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研究中國繪畫的發展歷史,要比研究中西方繪畫的對比、融合、創新複雜得多。究其緣由,一是我們的繪畫發展歷程是連貫的,不重視每一個節點都會有失落。有的朝代時間短,更替迅速,但在繪畫方面卻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徐熙、黃筌,沒有他們就沒有後來的宋代畫風。二是我們的繪畫是有理論的,歷代名家畫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和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這種連貫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既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分支,有其個性,又有其共性。繪畫及其理論發展的歷史和漢字發展的歷史、建築發展的歷史、文學發展的歷史等等均有這一特點。比如莫高窟,歷經上千年累積,風格不同,審美不同,但在整體構架上是一致的,稱之為文明發展的綜合性寶庫絕不為過。三是繪畫傳習的過程與孔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致,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孔子提出的“五經”和“六藝”已經概括出在他之前,我們的祖先對宇宙、對人生、對社會、對美的各種思考、追求和體驗了。我們的繪畫傳承絕不是單純的技法教授,它是融合在這個大的教育體系之中的,因此歷史上的大名家多為“通才”,比如“虎頭三絕”的顧愷之,文思如“萬斛泉湧”的蘇東坡,以及明四家、元四家……

因此,在繼承和推進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當調整心態和觀念,不去重演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悲劇,而是應當遵循徐悲鴻先生的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

家父苦禪老人從事美術教育六十多年,他是近代蔡元培、徐悲鴻先生以西方辦學模式——北京國立藝術學校(即國立藝專、中央美院)培養出的最早的一批學生之一。由於他在西畫系學習的同時轉身重拾國畫,並拜白石老人為師,這使他在自己的教學和繪畫中始終秉承著傳統的根基,同時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多方實踐的特點。

在這裡我們要認真反思和研究,起於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和新文化運動。從苦禪先生那一輩人所受到的教育和後來的藝術道路來看,他們的藝術成就大多數是建基於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同時廣泛吸收西方新知識新觀念的結果。請讀者閱覽我家保存的1928年國立藝專師生錄,從分科、師資和學生寫生的照片中便可以看出,當時的“中西結合”,並非生硬的拼加,而是一種觀念和技法上的逐漸摸索與融合的嘗試(圖一、圖二)。上世紀20、30年代各種展覽非常之多,胡塗先生的展覽作品以西畫中的素描、寫生、油畫為主要創作方向,60歲的齊白石先生所做的觀後題記(圖三)令人深思,可以肯定地說,凡是真正鑽研藝術的人都會認真對待當時的風向和思潮。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圖一-1:凌直支及其作品(左)、蕭厔泉及其作品(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國立藝專課程設置(原件太長,縮編為此——作者注)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圖一-2:嚴季聰及其作品(左)、李超士及其作品(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圖二:老藝專法國教授克羅多教畫人體模特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圖三:1928年齊白石參觀油畫展時在留言簿上的題記:“白石山翁素喜此種畫,惜不能為,倘年未六十,非學不可。白石謹觀題記。”

以李苦禪、趙望雲、孫之儁等人組成的“吼虹繪畫研究社”為例,就是當時以研究中西繪畫為目標的社團組織。這張1928年拍攝的照片即為社員們的風貌,在他們背後展出的作品頗有瀟灑的特性,中西畫都有,很全面(圖四)。

當時的風向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我們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活動為例:1927年春,在林風眠校長主持的北平國立藝專校園裡舉辦了一場“藝術大會”。現提取出對這次活動的最真實的記錄,我們來體會一下當時的情景:

5月1日,藝專校內,自校門至大禮堂牆壁上、柱頭上均貼有該校學生所作漫畫多幅,及關於藝術的各種標語:他們主張藝術家走出象牙塔,深入民間,瞭解大眾,表現大眾的生活和苦難,提出了:

打倒模仿的傳統的藝術!

打倒貴族的少數獨享的藝術!

打倒非民間的離開民眾的藝術!

提倡創造的代表時代的藝術!

提倡全民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

提倡民間的表現十字街頭的藝術!

全國藝術家聯合起來!

東西藝術家聯合起來!

人類文化的倡導者世界思想家藝術家聯合起來!

這種如雷貫耳、大刀闊斧的魄力,表現了當時人們開闊的心胸和實踐的勇氣。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圖四:吼虹繪畫研究社1928年拍攝的照片。李苦禪(坐椅左起第四穿白長袍者)聯合趙望雲(座椅左起第三抱胸者)與孫之俊(座椅右起第二著西裝者)等同仁組成了“中西畫會吼虹社”,提倡中西繪畫合璧,並面向自然,面向人生,進行中國畫的革新。在他們背後的國畫、油畫、水彩畫和人體、風景、花卉等題材上,也能略窺他們當時的探索精神。

時至1930年苦禪先生應已擔任杭州藝專校長的林風眠之邀,到位於西子湖畔的杭州藝專任教。

那時苦禪先生常帶學生到西湖水面寫生,泛舟深入藕塘之中,讓學生平視、仰視不同角度的水禽、山石與荷花的各種生動形態,用速寫本捕捉下來。請國畫系的學生到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弟子卡姆斯基課堂上學習西方雕塑的創作過程,率先提出“寫意與雕塑”的藝術觀點,特別是組織國劇社,師生排演京戲,體會中華寫意審美主流的內涵。據當年學生程麗娜(劉開渠教授的夫人)和版畫家彥涵先生回憶,當時杭州藝專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我們特選出幾幅沿襲林風眠和李苦禪風格的作業,供讀者分析和參考。這些學生作業是苦禪先生在顛簸流離的幾十年中保存下來的獨家史料(圖五)。

自北京國立藝專到中央美術學院經過百年的求索和歷練,培養出大批美術人才,同時形成了一套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教學方法。從1927年至上世紀30年代初,在我們珍藏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起步是勇敢的、有激情的、有歷史新聲的。如果我們概括地稱它為“徐悲鴻教學體系”的話,那也是包括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李苦禪、吳作人、李瑞年、蔣兆和、劉開渠等在內的一個大時代的中西繪畫大家和老師們成功經驗的總和。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圖五:1931年杭州國立藝專的學生作品(當年的學生作業僅存十五件,皆由李苦禪先生收存)。

到我學習繪畫的時候,這種以加強造型能力(寫生、速寫)和繼承傳統技法(含工筆、寫意的山水、花鳥、人物)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清晰的教學層次和具有規律性的大綱。尤其是從上世紀50年代至“文革”前,中央美術學院的各個系彙集了各具特色和有成就的教師,比如教過我的李斛、宗其香、郭味蕖、田世光、俞致貞、陶一清、黃均、陸鴻年、劉凌滄等等,都是非常有經驗的教授。特別讓我難忘的美院附中老校長丁井文,那真是一位以校為家的“園丁”,更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家。

對於這一成果和經驗的積累如何看待又成了擺在當代人面前的課題。從對待大寫意花鳥畫、國畫為例,先是因其“不能表現工農兵”而被邊緣化,直到後來的“筆墨等於零”,擴而大至“與世界接軌”的各種現代派偽命題,以至認為“徐悲鴻阻礙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之類的觀點等等,真個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當然人們有不同的見解和爭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一種新的口號和新的認識必須要經過實踐的考驗。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美術創作出現了脫離人民群眾、脫離優秀傳統、脫離繪畫藝術本身規律的偏頗,大量的醜陋怪異、色情空虛、醜化中國形象的作品充斥著人們的心靈和目光,用毫無道德底線的價錢炒作和媒體包裝誤導人們的審美價值觀念。這不但不是我們應該發展的方向,而且從根本上背離了民族傳統和人民的需要。在美術教育的系統內部還大量湧現出不注重基本功的傾向:既不認真畫速寫、素描,又不刻苦練習筆墨,不臨帖、不習碑,更缺乏文化底蘊的浮躁誤導著年輕的一代,尤其是沒有傳統理念做根基的盲目的快速實驗,使得許多藝術大家和文藝青年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李燕《清淨荷鄉圖》(138×69釐米,2017年)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李燕《墨虎圖》(138×70釐米,2017年)

我是在徐悲鴻教學體系中起步的受益者,經過幾十年的繪畫和教學實踐,我知道它的優勢,知道怎樣運用它們來培養學生,因此在中央工藝美院和清華美院上課時,我不忘初心地堅持加強學生造型能力和觀察生活的訓練,堅持不懈地擴展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效果。可以說,我既是受益者又是執行者。

退休後,有幾位學員經常到我家來學畫。在對待沒有站在同一條起跑線的文藝青年,我靈活地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最根本的,仍然是既抓寫生造型又抓傳統筆墨和傳統文化。

每年6月,在濟南李苦禪紀念館我們都要舉辦各具特色的展覽,今年特別展出了我的8位學員的作品。近幾年來在與他們交流研習的過程中,我仍然採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點及面、由外及內、具體示範、全面鋪開、因勢利導、從理論到實踐的不斷遞進。這幾位學員都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文藝青年,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都有獨特的成績,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繪畫基礎。他們的視角不同,對繪畫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我對他們的要求和授課也不相同。唐人韓昌黎說,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至我輩更當堅守,因為傳統文化已經失落得太多了。幾十年來對“教學相長”的互動生命力,我更有一番深切的體會。八人八面,各有特色;寫生、寫意、技法多樣,花鳥、人物、山水題材多樣,雖然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朝氣蓬勃的面貌卻是突出而顯現的。在此選出幾幅作為我教學成果的彙報(圖六)。勤有功,宜勉勵。憶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齊白石老師親自為刻苦習畫的李苦禪題寫畫集,並多次以讚譽之詞誇獎自己的學生,這是老師的智慧也是對後輩的鼓勵,因此我們以“苦禪門下,繼往開來”定位自己努力的方向,開啟畫展和出版畫集,也是繼承自古以來良師教學的傳統。

相信美術界的朋友們和真心追求藝術的同行們,一定會贊同我們的實踐和方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已經七十有五的我,對人生的體驗和藝術的研究已悟到些許真諦,沒有年輕時的幻想和狂傲,只有一份安靜的心態和切實的希冀,希望我們的中國繪畫在傳承中推進,健康發展,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先做到不斷自信。(本文作者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宋傑《我要練飛》(138×70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劉序《東籬之興》(90×50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楊子洋《青柳知魚樂》(140×70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許靜《小雨》(69×69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徐德亮《耄耋圖》(115×70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甄齊《塘邊即景》(100×70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毛賢偉《碩果圖》(138×34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劉楓《雨後雲山》(136×33釐米)

苦禪門下 繼往開來——在傳承中推進中國繪畫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