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現了三次大規模滅佛,史稱「三武滅佛」,他們爲什麼要滅佛?

你予的暖

佛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們印象中的佛教徒可以感化眾生,幫人渡劫,即便不是非常靈驗,但,對於信佛的人來說,絕對是一種信仰,不可玷汙的信仰,更不要說滅佛了。

而歷史上確有“三武滅佛”一事發生,這對於佛教徒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五雷轟頂。那麼,為什麼“三武”要滅佛呢?

其實,如果造惡業,人身完全超過餘道眾生,再沒有比人身更容易成為惡趣墜石的了。

有些人一輩子所造的惡業,令自己萬劫不復,多生累劫都在地獄受哭,比如一個帝王發動戰亂,或者破壞佛法,其下場確實比較悲慘。而我國曆史上就有很多次滅佛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莫過於“三武滅佛”了。

北魏國太武帝

他脾氣暴躁、為人兇慘,曾三次下令打擊佛教,令全國各地碎佛像、焚佛經,佛像經典基本沒有遺存。同時,佛教沙門無論老幼,全部坑殺,絕不留情。若有逃竄的人,一驚捕獲,必將斬首示眾或坑殺。因而,當時國境之內,看不見一個出家為僧的人。

北周武帝

破壞寺廟,焚燒經像,勒令僧人還俗。後來他滅了北齊,又對北齊實行排佛教政策焚燬一切經像,廢4萬所寺廟,賜給王工大臣充為邸宅,300多萬僧尼被迫還俗,佛教一時間銷聲匿跡。

唐武宗

他下令焚燒皇宮內所有佛經,將宮中的所供的佛像全部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講經說法,在全國共廢除大、中寺院4600多所,廢除小寺廟近4萬所,還俗僧尼約30萬人。

這幾個朝代的皇帝,跟藏地的朗達瑪滅佛差不多。他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造的彌天大罪,都很可怕。像唐武宗,他是唐代21位皇帝中唯一反對佛教的,他在位只有短短6年,卻看不慣佛教而下令滅佛,如果他勢力再大點,沒準兒對當時全世界的佛教進行破壞吧。

其實,這幾次滅佛事件都如出一轍,不僅僅與道教或者儒家思想有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由於之前幾個朝代大興佛教,加大了財政支出,國庫空虛,而當遇到外來侵略者時,根據制度,僧尼又不能出兵打仗,平時還不用繳納稅負,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社會帶來壓力。

而且,出家人本當艱苦修行,有一部分人反而坐擁大量地產、財產,成為了大地主、富裕戶,寺院經濟惡性膨脹,再加上皇帝認為佛教是外來文化,與漢地土生土長的宗教存在衝突,綜合很多原因,就採取了種種措施對佛教予以根除。

換句話說,就是佛教的興衰是和社會經濟的起落應該一致,任何時代的宗教發展都不能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民富國強了,佛教、各類宗教才能有一定發展。反之,佛教如果超越社會經濟條件的許可無限制地發展,結果就會背道而馳走向衰落,甚至滅亡。


小小嬴政

中國歷史上其實有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當時的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三武一宗”。

三武一宗滅佛,主要有三個原因,根本原因是佛教與封建統治發生衝突矛盾,間接原因則是道教和儒家的抵制。


第一,當時佛教急劇發展,甚至過濫、失控,僧尼數量玉石俱增,寺院經濟膨脹,直接影響了國家的兵源、役源和財源,一些君主因此忍無可忍,對佛教採取措施。

原始佛教本是不聚財物,乞食為生。但是在發展中佛教卻變成了一個十分富有的宗教,佛教寺院大理積聚財富,佔有土地,窮極奢華。南北朝時期有一本著作叫《洛陽伽藍記》,記載了北魏時期洛陽各寺院的奢靡華麗,古人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不讀《伽藍記》,不知佛浪費。

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財富,卻並不納稅,大大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佛教僧侶不用服徭役,因此很多青壯年為避徭役,出家為僧為尼,這也在危害著政權的統治基礎。

中國有句古話叫“飽暖思淫慾”,當時的僧侶們在佔有大量財富的情況下,自然會做很多違反佛教戒律與法律的事情。比如北魏太武帝在平內亂時,發現長安一些寺院藏有武器、釀酒器具,甚至私匿婦女,懷疑他們與內亂有關,於是下詔禁止佛教。


第二,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必然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產生競爭。所謂同行間的仇恨是赤裸裸的,幾次滅佛運動背後都有道教的身影。

佛教和道教是一對歡喜冤家,他們相互影響,又相互攻擊。道教說,我們的老子西出函谷關,去了天竺,教化佛陀,才有了佛教,所以佛教是道教的徒弟。佛教說,釋迦牟尼的弟子摩訶迦葉來到東土,投生為老子,所以道教得管佛教叫師父。

佛教和道教明爭暗鬥不斷,三武全都信道。比如太武帝以嵩山道士寇謙之為國師,唐武宗崇信道士趙歸貞、劉玄靜等。三武滅佛,背後都有道教的支持。


第三,佛教的教義與中國的儒家傳統思想發生激烈衝突與對立,儒家一向有排佛的立場,很多有識之士強烈地反對佛教。

佛教僧侶要剃髮。儒家一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傷。在當時,只有蠻夷才剃髮。比如先秦時代說吳越人“斷髮文身”,認為他們是蠻夷,而非華夏。

僧侶出家後不侍奉父母,不能結婚生子。儒家認為,侍奉父母,是每個人的義務。不侍奉父母,就是不孝,這是儒家無法容忍的。儒家還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不結婚生子,會導致祖先無人祭祀,無法享受香火,儒家認為這是最不孝的行為了。

僧侶不禮敬皇帝。佛教認為,僧侶是化外之人,不受皇帝管轄,只應該禮拜佛祖,不應該禮拜人間的皇帝。比如名僧慧遠曾經寫了一篇《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述僧人不應該禮敬皇帝的道理。而儒家講究君臣之道,顯然無法容忍佛教的這種行為。

因此,很多儒家人士都反對佛教,最有名的是韓愈,他主張要讓僧尼全部還俗。因此三武一宗滅佛,能夠在儒家學說中找到依據。



夢露居士

在南北朝和唐朝的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三次皇帝與寺廟和尚爭權奪利爆發的激烈衝突,這三次衝突最終都以皇帝獲得勝利告終,在三位諡號都有“武”字的皇帝手段下,當時天下的佛門都慘遭了滅頂之禍,無數的僧侶、寺廟被連根拔起,他們為他們的驕狂付出了代價。



這三位皇帝之所以剷除佛門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無外乎是利益的問題。

古代皇帝能滅佛的原因

因為當時天下佛風尚行,所以很多人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來到寺廟中當起了和尚。

這個舉動平白間浪費了許多青壯人口,大量的青壯人口丟失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些寺廟在和皇帝爭人的過程,他們也奪走了皇帝最重要的利。
當時的和尚們是有著一定的特權,那就是他們不用與尋常老百姓們一樣交稅,因此他們就抓住了朝廷的漏洞,開始大加侵奪起百姓們的良田。



其中,他們有誘導性的從百姓們中騙土地,有用信徒們捐的錢從百姓們手中買土地,最惡劣的是一些有著武裝的寺廟會憑藉著武力從百姓們手中搶奪土地。

這種種的舉動以及他們對財富土地的極度渴望,最終使得當時但凡興盛一點的寺廟,都擁有了良田萬傾以及數之不清的財富。

因為佛門和尚強佔著許多土地不交稅的原因,最終徹底得罪了那個年代的皇帝們,於是慘遭了滅頂之災。

亂世之中損害皇權利益的和尚們

三武滅佛出現的時期分別是南北朝的北魏、北周以及唐朝的晚年,從實際上來說,這三個年代都是真正的亂世、都是局勢非常混亂的年代。

北魏北周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單單說唐武宗滅佛時期的晚唐吧,唐朝的名聲曾經響徹大半個世界,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走向了衰落,以往一個個很聽話的節度使們,都開始對唐朝的皇帝露出了獠牙。



這種情況無論是對皇帝還是百姓們來說,都算是真正的亂世,正所謂亂世必用重典。

在盛世年代年代皇帝們還可以不在乎這些細節,但在亂世,這些和尚寺廟們就成為了很嚴重的膏肓之蛆。

平常皇帝們極力尋思招兵買馬、準備糧草的問題了,為此愁盡了腦袋,這個時候碰到這麼一個跟自己搶了兵源、佔了這麼多土地又不交稅的主,又怎麼可能不生氣?所以在一些大臣們在勸說下,三武滅佛就開始發生了。

心中有佛便是佛,無需金錢鑄金佛

其實無論哪個年代都一樣,在佛門興盛之後,都必然會出現一大幫職業的、為利益而生的佛商人,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他們這些人雖然口中信奉著佛的名義,但做的卻是無本的買賣,做的卻是生意人的手段,有時候他們的吃相太難看了,所以就必定招致了人煩。



對於這些流於面具之下的蛆蟲們,我覺得當時的皇帝們的做法是沒錯的。

我覺得佛可以作為一種信仰存在,但卻並不能成為某些人賴以賺錢牟利的手段,當涉及到金錢利益問題時,這些人實際上就已經和佛學的初衷走向了對立面。

個人看法

我本人是不反對佛學的,因為佛學拋除很多表面的玄幻色彩之外,實際上是有著一些哲學意義的,對於一些追求心態平和的人,有著很不尋常的意義,是某些人尋找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

在釋迦摩尼創造佛學的最開始,其實它是作為一種思想出現的,他宣揚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就如同老子在創造道學的時候,實際上都只是純粹的思想,並不沾染絲毫的世俗利益,並沒有各種各樣的牛鬼蛇神。



我們所知的所謂牛鬼蛇神,實際上都是後來人們因為利益杜撰出來的。

其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佛是根本不需要信徒們金錢的,他離世前要的只是世人的認可,這些錢最後都會流入佛的口袋中嗎?

不,最終這些錢都會流入一些戴著佛面具的人口袋中,前段時間,關於少林寺住持的新聞想必大家都有所聽聞,其實這只是表露出來的冰山一角而已,不過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所以說像他們這個群體,實際上做的事情和商人差不多的,他們逐利而生,心中根本沒有佛,對於這樣的人,其實是沒有理由再供奉著的,因此,他們在古代慘遭了滅頂之災,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正所謂物極必反,當他們的貪婪達到極致的時候,最終所能毀滅的,只能是他們自己。


孤客生

大家以為是文化衝突,其實是利益衝突。

文化衝突有,但只是表面的,非主要矛盾。

一個朝代的根基,可粗分為:軍、政、財。

佛教入中原後,影響比較大的是,其次是

宗教金融:長生庫和質庫

雪心曾看過一本有趣的書,是講中國金融史的。

這本書提到,佛教傳入中國時,帶來一種金融手段,那就是放貸。

放貸具體起源於什麼朝代,比較難確定,但成規模的放貸是佛教傳入後形成的。

但,並不是所有寺廟都會放貸。

寺廟大致可以分這麼幾類:

  • 官方學術機構,比如白馬寺
  • 皇家專用祭祀機構,比如太廟
  • 宗族專用祭祀,比如宗祠
  • 修行廟宇,通常在深山老林,鳥不拉屎的地方。
  • 香火俗廟
    ,在城市或者人群聚居的地方建立寺廟。

那麼三武滅佛滅得主要是哪一類寺廟呢?就是香火俗廟

這些香火俗廟因為地利因素,可以很方便地收攏錢財,這就是宗教金融

而佛教傳入中國,有些是官方把控,比如鳩摩羅什,那是有名望的大師。

那還一些沒有官方把控的,就很難說得清,到底是不是修行人了。

對於民間修廟,一直是管得很嚴格的,直到明朝中晚期前,祠堂也不是隨便可以修的。

但佛教傳入後,作為一個外來教派,這一限制,自東漢末年起,開始逐步放鬆。

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香火俗廟,在有錢後,就開始放貸,這便是長生庫和質庫,長生庫是放貸,質庫是抵押。

古代老百姓還有啥好抵押的?

無非是田產。

所以,問題就來了……,土地兼併。

再加上,因為信仰,自己主動捐獻的……

時間長了,大半個縣的土地都是廟產,甚至帝都裡,王公們一人一個小金庫,你說皇帝能不上火?

財富大量聚集在寺廟

這些香火俗廟,除了土地兼併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聚集了大量的金、銀、銅。

雖然漢朝以後漸漸使用鐵器,但弄不到鐵,銅也可以造武器。

再加上廟產土地越來越多,或者恰逢亂世,寺廟當然……要武裝……

所以,問題大發了。

還有,你們看歷史記載,老看到有人捐房子出來做寺廟。

請問這房子是不是在城市?是不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你要是把犄角旮旯的房子捐出來,估計喊破喉嚨都沒人理你。

再來,房子雖然捐出來做寺廟了,香火廟裡的金、銀、銅真的會用來普渡眾生?

如果你認為會,只能說,少年……你還太年輕……

當然,古代基於儒家思想,重農輕商,為經濟問題吵架,是上不了檯面的事……

要說抄一個貪官家,百姓給你鼓掌,要說抄一個寺廟(貪官搞的)……

所以,要不要搞這些香火俗廟,往往只能在文化層面動嘴皮子。

而古代的通貨膨脹,尤其打仗時,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香火俗廟搞出來的。

在佛教進來前,中國只有零散的巫教,都不成氣候,為了抑制這些難以管控的香火俗廟,所以,道教雖起源於造反,但歷代朝廷還是扶持了道教。


姞雪心

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三次事件合稱.

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為一統北方,鞏固中原地位,全面皆兵。

因為佛門歷來可以免除徭役、稅務,所以太武帝拓跋燾便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僧人一律還俗服兵役。此時宰相崔浩,深得太武帝信任,他善陰陽五行,因結識寇謙之並受其影響,信奉道教。當時朝野信奉者少,後宰相勸諫,太武帝便改信道教,自稱太平真君。起初太武帝並不反對佛教,但因僧人不守清規,便下令禁止僧侶往來。而後在長安佛寺發現僧人和胡人蓋吳(起兵十萬反魏)有來往,崔浩也乘機勸說滅佛,太武帝便立刻誅殺長安僧人。次年,下令各州殺僧,毀滅佛像,禁止人民信佛。

北魏佛教受到毀滅打擊,從而衰敗。直到文成帝即位,下詔複習佛教,佛教才恢復發展。

北周武帝滅佛

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

因為當時僧人太多,魚龍混雜,寺廟積財甚多,且不用繳納稅務,僧人為當時一霸,侵佔田地,不勞而獲,荒年還放高利貸,很多違法的人也藉著出家以此躲難。僧人惠思、法秀謀反等事情,武帝便生起來滅佛的心。後朝堂議事,武帝斥責佛門不淨,佛門的人竟反駁道教也不淨,佛道相互擠兌揭短,武帝大怒,以此下詔,僧侶還俗,毀滅佛寺。

不過因此,對於急需兵力和財源的朝廷來說好處太多,武帝勵精圖治下逐漸興盛。

唐武宗滅佛

唐後期,佛寺擴張太大,損害國庫收入,且僧人免除賦稅徭役,因之前佛寺均有大量豪強貴族捐贈土地、財物等,土地太多僧人便僱人耕種。所以佛寺有了很多常住田和形成一體的經濟。後僧人利用信眾斂財,而且寺院過分膨脹已經觸及國家世俗經濟,佔著大量地還不交稅,嚴重損害唐的經濟。

會昌二年開始毀佛,會昌五年達到高潮。但是因為地方藩鎮割據,中央的命令無法完全執行,地方毀滅力度不一。以此佛教保存了很多實力,在宣宗繼位後,佛教重新發展。

雖神權和王權相處一定會有衝突,但終究還是需求同存異,合作共生。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中國歷史上,其實總共有五位皇帝對佛教極為不滿,其中,有三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發生,其深層原因大同小異,都是因為佛教對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秩序的破壞,以及社會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嚴重影響,成為社會向前全面發展的絆腳石。

這三次滅佛行動,對歷史進程,宗教信仰的改變,政權的鞏固,經濟和商業的佈局和繁榮等,都影響極深。滅佛的主謀者——皇帝的名號都帶有“武”字,分別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因此,歷史上把這三次滅佛事件稱作“三武滅佛”。

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大約發生在距今1700年前。滅佛的主要原因跟當朝宰相崔浩有極大關係。

北魏太武帝是一位崇尚武功的帝王,他統一北方後,推行武治政策,要求全民皆兵,是因為這時北方剛剛統一,天下並不太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戰事。

而當時的和尚數量眾多,身份也非常特殊,他們可以免除兵役和各種雜稅。國家剛打完仗,一窮二白,沒有稅收搞建設肯定不行,同時,還供養著許多和尚,讓負擔更加沉重。

於是,宰相崔浩站出來極力勸諫北魏太武帝進行改革。一是因為崔浩信奉道教,對佛教很不感冒,二是崔浩為國家發展大計著想,讓和尚還俗,跟平民一樣對待。

北魏太武帝採納了崔浩的建議,很快把改革推行起來。最開始,勸告全國各地和尚還俗,勒令所有人都不準接濟和尚,讓和尚們自食其力。

然而,和尚們已經習慣養尊處優的生活,突然要剝奪他們的特權,讓和尚們極為不爽,不少和尚甚至站起來進行反抗。後來,在長安一所寺院甚至發現了大量兵器,魏太武帝認為和尚們要串通胡人進行謀反,因此,對各個寺院和僧人進行了大規模清除,演變成了滅佛事件。

北周武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信奉以儒家精神治國。然而,當時佛教極度興盛,全國有500多萬僧人,以及數萬個寺院,佔去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佛教地位高高在上,不但把儒教和道教壓制得難以出頭,並且,消極的佛教思想對百姓也影響極深,讓許多人不思進取,依靠吃齋唸佛混吃混喝,社會各行各業的建設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北周武帝僅僅當了18年皇帝,在這18年中,“強國富民”一直是他的遠大抱負。而實現這個偉大抱負,肯定要清除一切障礙。

最開始,北周武帝召集大臣、僧侶、道士,以及儒家代表坐到一起,討論怎麼才能把儒釋道更好地運用到“強國富民”中來。因為佛教地位很高,對道家和儒家非常看不起,而北周武帝又信奉儒家治國,把儒家列在了第一位。這引起佛家極度不滿,佛家無視皇帝尊嚴,極盡挖苦儒教和道教。

俗話說,棒打出頭鳥,佛教太囂張了,就要治一治了。於是,北周武帝下令消除佛教在全國的勢力,強迫300多萬僧人還俗。北周武帝最讓人稱道的是,他沒有對僧人兵刃相見,沒有殺戮他們。

唐朝是一個佛教在全國興盛的時代。早在唐憲宗時期,位於鳳翔府的法門寺(今在扶風縣)迎來了佛骨舍利,這是佛教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舍利供奉的幾日內,信徒非常狂熱,舉國歡慶,老百姓爭相膜拜。

大臣韓愈看到這一幕後,就上書唐憲宗:佛教不是我們本土的宗教,這樣發展下去,對國對民都不太好吧?儒家才是我們立國根本。

唐憲宗雖然認可韓愈的進諫,但無力改變這個局面。佛教在國內依然強勢發展,上升到了國教的地位,僧人的權利和地位也很高。皇帝每逢登基、慶典、祈福時,都要拜佛燒香。像西安如今的大慈恩寺、青龍寺、大興善寺、華嚴寺、圭峰寺等等,都是在那時發展壯大的。

直到唐武宗繼位,他看到佛教的發展如日中天,有的寺院規模堪比皇宮,若任其自由發展,勢必要對社會產生無法控制的影響。另一個,唐武宗信奉道家,對佛教也比較排斥,因此,更堅定了他滅佛的決心。

大約從842年起,唐武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行動。唐武宗命令士兵搗毀石頭佛像,焚燒木質佛像和寺院,把銅佛像和金佛像拿來熔化,重新鑄造其它用品。沒收僧人財產,強迫他們還俗,參與社會勞動和建設。對不聽勸告的僧人,格殺勿論。


鴻鵠迎罡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滅佛事件,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四位: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前三位皇帝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所以他們發起的滅佛事件史上合稱為“三武滅佛”;若加上後周世宗,則統稱為為“三武一宗之厄”。這幾位皇帝發動的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滅佛的原因,各個時代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有的時代特點。概括的說,滅佛主要有以下若干原因:

1、佛教是外來宗教,在歷史演進中一直與本土的儒教、道教產生衝突,爭奪生存空間。如北魏太武帝就是受到大臣崔浩、寇謙之等人遊說,信奉道教後下決心剿滅當時日益興盛的佛教。

2、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上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這造成了社會財富向佛寺的極大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穩固。

唐朝會昌滅佛時就說“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唐武宗在滅佛詔書裡說:“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實際上揭示了當時整個寄生的僧侶階層對國家的負擔之重。

3、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僕役,女婢。

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古代這一現象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更加明顯。他們不但不利於農耕社會的發展,甚至大量青壯年成為僧侶讓國家的兵源都捉襟見肘;

4、寺院經濟力量的過分發展,終於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而僧侶不守戒律霸佔田產魚肉百姓的行為更積累了大量社會矛盾,種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時,導致通過政治手段加以解決。

中國佛教史上所謂“三武一宗”之難,也就是這種矛盾鬥爭激化的結果。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三武滅佛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時期對佛教採取的大規模扼殺和打壓行動。

佛教乃外來宗教,漢明帝劉莊在位期間(約在公元67年左右)傳入中國。佛教的發展,為寺廟和僧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根據當時律法規定:佛教中人不僅享有免稅、免徵兵役等特權,還包括田地、女婢和奴隸等私人財產。

財富的嚴重不平均,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唐武宗滅佛時曾經說道:天下十分財,而佛有七八。

再加上僧侶不守戒律,強行霸佔田地和婢女,產生了很多的社會矛盾,不得不需要統治階級的插手。

如此一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就自然被打壓甚至是滅殺了。

下面由筆者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三武滅佛。

北魏太武帝

拓跋燾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統一北方,鼓勵全民皆兵。而當時的僧人,是可以不用服兵役的。

於是太武帝下令: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

時任宰相的崔浩抓住機會勸諫太武帝摒棄佛教,改信道教。

道教的興起,自然造成了佛教的漸次衰弱。此時的太武帝,對佛教還並無惡意,只是單純的不喜歡罷了。

慢慢的,部分佛教僧侶不守清規,盡幹些傷風敗俗的事情,逐漸引起了太武帝的厭惡。

再到後來,佛教僧人被傳和當時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暗中勾結,這徹底的激怒了太武帝,於是下令把全寺的僧眾全部殺害。

宰相崔浩進一步勸太武帝,在全國範圍內發起滅佛行動。一時之間,長安城大小經像被焚燬,佛教僧侶被全部誅戮,全國上下,一片動亂。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武帝掌權之前,宇文護掌管宮中大權。宇文護是佛道的主要倡導者,為迎合宇文護的心意,大力發展佛道。

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大權在握。

不久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佛教被列為三教之末,滅佛之兆初露端倪。

公元574年,國家急需擴充軍力和兵源,而佛教再次成為刀下之羊。

周武帝對外宣佈:

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自此之後,北周境內

“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周武帝繼續推行滅佛政策。這次做的更徹底,直接後果便是摧毀寺廟4萬座,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北周武帝較為成功的滅佛政策,對於國家來說是莫大的好事,負擔減輕了,社會矛盾減少了,兵力增多了(僧侶還俗入伍),為北周滅齊乃至北周統一北方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武宗

佛教在唐朝時期,發展一度達到巔峰。到了中唐以後,由於道教的興起,佛道之爭漸漸劍拔弩張。終於在唐武宗時期,佛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唐武宗年號會昌,這次滅佛又被稱為會昌法難。

從國家角度來說,唐武宗滅佛主要是因為當時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從個人原因出發,唐武宗本人是信奉道教的,自然對佛教沒什麼好感。

滅佛後的僧侶還俗,擴充了國家兵力。寺廟拆毀以後,國家負擔明顯減輕。很多的佛像和法器被鑄成銅錢,充實了國庫。

總結來說,三武滅佛之所以會發生,離不開政治、經濟和宗教方面。但歸根結底的說,一方面在於佛教的日益發展,侵犯了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統治者信奉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佛教被打壓的一個原因。


奇點歷史

三武滅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反對佛教傳播的事件。

中國古代,有大量的百姓和勳貴乃至皇帝迷戀佛教,比如梁武帝幾次投身佛寺出家,然後讓大臣用錢來換回。佛教的大量存在,影響了國家的財稅、國民的勞動力,以及人口的增長。

佛教是隋唐時期信徒最多、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宗教。隋朝建立後,大力提倡佛教。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於是“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佛教在隋朝興盛起來。唐朝佛教是在與道教此消彼長的鬥爭中獲得發展的。特別是武后統治時期,為爭奪權位,極端崇佛,佛教臻於鼎盛。

安史亂後,佛教勢力日漸膨脹,僧尼數量居高不下,寺院佔有的土地和勞動力越來越多,影響了封建國家的財源賦稅和兵源。會昌年間(841~846年),武宗下令滅佛,拆毀寺院、招提、蘭若44600餘所,勒令還俗僧尼260500人,釋放寺院奴婢為兩稅戶者15萬人,收回膏腴良田數千萬頃。佛教勢力遭到空前沉重的打擊。

五代後周時,周世宗滅佛,佛教再次遭到沉重打擊。為發展生產,解決土地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周世宗嚴厲打擊寺院經濟,限制佛教的發展。針對日益擴張的佛教寺院勢力,周世宗於顯德二年下令廢除沒有敕賜寺額的寺院30336 所,僅保留2694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俗,充為編戶,禁止私度僧尼。通過這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後周沒收了寺院大批土地,國家控制的勞動力也有大量增加。周世宗下詔悉毀天下銅佛像用以鑄錢,規定“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此舉不僅打擊了佛教,而且通過國家鑄錢,緩解了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有利於商品交換和經濟發展。

大致來說,皇帝滅佛,大都是從經濟角度入手。真正的佛教徒一般不會干涉政治,不會危及皇權。


倪說歷史

所謂的三武滅佛,是指的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佛、唐武宗這三位皇帝在位時期進行的大規模打壓佛教。如果再加上後周世宗滅佛運動,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佛教本來是勸人向善,忍耐,以換取來世的一生好運。佛教的思想非常符合封建時代統治者的需求,因此自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開始,佛教迅速取代了中國的本土道教,成為華夏大地的第一大宗教。

然而,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宗教是為皇權服務的,當佛教和皇權產生利益衝突時,皇帝們便開始毫不猶豫的打壓佛教。


1、太武帝滅佛

北魏是鮮卑貴族在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當時的北魏皇帝魏太武帝為了鞏固在中原的政權,大肆發展兵備。

由於當時寺廟可以免除租稅、徭役,這和北魏太武帝的政策是相悖的,因此北魏太武帝下令50歲以下和尚必須還俗服兵役。佛教和皇權的衝突就此發生。

而且,北魏太武帝本人信封的是天師道,天師道屬於道教的一支。俗話說的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為皇帝信奉太師道,北魏朝堂開始信奉天師道。

更加致命的事情出現了,魏太武帝發現長安的一些和尚和起兵反魏的勢力進行勾結,這就不能容忍了。

於是,北魏太武帝開始下令大規模的誅殺僧人,毀滅佛寺,禁止百姓信佛。在這樣的打擊下,佛教差點遭遇滅頂之災。


2、北周武帝滅佛

周武滅佛其實和太武滅佛是一樣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最英明的熊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北周或許早已一統北方,根本就沒有後來楊堅什麼事情了。

北周武帝所在的時期,本來就是一個戰亂不堪的年代,宇文邕年年征戰,需要大量的兵源和錢財,這兩者,佛教恰好都有。

當時的北魏,僧侶高達300多萬,佔據整個北魏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寺廟當時佔據著大量的生產資料(土地)。可以說,佛教已經對於北魏的政權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英明的宇文邕下令進行大規模的滅佛行動,極大的擴大北魏的兵源和提高了財政收入,讓北魏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後來的楊堅一統華夏奠定了基礎。


3、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李炎唐朝後期較為有作為的君主,在他治下,大唐迎來了短暫的輝煌期,史稱“會昌中興”,“會昌中興”同樣離不開滅佛運動。

唐朝的統治者雖然姓李,還認為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可是信奉的確是佛家。到了唐武宗的前前前任唐憲宗時期,唐朝的禮佛運動達到了巔峰。

唐憲宗敕迎佛骨(即所謂舍利)於鳳翔法門寺,掀起全國性的佛教狂熱。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

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

因此,佛教寺廟乘機佔圈地,據了大量的土地,全國沙彌的數量暴增。為此,大文豪韓愈還寫了《諫迎佛骨表》一文,反對禮佛運動,結果被貶。之後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帝,依舊是大力提倡佛教,導致寺廟經濟上升,國家經濟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比較英明的唐武宗即位,開始了大規模的打壓佛教運動,削弱寺廟經濟,提高了全國的財政稅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