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究竟是指邯鄲的臨漳還是指河南安陽?爲什麼七大古都說安陽而不說臨漳或邯鄲?

探尋歷史的腳步

安陽(在河南省),又名鄴城,簡稱殷或鄴,是七朝古都。有33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又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陵墓高陵所在地。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在此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被譽為中國古都之首。

鄴城之有名,是因為三國曆史。它是曹魏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多有提及。

歡迎點評。


WM曉奇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古都系列裡安陽的“殷商遺址,曹魏鄴都”。格外引人,安陽憑藉殷墟和鄴城遺址也成為“七大古都”之一。

社科院網站宣傳截圖

1994年10月,中國古都學會會長史念海先生指出:安陽(當時的相州)在北周時接收了鄴城的全城百姓,鄴城文化會隨著百姓遷到安陽,六朝的古都歷史也應該併入安陽,安陽是鄴城文化的繼承者。鄴城主體遺址在河北臨漳只是省區劃分造成的,不能因為現在屬於河北臨漳就不承認它屬於安陽。史會長的觀點得到了全國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同。

安陽、鄴城確實在歷史上分分合合。兩地在歷史上互為統轄區。曹魏時期,安陽曾被鄴縣管轄。從北宋開始 ,原鄴縣一部盡入安陽縣。建國後由於區域劃分的多次調整最後臨漳鄴城劃入邯鄲市管轄。

邯鄲有十大文化體系,最為核心的是趙文化和成語文化。而鄴城文化由於偏安一隅,歷來不被重視。而且邯鄲整體對外宣傳的是古趙國都城的形象,而鄴城恰好也是都城文化。這在對外宣傳上難免有些尷尬。於是鄴城也就徹底不受待見。整體宣傳被定位在了縣一級。2011年12月08日,河北臨漳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的“三國故地、六朝古都”。六朝古都被賜名給臨漳縣,著重強調了臨漳縣是故地。和邯鄲的趙文化獨立劃分。

邯鄲由於趙都文化和鄴城文化不能有機融合,所以缺失了大古都應有的厚重感。而臨漳縣獨佔鄴城遺址,但在行政級別上無法和安陽相爭。安陽靠殷商文明和曹魏鄴城入選七大古都也是實至名歸。


聚邯鄲

從歷史上看,鄴城這個地方首先是指現在的河北臨漳縣城西南約二十公里靠近漳河的一個地方,大致是現在的三臺,鄴城兩個村莊極其附近,包括現在的漳河南岸的幾個村莊也都在其範圍之內。鄴城建成歷史很早,通常認為始建於春秋時期,後來成為冀州治所所在,但是真正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則始於曹操。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病死,曹操遂佔據鄴城,後又以此為自己的王都,經常離開許都攜帶文武官員及士卒居於此地。並大興土木,營建宮室。最著名的就是銅雀冰井金鳳三個臺閣,曹植因此而寫出《銅雀臺賦》,流傳千古

五胡亂華時期,鄴城一度為後趙,冉魏,前燕都城。鮮卑匈奴羯氐等少數民族在此上演精彩紛呈卻又慘不忍睹的歷史大戲。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傳至千古一帝孝文帝, 後北魏孝文帝曾有意遷都鄴城,並在此地居住過幾年,後因種種原因,最終遷都洛陽。北魏末年,爆發六鎮起義,堪比曹操的一代梟雄高歡走上歷史舞臺,最終和當時的孝莊帝反目,孝莊帝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則立年幼的元善見為帝,即孝靖帝。為更好的控制小皇帝,遠離洛陽,於是遷都鄴城,是為後世所稱的東魏。而宇文泰控制下的長安一帶,後世稱西魏。後高歡之子高洋逼迫孝靖帝退位,高洋即位,改魏為齊,後世稱北齊。北齊的幾位皇帝殘忍暴虐倒施逆行,最後被宇文泰後人所建的北周滅國。後北周後戚楊堅篡位為帝,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此後楊堅剿滅在鄴城起兵反抗他的勢力後,為防後患,將宏達壯美的鄴城付之一炬,至此以後,曾經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留有重要地位的鄴城榮光不再!

城焚之後,許多居民南遷到四十里外的安陽,因原鄴城已不復存在,後安陽也被稱為鄴城。鄴城,安陽也長期是一個地方,原鄴城一直歸安陽管轄。直至唐代,安陽仍然被稱為鄴城。杜甫的詩《石壕吏》裡面還有句: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此鄴城即安陽。後安陽相繼更名為相州,彰德,安陽,原鄴城都歸安陽轄。直到1952年,撤平原省,原鄴城才歸河北臨漳,不再屬於河南安陽,但是歷史上鄴城安陽長期是一個地方。所以在安陽的歷史裡面,安陽不僅僅是殷商之都,甲骨文出土地,更是後來的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幾個王朝的都城。


聆風雲天

先糾正一下,中國古都有八,河南有四個城市是古都!

鄴城在哪裡?史書有記載:2000多年前,西門豹治鄴(今河北臨漳縣西)那個地方時,調查瞭解到鄴城的官紳和巫婆勾結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設計破除迷信,並大力興修水利,使鄴地重又繁榮起來。

鄴城遺址範圍又包括哪些地方。

今天河北省臨漳縣西,有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有曹操高陵等一帶。

鄴城是指哪裡,不言而喻!

安陽曆史文化厚重,有世界文化遺產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是易經發源地,二帝陵,人工天河紅旗渠等豐富人文旅遊資源等。

古代,安陽也曾稱鄴!

當今,鄴城範圍有二,不止只包括安陽!也代表不了安陽…


源易緣

臨漳本身就是漳德府管瞎之地,臨漳就是臨近漳德府之地。鄴城就是原安陽舊址,只是由於連年戰爭,舊城被燒,新城向南移了的原故,但名子並沒改變,所以說安陽就是鄴城,相州,漳德。留下的原鄴城舊址改叫臨漳,屬安陽管瞎,一直到平原省結束,臨漳化歸河北。


秋雨142586215

現在鄴城的遺址是在邯鄲臨漳,安陽主要是發現的甲骨文而聞名的。

應該這麼說臨漳和安陽古時候後屬於鄴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於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鄴城,是古代著名都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陽市18公里,北距邯鄲市40餘公里。

據史料記載呢,安陽早期的另一個稱謂是“鄴”或“鄴下”,“鄴”或“鄴下”出現的時間比“安陽”之名還早。安陽與鄴城,是安陽不同時期的兩個稱謂,實指同一處地方 。自公元前11世紀商王國滅亡之後,1500年前,這裡再度崛起,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東漢末年算起,歷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後趙皇帝石虎讓名都鄴城奢侈發展到空前的高峰。公元580年,舊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被毀,當時的相州、魏郡、鄴縣包括當地居民南遷至安陽城,安陽亦稱鄴。

所以有時候有人搞不清楚,鄴城到底是在邯鄲臨漳還是河南安陽。其實實在古時候邯鄲和臨漳都屬於鄴城管轄。因為臨漳和安陽距離相當近,有時候出門說方言都會被人誤會會河南人,所以這個搞不清楚也是在所難免。


河北大事兒我先知

鄴城既不是臨漳,也不是安陽。鄴城、臨漳、安陽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三個地方。準確的描述應該是鄴城特別是曹魏南北朝時期的鄴城現在在臨漳縣境內。看到很多人拿古代一段時期臨漳和鄴城同屬相州當論據,卻沒說相州的治所也就是市中心是在鄴城,事實是現在的安陽、臨漳它們的一部分歸鄴城管轄而不是其他。安陽城稱鄴是在北周楊堅焚燬古鄴城之後,也曾和古臨漳同稱鄴下,之後鄴縣和臨漳也曾同屬彰德府。說這麼多隻想說明一點,歷史長河中屬地變遷太頻繁了,拿屬地說事就是扯皮。曹操曾經拴馬的柏樹、鎖二喬的銅雀臺、滅佛運動損毀的佛造像全都在現今臨漳縣境內的三臺附近,曹植七步詩是在臨漳境內的土地上走出來的,建安七子幾千年前是在臨漳境內的土地上吟詩作賦的。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都是臨漳境內的那個鄴城,是被隋文帝楊堅燒燬的那個鄴城,而不是隋朝以後被稱為鄴、鄴下、相州、彰德府的安陽城。有意思的是安陽七朝古都裡面的六朝的古都都是在現在臨漳縣境內,不知道有多少人誤以為是在安陽呢?


kensiny

安陽最早叫北蒙,商朝時候盤庚遷都到北蒙,號稱為殷。此後很長時間殷都是都城,所以商也叫殷商。戰國時叫做鄴。北周時,叫做相州,尉遲迥據相州反叛,楊堅剿滅尉遲迥後,毀掉舊的鄴城,將相州南遷到今址。明清時安陽叫彰德府。民國廢府留縣,叫做安陽縣。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市郊小屯一帶),安陽遂為殷商國都。此後,相繼有三國時期的曹魏,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等在此建都。 安陽成為“七朝古都


其實我是國東淋

鄴城,古代著名都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北郊(等)一帶。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境內!咱就是臨漳人!鄴城鎮就是原來的香菜營鄉!滅佛運動時埋的佛造象就在臨漳的鄴城博物館!銅雀三臺!


漫步雲端57625

有人拿西門豹說事兒,我笑了,西門豹祠目前在安陽境內,不在臨漳。其次,含銅雀臺在內的三臺遺址是在邯鄲和安陽交界,大部分城市遺址在邯鄲境內,小部分在漳河南岸安陽境內。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愛爭來爭去,你們不是曹操,也不是西門豹,更不是蘭陵王(蘭陵王墓在漳河南),鄴城在哪兒有啥好爭的,都是炎黃子孫共同繼承的歷史遺產。

對於你的問題,我想說:很簡單,鄴城的價值沒有殷都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