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南朝文學評論大家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裡曾有云“為情而造文”“繁採寡情,味之必厭”的論斷,意思是說:寫文章必須是人們先對人事、景物等有了某種心靈上的觸動,感發,然後才有可能尋求言語文字的表達,而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真情實感,才會打動人心,而那些“為文而造情”或者只堆砌詞藻,即使文詞再華美,也會因缺乏真情實感,而讓人覺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讀來另人生厭。

無獨有偶,清人袁枚也曾有言“文以情生,未有無情而有文者”,可見,再華美的詞藻,再精緻的寫作技巧,都敵不過真情一縷。寫文章要有真情實感,早已成了寫好一篇文章的共識,而文章真情從何而來,也就成了成就廣大中小學生滿分作文的“必殺計”。

本人常年從事語文和作文教學,一直致力於從內心情思的內省到外在語言的表達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真情從心底、從對萬事萬物的聯想體悟中滾滾而來。

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參與生活、增加與身邊的人交流的機會,讓真情從生活的體驗和交流中來。

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生活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家裡孩子都不多,父母包辦了所有孩子能幹和不能幹的事,沒有了對生活的參與和體驗,就沒有了體悟生活中的人的情感的機會,也就是雖然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但他已經嚴重脫離生活,他不能體驗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使人揮汗如雨也做不好的感覺;他不能體驗自己父母辛苦養家、持家的不易;不能體會來自親人朋友的溫情是多麼珍貴……

所以,寫作之真情從何而來?不參與勞動就不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就不會聯想到父母辛苦工作和經營家庭的不易,就不能體會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多麼無私偉大,更不會聯想到那些在各行各業從事著繁重工作的人的艱苦和偉大;亦不能從平凡的人和事上體悟出動人的情感。

因此,要想讓中小學生寫作文有真情實感,第一要決就是要讓孩子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以外,還要有自己的生活,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他懂得,生活的意義是一個不斷戰勝生活中的瑣事和困境,超越自我、不斷成長,刷新認知的過程。只有有豐富經歷的孩子才有可能觸動他的思想,使思想由膚淺、幼稚變為深刻、成熟。只有豐富的經歷才能讓孩子的心變得越來越柔軟,情感越來越細膩。到那時寫作文時,才有可能有事可寫,有情可抒。

二、閱讀經典,在與經典作品中的人事體驗和交流中,讓心靈受到觸動,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內感於心,外化於情。

任何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可以間接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選一些能讓孩子產生興趣和共鳴的文學作品來給孩子讀,每一次共鳴都是對孩子內心的一次洗禮、一次昇華。大量的閱讀必然可以使中小學的思想越來越成熟,感情越來越豐富、細膩,在此基礎上孩子再去凝視生活,就會聯想到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從而成功觸發自己的情感,實現思想的內化和情感的噴發。如此一來,才可能有用言語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衝動。

三、懂得觀察、善於聯想——真情從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聯想中來。

俗話說“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一個情感豐富細膩的人定是能從世間萬物中發現美好的人,也是善於借世間萬物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人。古往今來的大文學家、大思想家,無不是”登山而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人,一篇好的作文作者往往最善於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於所觀察、所想象的事物中。

例如,都德的《最後一課》中,孩子們被老師的愛國情緒所感染,認真學習法語時,聽到屋頂上鴿子咕咕的叫聲這樣寫道: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作者把對祖國的深情和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融於細緻的、獨特的觀察中,並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於其中。這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再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由對環境的觀察和描寫融情於中,達到情真意功的感染力。

為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我們看《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一個最多愁善感的人,“黛玉葬花”一段感動得多少人泣不成聲,原因就在於作者在寫作中將人和情感完美融合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中去並通過聯想將這種情感無限細化、深,從而廣泛得觸發了人們的共鳴。

四、言為心聲,語言文字作為思想情感的載體,要做到“我手寫我心”,就要不斷錘鍊語言,深厚的語言功底是表情達意的必然依託。

現實中,很多人不善於表達感情,笨嘴笨舌,即使是好心,說不出就變了味道。寫文章也是這樣,再深刻細膩的情感,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恐怕也寫不出來。所以要抒真情,必然從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中來。

  • 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方法一:熟練運用描寫,特別要善於抓細節描寫。

描寫是寫作文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的特點或事件的情節更加生動、細緻、具體的表現出來。

例如:用白描的手法抓細節,觀別人之所未觀,寫別人之所未寫。

為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為了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生動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往往藉助修辭來描寫細節:

例如: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中對託德的“笑”的描寫:

他微笑著接了過去,那種笑容是遍佈滿臉的,裡面還有折紋,還有皺紋,還有螺旋紋,就像你往池塘裡拋了一塊磚那個樣子;當他向那張鈔票瞟了一眼的時候,這個笑容就馬上牢牢地凝結起來了,變得毫無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維蘇威火山邊上那些小塊平地上凝固起來的波狀的、滿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我從來沒有看見過誰的笑容陷入這樣的窘況。

作者借用比喻的修辭,將託德的“笑容”描繪得細緻入微,從而生動形象的刻畫這一市儈小人物見錢眼開的窘態。

再如:梁曉聲的《慈母情深》中,為了突出母親的辛勞和慈愛,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使情感得到無限衝擊和擴大,引發讀者共鳴。

如圖所示:

為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再如,馮驥才的《刷子李》為了突出刷子李技藝的高超,一句:“刷子李專幹粉刷這一行。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裡什麼都不用放,單坐著,就如同昇天一般美”,借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從側面描寫表現了刷子李的技藝非同一般的高超。

總之,描寫是使充沛的感情得以渲瀉的必然渠道,學會用描寫的表達方式組織語言,真情表露得會更細膩動人。

五、直抒胸臆情更真。

直抒胸臆是抒情的一種,往往當人的情感達到一個高潮,一切描寫都不能渲瀉、不得不湧現的時候,作者就是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實現真情的表白。但直抒胸臆的必須用在情感抒發的高潮階段,是經過描寫層層渲染後不得不發的渲瀉,否則就會流於淺薄,不能打動人心。

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因為感情深沉濃烈,直抒胸臆才給人以震撼。

如圖所示:

為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六、夾敘夾議,理性的光映情更深

人類有價值的思想從來都是深情的凝結,一段深有感觸的對生活、人生、社會感悟到的思想精華,往往更能直達人的內心,引發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讓人深深的凝想和回味。

例如,馮驥才的《珍珠鳥》最後一句深情的感悟:

我筆尖一動,流瀉出這樣一句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此句由對一事一物的感懷,上升到對萬事萬物情理的了悟,從而使真情更加真切深刻,得以昇華。

再如,史地生的《我與地壇》之所以那樣打動人心,讓人撫卷長思,久久回味的原因正是源於文中充滿哲理的感悟。

如圖所示:

為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總之,要寫出情真意切的滿分作文,脫離作者的思想情感體驗,脫離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第一手的感知,無異於“無米之炊”,而有了思想情感上的感悟,有了直接和間接的作文素材的積累後,還要有細緻、精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不斷的煉詞煉句的訓練中,才能實現“我手寫我心”的完美契合,為情而造文,找準文章思想感情的觸發點和抒發點,才是滿分作文的“必殺技”。

為情而造文,情從何而來?——滿分作文寫作“必殺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