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古朴肃穆,这两栋竟都是国民政府办公楼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老房子。它总是带着老电影里朦胧的光线,古老又清晰。在记忆里摩挲着它时,会触碰出心底的一抹温柔,因为,那就是时光——那是有故事的房子。

  这个城市,有太多有故事的房子。它们遍布在大街小巷,不经意的外表,背负意想不到的过往,让南京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我们用镜头去寻找它们,镌刻记忆,凝固时光。当每个老房子开口说话,还原的,是一座城的记忆。 

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古朴肃穆,这两栋竟都是国民政府办公楼

国民政府铁道部旧址

  隔着中山北路这条“民国子午线”,两栋气派的民国建筑两两相望:东北边是国民政府铁道部旧址,重檐翘角、红窗绿椽,鲜明的传统宫殿式样立刻带人穿越回古代中国; 西南边则是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被“削”去了大屋顶,灰黄色的建筑面露出斑驳的痕迹,让人联想起战火的无情。

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古朴肃穆,这两栋竟都是国民政府办公楼

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

  前者是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出任铁道部部长伊始筹建,与其实现父亲遗愿的勃勃雄心相映衬。

  后者是交通部长眼见铁道部大楼气派无比,在攀比之下兴建而成。遗憾的是,当时被评为南京最宏伟建筑大厦的交通部,1937年在炮击中屋顶被损毁。

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古朴肃穆,这两栋竟都是国民政府办公楼

楼边的雕像

如今,这两栋建筑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办公使用。

  国民政府办公第一楼

  一路走进去,一堵围墙把繁忙的中山北路隔绝在外,道路两旁高大茂盛的树木带来春日的宁静和惬意。而在树林掩映中,展翅的飞檐和鲜亮的红大门犹如羞答答的姑娘,渐渐露出自己美的意境来。

  这里曾是国民政府铁道部,也是孙科想实现父亲孙中山遗愿的地方。资料显示,早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发出了“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为交通之母”的呼吁,并在1919年完成了《实业计划》,这是中国第一部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

1928年,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孙科走马上任之后,决定在萨家湾附近(中山北路61号)购地近7万平方米,兴建铁道部办公楼。1929年奠基,1933年竣工。该处建筑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陈植、赵深、童寯、范文照设计,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承建。尽管都是中国的建筑师设计,但西式的特点也很鲜明。

  当时这里的仿古建筑有12座,另外还有多幢西式楼房。现在这里还有3栋坐东朝西、2栋坐北朝南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群。这些建筑都是重檐翘角、庑殿覆顶、琉璃瓦盖脊,流光溢彩、富丽堂皇,被称为国民政府办公第一楼。

  而走近一看,这栋传统的宫殿式大楼正中间却有一个朱红色的旋转门,大楼内也是西方办公大楼的空间格局,现代化的元素凸显了出来。

  整个建筑群在高大茂盛的梧桐、雪松掩映之中,显得庄重、肃穆、恢弘。

  这座花费不菲的宫殿式国民政府铁道部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后,却让当时的国民政府交通部有些“眼红”了。

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古朴肃穆,这两栋竟都是国民政府办公楼

将中国传统式样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尝试,是从南京开始的

  一波三折的建设之路

1933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建成以后,对面的交通部大楼却还未有实质性建设进展,但眼看铁道部大楼建造得十分壮观豪华,交通部部长就有些恼怒,不甘屈居人下,于是决定要建设一栋更雄伟的办公大楼来。

  这栋大楼由上海协隆洋行的俄籍建筑师耶朗设计,1930年7月开工,原计划10个月内完成,但建设过程中却一波三折,后因地基变更、1931年发生洪涝、1932年“一·二八”事变等影响,1934年底才建成。

  这是一栋城堡式建筑,俯视呈“目”字形态。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木质人字形屋顶,水泥圆柱,中部为四层,左右两翼为三层。庭院布置了园林绿化,院落占地近两万平方米。大门前则模仿北京故宫前金水河与金水桥的设计。

  这栋楼的建筑材料以灰黄色的砖石为主,宫廷式造型古朴而富有质感,四周伴有青松翠柏,从外观上看,给人一种雄浑肃穆的庄严感。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还都以后无力对被烧毁的楼层进行原样修葺,直接在现存的楼层上加盖屋顶,屋顶变成了平顶,使得这栋大楼的建筑风格发生了改变。

2001年该大楼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至今建筑仍旧没有修复成以前的大屋顶。“从文物的角度来说,是不建议修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被损坏以后,一般都要保持现状,以保护文物本身的历史真实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说道。

  传说:“老校长”爱上“小校花”,大楼工期延误

  而关于国民政府交通部的建成从计划工期的10个月延长到了4年,也有另一种传说。

  在鼓楼区委党史办和鼓楼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著的《时光里的楼宇》中记载,王伯群在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之时,还兼任大夏大学(今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后来对“校花”保志宁情有独钟。

  不惑之年的王伯群为追求小他26岁的“校花”,答应保志宁为其购置一栋别墅。为此,他找来承建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的辛丰记营造厂老板,把建设别墅一事让他代劳。选定上海愚园路上的屋址后,于1930年破土动工。

  而动工时间和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相差不远,而老板夜以继日地为这栋私宅施工,造成1931年6月二人成婚时,私宅已经建成,但交通部大楼却还“躺”在图纸上。

  “老校长”和“小校花”的结合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群起而攻之。邹韬奋连续发表评论,还有人揭露了王伯群的“金屋”,闹得满城风雨。为此处于风口浪尖的王伯群不得不提出辞职,1932年离开国民政府交通部。

  继任的陈铭枢10个月不到就辞职去了法国,大楼的建设无暇顾及,而此时国民政府铁道部的大楼早已竣工。宫殿般的铁道部大楼刺激了继任者朱家骅,于是1934年底,耗资110多万元的气势恢宏的大楼就矗立在了中山大道上,蔚为壮观,与“铁道部”大厦东西相对,惹人驻足翘望。

  中式的“衣服”+西式的格局:

  这类建筑发端、兴建于南京

  这两栋大楼均建于上世界30年代。反观历史,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建设的黄金十年,相对来说大环境比较安定,所以才有心思、有条件来建设如此规模的建筑。尽管如此,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这两处建筑行政等级很高,也非常精致和现代化,仍然是倾国家之力来做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全面分析了这两栋建筑的独特价值。从社会历史价值来看,国民政府行政院和交通部都是国家级的行政建筑,见证了社会历史变化。

  “而建筑艺术价值上,它们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这种建筑发端于南京。”因为《首都计划》中明确要求“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所以最早将中国传统式样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尝试,是从南京开始的。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建筑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地方就在南京。

  周琦形容说,这类建筑其实是穿了一件中式“衣服”的西式建筑,外观为传统建筑式样,内部却并非如此——这也是那个时代普遍的特点,因为国家级行政建筑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形式上也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传统的大屋顶结构非常复杂,使用钢筋混凝土来模拟传统的做法,有一定的建筑难度。

  “传统大屋顶建筑都是一层,而以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为例,则是建了三层楼,掌握了较好的比例关系,内部则为现代办公楼的空间布局——楼梯、走道、办公用房等西方传过来的现代空间格局。此外还有很多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钢门窗,密闭性、隔音、防雨效果都好于传统窗户,还有旋转门防止穿冷风。灯光、水电线路等以及其他设备、装饰,都是使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技术。而这两栋建筑在这类建筑当中也是最大规模之一,同等规模级别的比如国立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励志社旧址,等级很高,建筑艺术造诣很高。”周琦说道。

  如今,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早已随风而去,留下的这两栋建筑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后来人再去品评历史的飞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