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零售業務「新隱憂」

紅刊財經 李健

招商銀行高端客戶增長率出現逐漸平緩的趨勢,另外,招商銀行在2014—2015年大量發放的住房貸款,在經濟回暖期間基本可以視為零收益。 

看似有“瑕疵”,實則求穩健。招商銀行享受著市場給予的高於同業的估值,但對標富國銀行,招行的估值還有50%的修復空間。

在銀行去槓桿的刺激下,銀行們紛紛將零售業務作為自身的新利潤增長點。而在這一領域,招商銀行是一個長期的領跑者。截至2017年,招商銀行全年零售佔總營收比例為49.03%。作為追趕者,平安銀行和江蘇銀行同期零售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為44.71%和28.25%。從零售業務規模來說,招商銀行更是遙遙領先。

奇怪的是,招行卻在近日召開的公司2017年股東大會上提出“門檻”,對自身零售業務做出“限制”。這是為什麼?

招商銀行零售業務“新隱憂”

設零售業務佔比上限?

招商銀行在零售領域優勢明顯,一直被投資者稱為“零售之王”。但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招行零售貸款的佔比正在趨緩,截至2017年末零售貸款總額為17642.96億元,佔本公司貸款和墊款總額的53.36%;到2018年一季度末,招行零售貸款總額為17915.21億元,佔比52%。這正常嗎?招商銀行常務副行長李浩在公司2017年股東會上對此做出了回答:“零售業務未來還會不會提高到70%、80%?我們的態度是,雖然零售是我們的品牌,但我們追求的是零售貸款、公司貸款、票據的貸款三者比例合適,讓公司的RAROC最高(RAROC: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是國際上採用的以風險為核心的新的考核盈利的指標,傳統的ROE、ROA沒有將風險考慮進去,目前只有招行公佈這一數據)。”

另外,招行的定價能力雖然在股份制銀行中領先,但其他銀行緊追不捨。截至2017年末,招商銀行淨息差為2.43%,平安銀行為2.37%跟在後面。2018年一季度,招行淨息差為2.55%,浦發銀行為2.28%,排在招行後面。值得一提的是,浦發銀行2017年的淨息差僅為1.86%,增長勢頭強勁。招行的定價能力是否會再度提高?

對此,李浩在股東會上提道:“定價的背後是客戶評級的優劣,如果客戶評價優秀,定價必然上不去;如果定價上去了,風險也相應提高了。今年以來,招行整體風險定價能力是非常不錯的。公司的貸款定價上浮了8.27%。零售方面,住房的定價比例相對基準上浮15%—20%;小微達到50%-60%,所以這個是非常好的。與此同時,招行的資金成本是所有商業銀行中最低的,因為我們沒有必要冒風險去做風險更高、定價更高的貸款。只要保持我的利差在2.55%,在全行業最高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招行在零售業務上的發展不是單純的追求規模,而是為了資產結構最優。但最近幾年,招行受到了互聯網支付的衝擊,信用卡支付頻率降低。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招行在移動支付方面做了一些嘗試。田惠宇行長在股東會上提道:“最近我們做了一個嘗試,用戶在申請信用卡時,可以選擇自動綁定支付寶、京東白條。數據顯示,在開放與京東白條合作的第一天,一共19000人申請信用卡,其中18000人選擇綁定,招行在便捷支付方面又進了一步。”

高端客戶增速面臨瓶頸?

招商銀行在高端客戶群領域的開拓非常有特色。一季報顯示招商私人銀行客戶數為67417戶,管理總資產19052.67億元。但目前來看,招行的高端客戶增長似乎進入了瓶頸期。數據顯示,2013年,金葵花以上客戶有106.5萬戶,到2017年時有204.8萬戶,同比增長率在2015年時達到高點,同比增長27.76%,隨後一路下降,2016年同比增長率為15.76%,2017年同比增長率為14.8%,高端客戶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

對於發展的瓶頸,招商銀行總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王菁曾經公開指出,私人銀行的人才方面比較缺乏,招商銀行內部有80%的客戶是內部培養的,王菁提道:“此前,在招商銀行其他部門工作的轉到私人銀行部門後,還需要兩到三年的培養時間。”

大量房貸按揭有利有弊

在招行零售貸款中,佔比最多的部分是住房貸款。在2015—2016年時,招行加大了零售按揭貸款的投放份額,2015年比2014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增加1702.77億元,2016年比2015年增加2288.73億元;2017年比2016年增加1050.82億元。在2016年時,招行住房貸款僅次於五大行,是排名第一的商業銀行。

由於住房貸款是高質量貸款,不良率低、風險低,所以在經濟下行壓力大時,這是能獲得投資者“放心”的策略,加上2015—2016年招行加速計提了撥備,使得盈利低於預期,但是獲得了較高的估值溢價。不過,這種策略也為業績留下隱患,因為過多資源投放在按揭貸款上,在經濟回暖期,意味著營業收入增速會落後於以對公、同業為核心的銀行。

舉例來說,2016年,招行零售業務稅前淨利潤為440.94億元,個人住房貸款餘額7203.05億元,零售貸款餘額為1540.59億元。到了2017年,招行零售業務的稅前淨利潤為475.95億元,房貸餘額為8334.1億元,零售貸款餘額為1785.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94%、15.7%、15.88%。

由此可見,房貸和零售規模幾乎按照同樣比例增長,但是零售業務的稅前利潤沒有同比增加。將招行和平安銀行做一個對比,2017年平安銀行零售端收益率為7.95%,而招行為5.89%。

目前,中型企業的市場利率大概在10%以上,招行投放在個人按揭上的資源無法提出,2014—2016年這部分投放的收入為5%左右,在當前個人按揭理財成本也接近5%的環境下,基本可以視為零收益。

對標富國 估值存修復空間?

招商銀行在發展零售業務之初,就是對標的美國富國銀行,而兩者的業務結構也的確極為相似。據中信建投統計,2017年上半年,富國銀行的貸款佔總資產的51%,招商銀行為57%;富國銀行的投資佔比為26%,招商銀行為25;富國銀行的同業資產佔比為14%,招商銀行為7%;現金及等價物佔比為1%,招行為0。

在盈利能力上,富國銀行零售業務對營業收入的貢獻較穩定,均維持在50%以上,招商銀行零售業務貢獻率逐漸提升,從2007年的30%增長到2017年的52%左右。富國銀行從2007年的65%逐漸下降到2017年的55%,兩家銀行的佔比水平逐漸接近。

在收入結構方面,富國銀行和招商銀行的淨息差一直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兩者都注重零售業務,淨息差變化率的趨勢也基本相同,總體都呈現下降趨勢。富國銀行從2007年的接近4.8%下降到2017年末的不足3%,招商銀行從2007年的3%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2.4%。

最後,從資本補充方面來看,2009年以來,招商銀行規模增速下降,資本內生效率提高,逐漸轉向了與富國銀行類似的“低規模擴張、低資本消耗”輕型化發展道路。

不過,招商銀行與富國銀行的估值水平卻有著巨大區別。截至6月28日,招行市淨率為1.31倍,排在所有銀行中的第二位;市盈率為9.3倍,排在所有銀行的第6位。對市場來說,招行的估值是否偏高一直存在爭論。據中信建投分析,2010年至2017年上半年,招商銀行ROE均值比富國銀行高了8%,但是PB均值比富國銀行低了15%。從趨勢上來看,2017年招商銀行的ROE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假設招商銀行ROE保持穩定,即至少能維持在最低點2016年ROE16%的水平,則招商銀行目前的PB估值低於富國銀行20%以上。

同時,陳理認為,招行是國內銀行中最像富國銀行的,而且各項指標總體優於富國銀行。“如果能夠對標富國銀行,招行的估值還能上漲50%左右。雖然去年招行漲幅較大,但經過近期的調整,股價再次被低估。”

綜合來看,招行是國內零售業務最強的銀行,即使是不甘落後、緊追不捨的平安銀行,在零售業務對營收貢獻、營銷成本、風險管控方面遠遠不及招商銀行。如果說“得零售者得天下”,中國零售銀行的趨勢是“零售銀行+金融科技”的趨勢。未來零售銀行的基本版圖將會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零售集中度下降,第二集團市場份額上升,招行的發展空間依然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