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獨行人
提問裡的“鐵球”,確實是15世紀後,歐洲重炮出現的炮彈。十五世紀末,法國查理八世在位時,統一了法國火炮的標準化生產規格。發射鐵鑄實心彈的火炮從此開始推廣。另外還有後裝的“弗朗機”火炮,成了航海時代歐洲殖民者掠奪亞洲各地時,常用的武器。
這種武器也能發射“鐵球”一樣的大小鐵彈,射速也比較快。但射程卻相對有限。當然,雖說從十五世紀末起,鐵製炮彈成了主流,但之前的歐洲火炮,也有石頭炮彈等各種炮彈類型。相比之下,同時代明朝火炮的炮彈種類,那就“豐富”了。
雖說在十四世紀晚期時,明朝的火炮技術還是領先世界。洪武十年鑄造的1000毫米鐵炮(藏於山西博物館),工藝還是非常強大。但從十五世紀起,明朝的火炮技術,還是被歐洲反超了過去:由於明軍的敵人,主要是北方迅烈的遊牧騎兵,攻堅戰非常少。所以明朝的重炮技術,也就因此停滯。
明末時,明朝引進了加農炮技術,開發出了明清年間的“紅衣大炮”,也是發射重型的“鐵球”。清朝強大的紅衣大炮,為清軍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而南明鄭成功的紅衣大炮,收復臺灣時打出了24磅的重型鐵彈,幾乎把盤踞臺灣的荷蘭“熱蘭遮堡壘”砸塌。比起影視劇裡,類似橋段一打炸一片的場景,歷史上的這類“紅衣大炮”,打出的都是硬生生的大鐵球。
作戰對象與目標的不同,叫當時東西方的炮彈,著實是各種不同的模樣。
我們愛歷史
火炮自發明之後其實在彈藥方面有過很多演變(我這裡主要說歐洲火炮)
最早的歐洲火炮(大約14世紀)其實長得像花瓶,射的是箭矢。
大約在15世紀,歐洲出現了射石炮,主要發射石質圓球。
從16世紀開始,鐵製實心圓形炮彈成為歐洲火炮的主力彈種。
這種炮彈其實就是一個固體的鐵球。當時火炮的口徑也由其決定,比如12磅火炮就意味著其發射一個重約12磅的鐵球。在戰場上,實心炮彈適於射擊各類目標,不僅可以殺傷人員和馬匹,而且可以破壞多面堡等野戰防禦工事。因為其彈道低伸,造成的毀傷呈線性。密集的步兵縱隊和步兵方陣是實心炮彈比較有價值的射擊目標。據記載,法軍12磅炮的實心炮彈可以輕而易舉地打穿20 排步兵的縱隊。另外,炮彈落地後,遇到堅硬地面,經常還能彈起繼續殺傷人員。所以,那時的炮兵喜歡平整開闊、地面較硬的地形,而製造出更多的跳彈也是炮兵炮術的體現。
由於實心炮彈不能爆炸,只能打一條線,不能打一大片,所以為了對付集群目標,歐洲人還發明瞭霰彈。
霰彈的名稱(Canister)本意就是圓筒。它實際上就是一個裝滿了40多顆到120多顆鐵質小彈丸的鐵質圓筒。霰彈從原理上講更近似於槍而非炮,開火後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彈體外殼隨即破裂,內裝彈丸勢必逬出,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這一彈幕會逐漸散開,劃過一個由炮口為定點的圓錐形空間,擊中目標。霰彈適於殺傷展開的步兵橫隊和騎兵橫隊。
當時的炮兵還有一個雙倍裝填戰術,即當敵人衝到極近距離時,同時裝填一枚實心炮彈和一枚霰彈,或兩枚霰彈,以起到最大殺傷效果。
大約在17世紀左右,歐洲人發明了能爆炸的榴彈。
榴彈外觀是球形,內部中空,有裝火藥,靠插在彈丸開口處的引信引燃。它一般由榴彈炮發射,彈道較為彎曲,利用爆炸後的破片殺傷人員,理論上可以用來對付反斜面上的敵人。但當時黑火藥的爆炸力有限,只能製造出有限的彈片,再加上當時的技術力量限制,榴彈的可靠性也不夠好。
此外,還有海軍用的葡萄彈(大號榴彈)、破壞船帆、桅杆和殺傷人員用的鏈彈和杆彈。
到了19世紀初期,榴霰彈被髮明瞭。榴霰彈結構似榴彈,原理似霰彈,是當時英軍所獨有的一種彈種。它由英軍中尉施拉普奈爾(Shrapnel)於1803年發明。榴霰彈將小彈丸裝在近似榴彈的彈體內,同時裝藥。但是裝藥的量僅夠剛好破壞外層彈殼。發射後彈體朝敵方飛行一段距離,裝藥爆破釋放出小彈丸,繼續按原彈體的方向飛行,從而延後了擴散的時間,較為集中地打擊目標。因此榴霰彈可以在1400碼的距離上有效地對付幾乎除了散兵線以外的所有戰鬥隊形。
冷兵器研究所
古代的火炮並不只是用來發射實心鐵蛋。中世紀的射石炮(bombard)發射的彈丸就是圓形的石彈。此類投射武器通常鐵製或銅製,彈丸和火藥通常通過炮口裝填。巨型射石炮通常用來轟擊敵方的城牆。歷史上著名的巨型射石炮包括: 1566年在莫斯科鑄造的沙皇巨炮,該炮長5.34米,重39.312噸。此炮發射的是總重800kg的葡萄彈,而非巨型實心石彈。
此炮也是人類歷史上鑄造的最大的射石炮。
由哈布斯堡王朝於15世紀早期的奧地利鑄造的Pumhart Von Steyr重8噸,長2.59米。該炮可裝藥15kg,在炮口抬高到10度的情況下可以將690kg的石彈發射出約600米遠。此炮為生鐵鑄就。
其他著名的巨型射石炮還包括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時使用的烏爾班巨炮。
隨後出現的寇菲林長炮和加農炮則可以發射威力更為強大的鐵蛋:
- 實心鐵蛋。這種炮彈即可以用來摧毀城牆,同時也能在人群中開出一條血衚衕(荷蘭制48磅加農炮可以在130碼的距離上擊穿20英尺厚的夯土牆)。
- 葡萄彈。裝在霰彈筒裡或布袋裡的小鐵球,可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大量殺傷敵方有生力量。
- 鐵釘,鐵片。類似於葡萄彈,炮手將蒐集到的鐵釘,鐵塊裝到霰彈筒裡發射出去。優點是易於蒐集,缺點是射程不如葡萄彈遠。
- 鏈彈(棍彈)。兩個鐵球或半球中間以鐵鏈相連,主要由艦炮發射,用來摧毀敵艦的船帆,桅杆和纜繩。棍彈則是以鐵棍鏈接兩個鐵球,形如啞鈴,作用同鏈彈。
另外還有一種佩德雷羅炮,該炮比上兩種炮更為輕便,可以發射重達50磅的石彈,主要用來轟擊敵方的船隻和防禦己方的炮位。
派大早
古代火炮的炮彈有三種形式:實心彈、霰彈、開花彈。其中鐵製實心彈即是題主所說的“鐵球”
實心彈屬於動能武器。即通過釋放自身動能達到殺傷敵人或毀壞工事的目的。古代有專門用於殺傷人員的野戰炮,同時也有用來攻城的巨型攻城炮。
先說殺傷人員的野戰炮
考慮到機動性,野戰炮往往體型較小,方便行軍,以殺傷人員為主。
西方應用炮兵最得心應手的非拿破崙莫屬。歷次戰爭期間,拿破崙總是能夠在最恰當的時機發現發現敵人陣線的弱點。然後投入精銳的騎兵和精準的機動炮兵來撕開敵軍防線。
野戰炮兵側射,能夠發揮最大威力。實心彈出膛後就像保齡球一樣,能將成排的士兵打碎。
大部分實心炮彈觸地後還會反彈起來,繼續前進。如此反覆多次觸地反彈,可以對不同距離的士兵造成傷害。
再說攻城炮
西方最著名的攻城炮當屬土耳其人的烏爾班巨炮。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對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發起總攻。戰鬥中,使用900毫米口徑的烏爾班巨炮,轟擊君士坦丁堡的堅固城牆。
該炮重17噸,其花崗岩炮彈重達270公斤。這個龐然大物需要六十頭牛和兩百名士兵運輸。由於其巨大的威力,被稱為“君士坦丁終結者”
我國也有為數眾多的實心彈火炮,如著名的“紅衣大炮”就是一款優秀的實心彈火炮。
火炮在我國古代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家還能想到我國古代其他優秀火炮嗎?歡迎討論。
世界兵器
在機槍還沒有誕生的17、18世紀,歐洲各國的火炮大多數都使用實心彈,也就是“鐵球”。但那個時代的火炮並不是只有實心彈一種彈藥,還有霰彈,榴彈,榴霰彈等等彈藥。而實心彈的成本最低,應用面最廣,十幾斤重的鐵球發射出去,一旦命中密集的線列步兵陣型,其殺傷力是不可小覷的。而且當時曲射火炮和臼炮剛剛被髮明出來,其低下命中率和必須使用當時昂貴且極不穩定的榴彈才能發揮其威力的特性讓這些新式火炮並不如平射的步/騎兵炮實用。因此,那個時代的炮兵標準彈藥就是使用實心彈。
圖為拿破崙時期6磅炮
實心彈在開花彈藥沒有發明出來之前,一直是遠距離炮擊的唯一選擇,雖然精度不高,但命中後對目標區域的巨大殺傷是很恐怖的。這種實心彈對敵方士兵的士氣打擊要比真實傷害要高得多,不僅僅是火炮的巨響。實心彈命中步兵隊列,其強大的衝擊力幾乎可以將一整列的士兵擊碎。普通人見到這種血肉模糊的可怕場面第一反應都是逃離,就算是經過訓練的士兵,其心理也會非常恐懼,對於新兵部隊,戰場上炮彈的呼嘯聲幾乎是整支部隊的噩夢。
圖為滑鐵盧戰場還原實拍
那個時代的火炮彈藥還有一種就是霰彈,在敵軍騎兵或者步兵接近炮兵陣地的時候,實心彈只能打單點的缺陷暴露無遺,它對沖鋒上來的敵軍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這時候就是霰彈的舞臺,霰彈是大量的小鐵珠被炮身中的火藥轟出。形成扇面大片的殺傷範圍,在範圍中的士兵和馬匹非死即傷,這也是排槍時代火炮的唯一自保方式,炮兵可不是拼刺刀的好手。
圖為俄軍8磅火炮
還有一種攻擊固定有生目標的燃燒彈藥,但是穩定性和命中率都不高,有時很容易把自己的火炮也炸燬,在戰場上靈活使用各種炮彈,也是炮兵為勝利所必須的行動。
圖為古代的風帆戰列艦
作者創作不易,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求關注
軍情解析
按照標準配置來說,那個時候大多數火炮肯定是標配著一個大鐵球作為炮彈的。
後來在人類武裝歷史的不斷髮展之下,出現了其他一些東西作為大的鐵球的替代品,比如說我們去看著名的海盜題材的電影加勒比海盜的時候不會發現,他們之間對戰的時候,通常會把火炮裡面發射出來叉子,這是在第一部裡面一個特有的場景,不用懷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個叉子就是他們長官吃飯的時候所使用的那個叉子,原因就是在滿長的海上航行的時候,鐵球又大又沉,裝備這個東西,打到敵方的戰艦上面殺傷力只留下一個洞,所以為了節約空間,為了節省重量,當然在大海戰的時候,雙方都已經殺紅了眼,這個時候會在火炮裡面塞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比如說我找一些叉子,筷子之類的尖銳物。裹成一個球狀,然後塞到火炮裡面,這樣的話,火炮發射出去就成一個散彈的樣子,殺傷面積更廣,而且這些材料很容易得到。
當然在軍方為了發揚這種海盜精神,特意製造的一種特殊的炮彈,炮彈本身是一個空殼彈,在中間塞滿了火藥和小的那種鐵球,在炮彈的端口放有一個木頭製造的引信,這個東西當火炮發射出去的那一刻,並不會立刻爆炸,反而這個引信處於一種燃燒的狀態,當炮彈飛到目標上空,或者是砸到對方正地後,才會發生爆炸。
爆炸所產生出來的鐵球雨,會殺傷附近的所有敵人,但是對於當時的陸軍而言,他們對付的敵人都是排成一排兒的步兵,這個時候排隊槍斃戰術可以說是當時陸軍作戰的主流,所以某些時候,一顆炮彈一顆實心的炮彈就已經足夠了,製造這種現代既費時間又費力氣,而且效果有時候還不如實心炮彈來的好,所以裝備數量並不怎麼多。
漩渦鳴人yy
古代的火炮的炮彈分兩種,一種是實心不易碎的,為實心彈,射程較遠,主要用來攻城和水戰,也就是傳說中的一發入魂。一般是實心鐵球和花崗岩石球。
一種是易碎的,分實心或空心的,實心的一般以砂岩球和瓦球為主,主要用來殺傷人員,這類炮彈裝填的時候是一個整體,出膛時就碎成大小不一的碎片了,也就是大噴子,射程較勁,當然了,早期是直接填裝碎石鐵砂,後期把鐵砂裝在瓦罐裡或直接瓦球。
空心的炮彈一般是鐵殼加裝炸藥,到達落點後會爆炸。跟前面的實心的不同的是,實心的是一次傷害,而空心的是二次傷害。
不過說實話,大炮的真正用途是威懾力,殺傷力倒在其次,比如明末袁崇煥守寧遠,一炮崩死努爾哈赤,其實根本沒打到努爾哈赤,實際上大炮的發炮聲嚇到努爾哈赤的馬了,於是馬蹦起來把努爾哈赤甩地上導致努爾哈赤受傷,連驚帶嚇,努爾哈赤就這麼死了。
所以,一般在近代陸軍成型前,大炮的威懾力遠大於實際殺傷力,而且當時最厲害的兵種騎兵的馬是最怕巨大聲響的,如果騎兵的馬不塞耳的話,只要大炮一響,不管哪家的馬,保準都是炸群。
所以,一般在拿破崙之前,大炮的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效用,拿破崙將小型野戰炮帶入戰場,這才讓大炮真正成為了戰爭之神。
Double豆科技數碼說
●在內填炸藥的開花彈出現前,絕大多數炮彈都是很實撐的石球、鐵球。
●至於殺傷力的話,可否想過拋扔小石子時被擊中的效果?這種以火藥為動力轟出的動能彈,可以滅掉整行整列的盾牌兵、長槍兵、騎兵、弓弩手……直╱曲射沒直接擊中後彈丸仍能在地上繼續翻滾,直至動能消耗殆盡。
●借用了網友的精彩圖片,特此致謝。
呆愣胖的大頭魚
中國古代火炮炮彈為實心球形彈,葡萄彈,開花彈。朝鮮的為實心彈,葡萄彈,箭矢。歐洲為陸軍為實心彈,葡萄彈,榴霰彈,海軍為實心彈,鏈彈,杆彈。葡萄彈。
火炮口徑類型分類有輕型,中型,重型。還有一類為臼炮。禮炮例外
火炮品種有木質(中國的)青銅,黃銅,鐵質,鋼製前裝滑膛炮(近世紀有前裝線膛炮),佛郎機後裝滑膛炮。日本大筒,鐵炮(其實是放大版火繩槍居多),凡是二十毫米以上稱為炮。
補充一下紅夷炮實為艦炮。不是陸軍專用野戰炮,在中國主要作用於城防岸防,少於隨軍作戰。
用戶5130998037834
明代的火炮為例!有三種炮彈,實心彈,霰彈,開花彈!先說實心彈,這種炮彈內部沒有火藥,是由鐵或者鉛來鑄造,少量用石塊打磨成球體,射程遠,主要用來攻城射穿城牆工事,但殺傷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目標,或者擊中建築物產生碎片,造成間接傷害!第二種,散彈,在當時野戰火炮威力還是比較大的一種炮彈!是由數斤鉛球小丸構成!也有用碎石塊裝填!殺傷力比較大,主要用於殺傷人員,但是射程比較近,有說300米,也有說500米的!第三種!開花彈!這是爆炸性彈丸的別稱,內部裝有火藥,因其炸開時猶如綻放的花朵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