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富麗堂皇,一個古樸肅穆,這兩棟竟都是國民政府辦公樓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老房子。它總是帶著老電影裡朦朧的光線,古老又清晰。在記憶裡摩挲著它時,會觸碰出心底的一抹溫柔,因為,那就是時光——那是有故事的房子。

  這個城市,有太多有故事的房子。它們遍佈在大街小巷,不經意的外表,揹負意想不到的過往,讓南京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城市。我們用鏡頭去尋找它們,鐫刻記憶,凝固時光。當每個老房子開口說話,還原的,是一座城的記憶。 

一個富麗堂皇,一個古樸肅穆,這兩棟竟都是國民政府辦公樓

國民政府鐵道部舊址

  隔著中山北路這條“民國子午線”,兩棟氣派的民國建築兩兩相望:東北邊是國民政府鐵道部舊址,重簷翹角、紅窗綠椽,鮮明的傳統宮殿式樣立刻帶人穿越回古代中國; 西南邊則是國民政府交通部舊址,傳統的宮殿式建築被“削”去了大屋頂,灰黃色的建築面露出斑駁的痕跡,讓人聯想起戰火的無情。

一個富麗堂皇,一個古樸肅穆,這兩棟竟都是國民政府辦公樓

國民政府交通部舊址

  前者是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出任鐵道部部長伊始籌建,與其實現父親遺願的勃勃雄心相映襯。

  後者是交通部長眼見鐵道部大樓氣派無比,在攀比之下興建而成。遺憾的是,當時被評為南京最宏偉建築大廈的交通部,1937年在炮擊中屋頂被損毀。

一個富麗堂皇,一個古樸肅穆,這兩棟竟都是國民政府辦公樓

樓邊的雕像

如今,這兩棟建築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辦公使用。

  國民政府辦公第一樓

  一路走進去,一堵圍牆把繁忙的中山北路隔絕在外,道路兩旁高大茂盛的樹木帶來春日的寧靜和愜意。而在樹林掩映中,展翅的飛簷和鮮亮的紅大門猶如羞答答的姑娘,漸漸露出自己美的意境來。

  這裡曾是國民政府鐵道部,也是孫科想實現父親孫中山遺願的地方。資料顯示,早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發出了“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為交通之母”的呼籲,並在1919年完成了《實業計劃》,這是中國第一部鐵路建設與發展的宏偉藍圖。

1928年,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孫科走馬上任之後,決定在薩家灣附近(中山北路61號)購地近7萬平方米,興建鐵道部辦公樓。1929年奠基,1933年竣工。該處建築由中國著名建築設計師陳植、趙深、童寯、范文照設計,上海華蓋建築事務所承建。儘管都是中國的建築師設計,但西式的特點也很鮮明。

  當時這裡的仿古建築有12座,另外還有多幢西式樓房。現在這裡還有3棟坐東朝西、2棟坐北朝南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群。這些建築都是重簷翹角、廡殿覆頂、琉璃瓦蓋脊,流光溢彩、富麗堂皇,被稱為國民政府辦公第一樓。

  而走近一看,這棟傳統的宮殿式大樓正中間卻有一個硃紅色的旋轉門,大樓內也是西方辦公大樓的空間格局,現代化的元素凸顯了出來。

  整個建築群在高大茂盛的梧桐、雪松掩映之中,顯得莊重、肅穆、恢弘。

  這座花費不菲的宮殿式國民政府鐵道部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後,卻讓當時的國民政府交通部有些“眼紅”了。

一個富麗堂皇,一個古樸肅穆,這兩棟竟都是國民政府辦公樓

將中國傳統式樣和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嘗試,是從南京開始的

  一波三折的建設之路

1933年國民政府鐵道部大樓建成以後,對面的交通部大樓卻還未有實質性建設進展,但眼看鐵道部大樓建造得十分壯觀豪華,交通部部長就有些惱怒,不甘屈居人下,於是決定要建設一棟更雄偉的辦公大樓來。

  這棟大樓由上海協隆洋行的俄籍建築師耶朗設計,1930年7月開工,原計劃10個月內完成,但建設過程中卻一波三折,後因地基變更、1931年發生洪澇、1932年“一·二八”事變等影響,1934年底才建成。

  這是一棟城堡式建築,俯視呈“目”字形態。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木質人字形屋頂,水泥圓柱,中部為四層,左右兩翼為三層。庭院佈置了園林綠化,院落佔地近兩萬平方米。大門前則模仿北京故宮前金水河與金水橋的設計。

  這棟樓的建築材料以灰黃色的磚石為主,宮廷式造型古樸而富有質感,四周伴有青松翠柏,從外觀上看,給人一種雄渾肅穆的莊嚴感。

  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還都以後無力對被燒燬的樓層進行原樣修葺,直接在現存的樓層上加蓋屋頂,屋頂變成了平頂,使得這棟大樓的建築風格發生了改變。

2001年該大樓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過至今建築仍舊沒有修復成以前的大屋頂。“從文物的角度來說,是不建議修復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被損壞以後,一般都要保持現狀,以保護文物本身的歷史真實性。”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說道。

  傳說:“老校長”愛上“小校花”,大樓工期延誤

  而關於國民政府交通部的建成從計劃工期的10個月延長到了4年,也有另一種傳說。

  在鼓樓區委黨史辦和鼓樓區地方誌編委會辦公室編著的《時光裡的樓宇》中記載,王伯群在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之時,還兼任大夏大學(今為華東師範大學)的校長,後來對“校花”保志寧情有獨鍾。

  不惑之年的王伯群為追求小他26歲的“校花”,答應保志寧為其購置一棟別墅。為此,他找來承建國民政府交通部大樓的辛豐記營造廠老闆,把建設別墅一事讓他代勞。選定上海愚園路上的屋址後,於1930年破土動工。

  而動工時間和國民政府交通部大樓相差不遠,而老闆夜以繼日地為這棟私宅施工,造成1931年6月二人成婚時,私宅已經建成,但交通部大樓卻還“躺”在圖紙上。

  “老校長”和“小校花”的結合引起了輿論界的關注,群起而攻之。鄒韜奮連續發表評論,還有人揭露了王伯群的“金屋”,鬧得滿城風雨。為此處於風口浪尖的王伯群不得不提出辭職,1932年離開國民政府交通部。

  繼任的陳銘樞10個月不到就辭職去了法國,大樓的建設無暇顧及,而此時國民政府鐵道部的大樓早已竣工。宮殿般的鐵道部大樓刺激了繼任者朱家驊,於是1934年底,耗資110多萬元的氣勢恢宏的大樓就矗立在了中山大道上,蔚為壯觀,與“鐵道部”大廈東西相對,惹人駐足翹望。

  中式的“衣服”+西式的格局:

  這類建築發端、興建於南京

  這兩棟大樓均建於上世界30年代。反觀歷史,1927-1937年是國民政府建設的黃金十年,相對來說大環境比較安定,所以才有心思、有條件來建設如此規模的建築。儘管如此,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這兩處建築行政等級很高,也非常精緻和現代化,仍然是傾國家之力來做的。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全面分析了這兩棟建築的獨特價值。從社會歷史價值來看,國民政府行政院和交通部都是國家級的行政建築,見證了社會歷史變化。

  “而建築藝術價值上,它們都是使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這種建築發端於南京。”因為《首都計劃》中明確要求“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儘量採用”,所以最早將中國傳統式樣和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嘗試,是從南京開始的。從全國範圍來看,這種建築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地方就在南京。

  周琦形容說,這類建築其實是穿了一件中式“衣服”的西式建築,外觀為傳統建築式樣,內部卻並非如此——這也是那個時代普遍的特點,因為國家級行政建築使用了最先進的技術,但是形式上也要符合國家的要求。傳統的大屋頂結構非常複雜,使用鋼筋混凝土來模擬傳統的做法,有一定的建築難度。

  “傳統大屋頂建築都是一層,而以國民政府鐵道部大樓為例,則是建了三層樓,掌握了較好的比例關係,內部則為現代辦公樓的空間佈局——樓梯、走道、辦公用房等西方傳過來的現代空間格局。此外還有很多西方建築的特點,比如鋼門窗,密閉性、隔音、防雨效果都好於傳統窗戶,還有旋轉門防止穿冷風。燈光、水電線路等以及其他設備、裝飾,都是使用當時西方最先進的技術。而這兩棟建築在這類建築當中也是最大規模之一,同等規模級別的比如國立中央博物院(現為南京博物院)、勵志社舊址,等級很高,建築藝術造詣很高。”周琦說道。

  如今,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早已隨風而去,留下的這兩棟建築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後來人再去品評歷史的飛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