大利蜂翅膀振動的頻率,與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動的頻率有點相似。異種工蜂很難進入中蜂群內,因為氣味不同,但只有裝成雄蜂才有可能較順利進入.。蜜蜂之間的信息交流方式是靠翅膀的震動頻率來進行的。既然振動頻率相似所以中蜂就誤認為它是雄蜂了。意蜂就這樣混進了中蜂蜂箱,在中蜂毫無戒備的情況下,一邊品嚐蜂蜜,一邊步步逼近位於蜂箱深處的蜂王。在和蜂王的距離縮短到一釐米左右時,突然,意蜂尾部對準蜂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帶毒的毒刺瞬間蟄向蜂王。僅僅幾秒鐘時間,蜂王就在劇毒入侵中痛苦身亡。

這種搶奪食物的行為若發生在同種蜂群間,由於各群守衛蜂的把守,盜蜂多數被驅逐或被廝殺,很少造成危害。但許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識別西方蜜蜂種的盜蜂行為,結果蜂巢“失守”,蜂蜜被盜。

蜂蜜是蜜蜂們忙碌三季用來儲備過冬的主要食物,一旦蜂蜜被盜,又沒有人為補給的情況下,中蜂最終會因無蜜源可採集、無法度過冬季而死亡。即便有人工補給糖水,工蜂們也往往會因為失去蜂王而潰散。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田間地頭的蜂群


蜂王之死的原因逐漸清晰起來,從調查結果來看,如果一個地方混養兩個不同蜂種,繁殖量大、個頭大、善於偽裝的意蜂就很容易把弱小的本地中蜂蜂群消滅,外來物種的盜蜜是中蜂最大的威脅。

蒲窪鄉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意蜂養殖,因為意蜂產蜜量高,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放棄中蜂轉養意蜂,村子裡意蜂養殖量漸漸超過中蜂。中蜂就在這外來蜂種的入侵下慘淡生存,步履維艱。

可這個答案如果用來解釋全國範圍內中蜂的急劇消亡,是否行得通呢?就北京地區來講,從4萬群到40群的銳減數量,畢竟太過驚人。而且,三十年前那個事件發生之地,根本還沒有引進意大利蜂,意大利蜂對中華蜜蜂的毀滅,如果僅是這種方式,那麼又何從解釋呢?平均壽命為1~2年,最長的可達2~3年。具有如此旺盛繁殖能力的中蜂,要知道,一隻優良的中蜂蜂王在產卵期每晝夜可產卵700粒左右,它的怎會如此迅速就全軍覆沒?

那麼,意蜂對中蜂的危害一定還有別的毀滅手段嗎?。

除了盜蜂直接危害中蜂群外,外來蜂種也帶來傳染性病廣害,如上世紀70年代,造成中蜂大量死亡的囊狀幼蟲病經我與北京大學生物系杜芝山蘭教授共同確定其病原為一種30埃的無包膜病毒,並生存在意蜂體內,通過接觸傳染到中蜂。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董秉義、方月珍、袁躍東等研究更證實:在中蜂群間傳染的是一種變異株。

引入的西方蜜蜂同時帶來了傳染病害。歷史上,中蜂群沒有嚴重的病害。西方蜜蜂引進後帶來該蜂種的諸多病害,如囊狀幼蟲病、成蜂麻痺病等。雖然這些病害在西方蜜蜂中已不會造成嚴重危害,但傳染到中蜂后,會造成中蜂的大量死亡。三十年前的那場紛爭也因此有了答案。

西方蜜蜂還干擾中蜂的自然交尾。雄蜂在空中是競爭交配,因此能與處女蜂王交配的雄蜂是體格最健壯的雄蜂。在干擾交尾的競爭中,西方蜜蜂佔有優勢。當一個村寨飼養的西方蜜蜂多於中蜂時,會使3公里範圍內家養和野生的中蜂群的處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劇下降,甚至無法繁殖,這也是導致中蜂數量迅速減少的因素之一。

我在與林桂蓮研究員共同對中蜂蜂王上顎腺分泌的引誘信息素進行分佈時,發現其中有三種組分即:9ODA,9HAD,HOB。與意蜂相同,而中蜂還有1-3甲氧基-6羥基的酚類化合物。由於前三種是主要組分,因此中蜂處女王的婚飛對意蜂雄蜂有吸引力,因而干擾了中蜂雄蜂的交尾活動,使交配成功率下降。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楊冠煌在北京市房山區蒲窪鄉中華蜜蜂養護基地


大量引進意蜂無異於引狼入室,可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人為更替蜂種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洪流,這是造成中蜂減少的人為因素。

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和60年代兩次大力引進推廣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飼養的中蜂已不足200萬群,而目前飼養中蜂群不足100萬群,山林中已很難找到野生中蜂群。新疆和大興安嶺地區的中蜂則相繼滅絕,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已沒有農民傳統飼養的中蜂了。到1984年,儘管當時各省還有中蜂,但分佈區域縮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佈變成零星和分離的片狀分佈。目前,西方蜜蜂已在全國分佈,總群數約500萬群,其密度在大多數地區超過原有中蜂。

蜂王之死和中蜂消亡的謎底揭開了,我的心裡不僅沒有感到輕鬆,反而更加沉重。

這樣一個有著7000多萬年進化史,曾經伴隨並見證中華文明發展的古老物種,一個曾經帶給我們溫暖甜蜜和營養良方的美好動物,一個從小就在課本里為我們樹立勤勞團結榜樣的可愛生靈,外來入侵的西方蜜蜂種要毀滅它,注重眼前利益的人們要拋棄它。難道它將以這樣的結局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並終將徹底消失嗎?中華蜜蜂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所幸,即將為之付出的代價讓人們意識到了它不可替代的重要。如今,專家們正竭力建議,在中華蜜蜂已處瀕危狀況的東北、華北和西北設立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內禁止飼養西方蜜蜂,如:北京市於2005年在保護野生中華蜜蜂為主的蒲窪鄉建立自然保護區,使野生中蜂得以恢復和發展。同時,探索利用基因轉移技術將西方蜜蜂的高性能轉入中蜂,讓具有中蜂特性的新品種從經濟效益上能戰勝洋蜂,並發展起來,恢復中蜂的生態作用。

到2005年時,森水村的意蜂徹底從村子裡消失了。全村養殖規模由400群發展到3000群以上,養殖戶達到100戶。一場持續多年的中意蜜蜂大戰最終以中蜂的勝利而告終。養蜂技術員毛志恆說:“意蜂蜂蜜賣3元一斤 我這個賣6元錢,整整一倍。”董祥亮說:“外地人親自到家裡來買,他說市場上的蜂蜜是有摻假的 不好吃,就願意親自到現場買我這蜂蜜吃。”蒲窪鄉將經過3年的努力,擴大養殖規模到5000群,要建立我們華北地區最大的中華蜂養殖基地。”


蜂戰無間道——中華蜂重生記(下)

楊冠煌在山間考察


野生中華蜜蜂已經完全滅絕,目前僅存的中華蜜蜂全部是人工繁殖的,它已被國家林業局列為拯救保護物種,中華蜜蜂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也早已在房山區蒲窪鄉正式啟動,這是我國北方惟一的中華蜜蜂保護區。

今年初,蒲窪鄉就中華蜜蜂的保護和發展制定了詳細的建設規劃,並在森水村建立了中華蜜蜂標準化繁育基地,共計投資80萬元完成了“蒲森”牌中華蜂商標註冊。

中華蜂重獲新生的時代已經開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