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明1+1=2有什麼科學意義?

sstping

數論的一種研究。

數論是數學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是王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哥德巴赫發現:任何一個大偶數(大於等於6)都可以分解成兩個質數的和。如:6=3+3或5+1,8=5+3或7+1,10=3+7或5+5。像這樣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偶數=1個質數+1個質數

簡稱1+1

雖然發現了,但哥德巴赫不能證明,當時著名數學家歐拉也不能。所以成為猜想。

200年以後,到近代,有人證明了9+9,7+7。最新的成果證明到了1+3。

也就是說,雖然不能證明1+1,但能證明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是:偶數=質數+質數,偶數=質數+質數×質數,偶數=質數+質數×質數×質數這三個形式中的任何一個形式。

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到:偶數=質數+質數×質數。

得到國際的承認,被稱為陳氏定理。雖然沒有證明1+1,但迄今為止,無人超過陳景潤而證明出1+1。


左析右洞

這個說法的源頭,應該是報告文學家徐遲發表於1978年《人民文學》雜誌第一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不但讓陳景潤這個名字響徹神州大地,而且也將科學家的怪人形象傳播開來。文章中的確多次提到1+1、1+2、1+3等等說法,但徐遲倒沒有誤導公眾,他在文中甚至還批評了當年的“工宣隊”對陳景潤從事1+2證明的質疑和批判,也解釋了為什麼要將哥德巴赫猜想的系列證明工作簡稱為1+1、1+2的原因。所以,徐遲本人及其那篇家喻戶曉的報告文學應該基本是無辜的。

那麼問題可能出在哪兒呢?筆者猜想(算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恐怕是很多人(包括媒體)並沒有認真閱讀徐遲的文章,或者沒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但又想蹭熱點,渲染科學怪人的傳聞,比如研究什麼1+1,居然就成了世界數學難題,云云。然後諸如此類的說法以訛傳訛,久而久之,最後造成相當多的公眾對此誤解的後果。

當然,徐遲這篇文章雖然叫做報告文學,但為了營造氣氛,文中也引用了陳景潤數學證明工作的個別段落,亦即若干數學公式及其推導過程。這貌似讓文章的逼格大大提高,但恐怕也影響了很多人對文章內容的閱讀理解,或者看不下去而流於泛泛。今天看來,其實也沒有必要。科普工作,還是平實一些效果更好。

徐遲老先生最後於1996年12月12日深夜12時跳樓自殺,毅然辭世。這也留給了世人一個不解之謎。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國科大王大明

問這個問題的人大概還是中小學生吧,或者受到了某些水平比較差的數學老師的誤導了?如果是哪個老師告訴你證明要證明1+1=2,我建議明天去和他要學費,誤人子弟啊。

既然你已經被誤導了,我就鄭重的再說一次,世界上沒有任何數學家,或者所謂科學家去證明1+1=2!

1 + 1=2 不需要任何證明

任何智商正常的數學家都不會去證明1+1=2

誰說他要證明1+1=2, 你可以放心大膽的叫他弱智,神經病,沒文化。

你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一定是把哥德巴赫猜想認為是證明1+1=2。

所以我在重複說三遍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

如果你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還達不到去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水平,這是沒有關係的,這是數學家的事情,我們平常人理解不了哥猜不影響生活的。但是請不要胡說這種1+1=2 的謠言。

哥德巴赫猜想是為了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但是這個問題是數學世紀大難題,很難證明。無數數學家奮鬥了一輩子都沒結果。

後來,數學家布朗提出了一個迂迴曲線前進證明哥猜的方法,,既然證明不了哥猜,先提出另外一個命題,既:

任何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數之和,既a+b,並且a和b這兩數的質因數分別不超過a +b.

這就是a+b問題,比如,9+9的意思就是"任何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質因素不超過9個的兩個數之和"。(如果不懂質因數是啥,請回中學重新學習)

所以 1+1,就是"任何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因素不超過1的數之和。",質因數不超過一的數就是質數,所以1+1,就代表哥德巴赫猜想(注意可不是1+1=2)

數學家就這樣採用不斷畢竟的方式來解決哥猜,先證明了9+9,然後7+7,然後5+5,4+4,3+4,2+3。

最後,由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既"任何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個一個質因數不超過2個的數之和",這個就叫陳氏定理。

期望有一天,我們最終能證明1+1,既哥德巴赫猜想。


shawn25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1+1等於2這是數學,不是科學。一個蘋果加上另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這才叫科學。所以科學,就是把已知的數學規律與未知的自然規律。結合起來,從而使未知的自然受已知數學規律的控制。我是搞科學哲學的民科。


偉松12

首先,沒有哪個科學家會無聊到去證明1+1=2。

1+1=2是無法證明的。只能作為基本的公理。

那麼,我們經常在媒體中看到的說"陳景潤證明1+1=2",這不過是對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所做的工作的一種通俗易懂的簡化的說法。

並不是真的去證明1+1=2。

這種通俗化的提法,被人以訛傳訛,變成了證明1+1=2。

也許會有人抬槓說在計算機中1+1=10,你看到的1+1=10,這裡的"10"只是二進制下的數據,不等同於十,轉換為十進制依然是2。


simxpert

注意,這裡是1+1=2,就是小學數學一加一等於二。不是1+1 1+2 也不是2+2 9+9。說哥德巴赫猜想的sb們想什麼呢。

皮亞諾公理了解一下。5條公理,定義了什麼叫做“+”加法。如何進行“加法”計算,以及 1+1為什麼等於2! 以及 為什麼1+2=2+1=3。等等一系列自然數問題。

人醜就去多讀書,好嗎。別天天看幾個中國陳景潤的新聞,就哥德巴赫哥德巴赫哥德巴赫的。你認識人家陳景潤長啥樣子,哪一個是他嗎。就在這賣弄。

還有這個,人文學院的,人文的!來著亂扯什麼數學題。你們人文學院有數學系嗎,你是數學系的人嗎!





小六先生

記得看過電視專訪由昆,陳景潤非常細心,也很珍惜家人。陳景潤離世很早,但他徑歷了正常男人的一切,應含笑九泉了。

現在世界越來越開放,少部分人心也越來越浮躁,更有一知半解的把世界性數論難題調侃成〈1+1=2〉,這是不太尊重數學家吧?


劍客醉酒

宇宙之大,浩瀚無垠以現在的技術手段1光年的地方都無法到達,那還敢奢望幾萬,幾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呢?是不是技術手段不具備就不研究不探測呢?當然不是。


理論與實踐在矛盾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有時候理論大大超越實踐,有時候實踐稍微超越理論。這些都是正常的。


一葉扁舟l

首先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並非1+1=2,而是1+1,後面沒有“=2”。並且所謂的“1+1”也是一種簡化的描述,就是說,任何偶數都可以由1個質因數不超過“1”個的數(質數)和1個質因數不超過“1”個的數(質數)的和。

其次,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可以算作數學家,而從嚴格的對於科學的定義而言,數學不屬於科學,因此,數學家也不一定屬於科學家。

最後,1+1=2,這是不需要證明的公理,這也是數學不屬於科學的原因所在。


嚴懲一切中國精日

正兒八經回答問題的沒幾個,都是懂點小知識就會到賣弄什麼1加1等於2指的是哥德巴赫,提問者說的就是數學上的1加1等於二,誰他麼還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似的,天天在那賣弄解釋,說別人提問證明1加1等於2肯定是不懂,把哥德巴赫猜想當成是簡單的數學加法了。人家提問者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別再拿自己當最懂的了,如果說1加1等於數學上的2沒人證明過,不需要證明,才顯得你最大的無知。別天天當自己最懂,別人啥都不知道,老是拿哥德巴赫猜想掛嘴邊,真的很丟人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