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導演了鏈家被掏空這場戲?

是谁导演了链家被掏空这场戏?

是谁导演了链家被掏空这场戏?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陰謀論向來是“導演”們編故事最叫座的橋段。

比如從美國登月是假的,到美聯儲受羅斯柴爾德家族操縱,再到馬航失蹤是美國乾的,等等。

連最善良無私的人都會相信並傳播陰謀論。

因為人類不能夠接受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明確而且肯定的答案會讓我們覺得更舒服。

這是人性的弱點。

這個弱點近日正在被一幫“導演”們在鏈家被“掏空”這場戲中玩壞。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貝殼找房的主體公司天津小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11月,左暉持股94.38%。

原來鏈家老股東中的馬化騰、孫宏斌、劉永好和鬱亮等所在的投資方都消失不見了。

於是,某些“導演”們就腦補了一場大戲:天哪,左暉金蟬脫殼,鏈家被左暉掏空了!

村長第一次聽朋友跟我說起這件事,有點嗤之以鼻。

可惜,稱之為弱點的東西,就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導演”們充分利用了善良人性的背面。

各種添油加醋的版本隨後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還腦補了各種對話細節和心理活動,彷彿左暉決定創辦貝殼時,他們就在現場。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這場戲讓“導演”們投入太過於“徹底”:

“導演”們首先缺乏是基本的投資常識:正規投資機構的投資協議一般都有重大決策的限制性條款和競業條款等限制性條件,來保護投資機構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權益。不是你想掏空就能掏空的。

否則,人性使然,不管馬化騰有多少錢,也不夠這家科技界的伯克希爾所投資的公司掏空的。

其次,“導演”們缺乏是基本的程序倫理:求證是質疑的必備程序,也是最基本的新聞倫理規範。

最後,“導演”們太低估了左暉的智商了。

如果真要幹這事,一定是偷偷地幹,開槍的不要。貝殼還能天天上央視?

貝殼問世這麼長時間了,那些大佬都沒出來指責左暉,難道他們比這些媒體還傻?

只要“導演”們不過分地投入,其實發現事情的真相也很簡單;如果當時能多打了個求證電話,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

按工商局規定,註冊公司需要先核名。而鏈家擁有大大小小數百個股東,如果分別簽訂股東投資協議,會因為股東眾多程序複雜,延誤註冊。

一個通行的辦法是,先註冊一家公司,這樣可以迅速開展業務,同步告知所有原股東,新的公司權益將按照原有股份比例平移給所有股東,然後,再收集股東資料簽訂協議後,辦理工商變更。

也就是說,貝殼找房和鏈家,雖然公司名字不同,法人權屬不同,但是最終都隸屬於同一個實際控制平臺,這個新的實際控制平臺正在辦理工商流程中。

通俗的解釋就是,鏈家和貝殼的股權結構,是完全相同的克隆體,而不是強行突變的轉基因。

在“左暉掏空鏈家”這場大戲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是,一家互聯網信息平臺召集了一眾房產經紀公司,搞了個“反貝”聯盟,說要做真房源了。

前幾月還因為端口費漲價和這個平臺公開撕逼的一眾中介大佬們,轉眼間又成了它的座上賓,而鏈家和貝殼找房,一夜之間似乎成了行業公敵。

原因也很簡單,真房源是行業不能說的秘密。

長期以來,很多經紀人僅把房產信息平臺視為廣告平臺,“用精美不存在的房屋信息去獲客”成為一種平臺共識和潛規則。在流量盈利模式下房產信息收入是很大一部分來源,平臺不可能“自宮”。

村長之前已經詳細論述過了,互聯網信息平臺因為商業模式和成本等原因,不會做,也做不了真房源。

對於信息服務平臺鼓吹的所謂真房源,村長只有八個字:不聽不聽,XX唸經。

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做法,讓房產信息服務成了用戶服務體驗最差的互聯網服務之一。

真房源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用戶體驗。

脫胎於鏈家的貝殼的真房源已經率先幹了7年,逐漸成為市場需求和行業的共識。

“導演”們攻擊不了鏈家的用戶體驗,轉而質疑鏈家模式是兩頭騙和鏈家的費率較高。

真相遠不是“導演”們的一廂情願:

村長髮現,在房產買賣過程中,賣方委託給鏈家的價格是確定的,鏈家只收取佣金,所有的交易信息對買賣雙方都是透明瞭。

因為房產交易是個低頻和本地化業務,大部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充分,鏈家提供了地區指導價作為參考,既不讓買方吃虧,也不讓賣方吃虧,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買賣雙方的利益。

同時,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候後,特別是一線城市的住房供應非常有限,整體是一個賣方市場,很大一部分賣方都有待價而沽的心理。

貝殼的地區指導價作為參考,相當於為市場提供了一個基準心理價位,能夠有效抑制房價的上漲。

“導演”們作為專業人士,質疑鏈家的費率較高,如果不是陰謀論下的譁眾取寵,就是缺乏基本的行業瞭解。

鏈家從決定做真房源的那一刻起,就放棄了對中介費以外所有不規範收費的訴求,實際費率並不高甚至遠低於那些吃差價和各種名目收費的其他中介。

真房源從制度上,也杜絕了貝殼有除了佣金外,其他收費的可能性。

不信?你可以找這樣的中介再買個房子試試。

市場是檢驗企業的最好標準。

早在兩年前,鏈家交易額就已經超過萬億。如今,貝殼的門店超過了8000家,經紀人超過13萬。

真房源雖然捅了行業的馬蜂窩,但是是解決行業用戶體驗差、不規範收費和保護買賣雙方利益等所有亂象的支點。

為了真房源率能達到了95%以上,貝殼相當於歷時7年,已經擁有了涵蓋135個城市、25萬個小區、230萬棟樓,共計1億零400萬套真實房屋信息的數據庫。

這個投入的巨大程度是需要信仰的。

早在2011年鏈家著手打造真房源時,其系統中詳細記錄了小區、樓號、門牌號、物業甚至戶型面積等信息,內部稱這一房源蒐集系統為樓盤字典。

樓盤字典是實現貝殼底層數據保障的工具之一,也是推動行業的信息電子化和數據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包括樓盤字典在內,在建立信息化初期,鏈家當時幾乎將幾年的收入全都砸給了IBM。

為了不讓通往成功的路上太擁擠,命運選擇讓大多數人停留在開會和PPT。

是谁导演了链家被掏空这场戏?

閱讀延伸:

感覺鏈家被掏空

是谁导演了链家被掏空这场戏?

2003年,順馳一路狂飈的時候,孫宏斌突然創立了一家名為融創的公司,專做高端樓盤。

融創與順馳同樣激進,一年之後,銷售額就達到了25億。孫宏斌甚至認為,5年後,他將擁有兩個順馳。

兩年後,孫宏斌將自己手頭上的資產分成了順馳A和順馳B。他把順馳A賣給了路勁,即便再多熬四五個月,就能拿到30億回款,但順馳已經枯竭了。

轉讓順馳好幾年後,接盤俠路勁董事長單偉豹還在吐槽孫宏斌。他說孫宏斌兜售順馳前,已經掏空了這家公司,留下了一堆爛資產,把好的資產全裝進順馳B——融創裡面了。

順馳的失利成了孫宏斌人生的重要一課。融創因此學會了斷臂求生,把收購來的成都著名爛盤藍谷地和長春的項目馬上賣掉變現,融創穫得重生。

融創的第一桶金,來自與國企的眉來眼去。

2015年,天津一位女領導落馬,牽涉了“建口”20多個官員,到現在仍有餘波。

那時,孫宏斌還不知道,十年後,他將投資兩家房地產以外的公司。一家是樂視,一家是鏈家。他也不會想到,自己將接連被掏兩次。

世事好輪迴。

1

端午節前,58同城姚勁波組織的“世界地產中介英雄大會”勝利閉幕了。

佔據行業半壁江山的鏈家董事長左暉,沒有來。

左老闆主要因為忙於推廣那個名為“貝殼找房”的APP。4月上線後,貝殼找房的廣告鋪天蓋地,甚至和BOSS直聘一起,打到了中央五套世界盃期間的黃金時間。

左老闆目標很明確,貝殼找房要做中國最大的房源平臺。

左老闆的老朋友、沒有做房源平臺的其他地產中介大咖時間就很多。我愛我家董事長謝勇、中原大陸區主席黎明楷、麥田房產副總裁吳存勝、龍湖冠寓數字總經理王曉東等,就準時出現在大會上。

據說沒有左老闆的中介大會,氣氛甚是熱烈,掌聲響了419次。

在姚勁波說:“58永遠不會切入中介業務,成為地產中介的競爭對手,我們只做信息平臺”後,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這是貝殼找房成立後的第一屆地產中介英雄會。中介們來到這裡,嘴上都沒說,但內心裡其實都在想著一項偉大的革命事業:

打倒寡頭左老闆!

很多年前,被革命對象左老闆,其實也是一名革命者。

左暉和孫宏斌很像,看起來很靦腆,不善言辭。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做銷售出身,有著一股超乎常人的狠勁。

大學畢業後左暉做過軟件銷售,還是北京小有名氣的保險代理。創立鏈家前,據說他自己還被黑中介坑過。這段似真似假的經歷,據說後來促成了他推廣“真房源”、革中介命的動機。

2014年10月,左老闆振臂一呼,發出一封言辭激烈的公開信,掀起了第二次革命。革命對象是當時房源最大平臺、市值一度超過恆大地產的搜房網。

左老闆說,搜房在開歷史倒車,既做平臺公司,又做中介公司,這是全中介行業的公敵。鏈家不願與之為伍,要全面終止和搜房的合作。

四年後,左老闆成為另外一家“搜房”,當初的革命者成為要被全行業革命的人。

天下苦鏈家久矣。我愛我家董事長謝勇的話代表了所有中介的心聲:

一家自稱是平臺的企業,既做線上,又做線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在商業倫理上和操作邏輯上是不能被接受的。

投資了鏈家的孫宏斌,在一次發佈會上說,大家都知道,左老闆身體不好,這兩年一直在養身體。

事實證明,養病的左老闆可能是近年來殺伐最為決斷、也最有狼性的富豪。

如果說中國地產業誰最有資源和野心成為壟斷者,成為影響中國房價的男人,那個人可能不是楊國強,也不是鬱亮,而是左老闆。

左老闆提出,未來一年貝殼找房將擴展12萬家門店,擁有100萬經紀人數,是目前鏈家經紀人數量的五倍。

你包叔的好友獸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皺了皺眉,說:

貝殼不已經有房了嗎,還找啥房?

貝殼吸納了鏈家網的核心人員,鏈家眾多高管也被調整至貝殼找房。鏈家CEO彭永東同時擔任貝殼找房CEO。

鋪天蓋地的宣傳中,眾多富豪投資的鏈家網在被慢慢弱化、甚至掏空。

官方介紹裡,貝殼找房是鏈家網的升級版本。但貝殼找房和鏈家並沒有股權上的關係。貝殼找房的母公司天津小屋科技,是左老闆個人佔股94%的公司。

鏈家網是鏈家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最核心資產是花了大手筆做的“樓盤字典”,這被認為是鏈家競爭力的基石:

鏈家的“樓盤字典”目前已累計投入4.5億元,囊括了全國36個城市的7500萬套真實房源,擁有1200TB數據量。

鏈家沒有什麼資產,除了20萬經紀人,和這1200T的種子。不對,是數據。不過在鏈家的兩輪融資中,經紀人這樣的重資產不是投資者看重的。

鏈家的股東、中介出身的孫宏斌,是中介業信息化的教父。早在順馳還是天津一家房產中介時,孫宏斌就辦了中國第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房產服務網。

在他的親自關懷下,順馳還開發了一個軟件用於各個門店的信息共享,他知道鏈家這些信息的重要性。

另一位投資者華晨就明確說過:

和市場上很多從互聯網切入的房產O2O企業不同,鏈家掌握了大量的房源,房源是稀缺資源。

所以當年,政府希望鏈家能共享房源信息的時候,鏈家一口回絕。

一夜之間,這本最貴的“字典”,從“鏈家A”轉移到了“鏈家B”——左老闆自己的貝殼找房裡。

2

這並不是左老闆第一次玩金蟬脫殼。

這是一篇軟文,介紹了家裝公司“愛空間”,通過信息技術完成家裝標準化。

2017年6月,鏈家成為了愛空間的小股東,佔比1.93%。左老闆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萬科和鏈家的合資家裝公司——萬鏈裝修的不滿。

鏈家和萬科的蜜月期,至此宣告結束。

2015年,左老闆和萬科在一家星巴克裡一拍即合,成立萬鏈裝修公司。萬科用其精裝業務做背書,鏈家提供其龐大的客群數據,中國互聯網家裝巨頭由此起航。

中國的家裝行業是一個3萬億的龐大市場。全中國差不多有15萬家大大小小的家裝公司在分食。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能夠佔到1%。

2017年,成立兩年的萬鏈裝修了4000套房子,做到了市場佔有率第一。

兩年後,一家名為“全裝美家裝飾”的裝修公司悄悄成立。法人和大股東是權明,持股51%,左老闆持股49%。全裝美家裝飾的產品,叫做南魚。

權明是左老闆的秘書,一人之下的肱骨大臣。

左老闆的南魚,也是一家和鏈家一般狼性十足的公司。他們開出遠高於同行業工資的大價錢,直接從萬鏈挖人。組長每月底薪過萬,提成比例3%。在萬鏈,組長底薪為3000元,提成0.81%。

從萬鏈過去南魚的組長,還有額外的2萬元獎勵。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萬鏈終於快被掏空了。

萬鏈前員工告訴你包叔:

鏈家派到萬鏈的兩個合夥人郭景昌和鄒吉慧已經回到鏈家,中層和底層員工400多人離職。萬鏈的業務量已經下滑了一半,每個月只有200單。

鏈家的客戶不時會收到經紀人推薦的自如和南魚業務,他們會說,自如和南魚是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但實際上,這兩個業務和貝殼一樣,和鏈家並沒有任何股權上的關係,都是左老闆個人控制的企業。

2015年以來,鏈家經歷了A、 B兩輪融資,外加融創和萬科的投資,聚集了一大批New money和Old money,估值達到了466億。

這個投資者名單很炫目。第三大股東是融創、第四大股東萬科、第五大股東劉永好、第六大股東馬化騰和第八大股東李彥宏。

120億真金白銀的支持下,鏈家先後推出了丁丁、自如、南魚,還有最近的貝殼。

雖然都是獨立品牌,獨立運營,但基礎都是鏈家的數據和獲客能力。孫宏斌、劉肖、馬化騰和李彥宏們用真金白銀,幫助左老闆構築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但這些新業務,和他們沒有多少關係。

南魚、自如和貝殼,包括已經夭折的丁丁租房,從股權來看,都是左老闆個人公司。不知道大佬們在投資鏈家時,有沒有要求左老闆籤禁止同業競爭協議。

在姚勁波發起的“世界地產中介大會”上,臺下坐著的“革命者”,還包括鏈家參股的21世紀不動產,和參股鏈家的萬科。

換我是萬科或者融創,也會坐在臺下揮舞手臂的。

3

去年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一個房產論壇上,清華大學一位教授對鏈家網CEO彭永東說:

你們的模式就是兩頭騙。騙完房東騙購房者。

這是鏈家模式的悖論。從本質來講,這家公司的模式是雙邊代理,利潤來源是通過撮合交易獲取中介費。

雙邊代理也意味著他們不代表任何一方,不為任何一方創造價值。如今,這種模式似乎要被政府革命了。

2017年2月,北京市住建委派工作組進駐通州,對通州的房地產進行全面整頓。其中有一條:推行房地產經紀單邊獨家代理模式。

兩個月後,有關部門約談北京中介機構,明確表示北京二手房中介費過高的問題,已經被上面注意到,中介費需要降低。此外,政府希望中介的房源系統向有關部門開放,以便接受監管。

政府的這三個動作,直指中介行業的三大原罪:雙邊代理、中介費及假房源。

2013年,左老闆在上海做節目,面對各種質疑都面不改色,回答都極其正能量,以至於一個嘉賓說:

如果你說的都是真的,那麼全世界都誤會中介業了。

但鏈家遠沒有自己說的那麼白蓮花。北京歷史最大一單差價是鏈家創造的。2005年,鏈家在一套600萬元的別墅交易中,吃掉了150萬的差價。

眾所周知,鏈家中介費也是北京最高的——2.7%。一套房子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北京,鏈家的中介費經常能收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

對於購房者而言,這是很大一塊負擔。其他北京中介一般只要2個點。在杭州,鏈家中介費最低只收1.5%。

鏈家高額的中介費用,如今蔓延到了新房市場。這家在北京遙遙領先的二手房中介,也壟斷了北京一些地區的新房銷售渠道。最高的新房佣金,已經達到3%了。而很多地產商過去的營銷費用,也只有一到兩個點。

鏈家的中介幾乎把地產商的營銷費用都吃掉了。只要中介把購房者帶到售樓處,什麼都不用做,等著開發商賣出一套1000萬的房子,就能拿到30萬佣金。

羊毛出在羊身上。鏈家利用手中的客戶信息薅了一遍羊毛,最後所有的成本,都會轉嫁到了購房者身上。

鏈家們並沒有創造真價值,反而成為抬高房價的真幫兇。

2017年,鏈家參與到二手房的限價中,調控效果明顯。一些核心地段的小區,二手房單價超過了政府指導價,鏈家就不會上網。北京二手房房價得到了控制。

這讓領導們充分認識到了房產中介的巨大作用。一個內部會議上,一位領導發話:

調控房價,就是調控鏈家。

槍打出頭鳥。巨大的政策風險,正籠罩在市場最大寡頭鏈家上空。

這些年來中介行業最大的一則醜聞,也來自鏈家。2016年,為了賣自家的金融產品,鏈家將尚未過戶房屋用於抵押,因此引來政府對首付貸的全行業絞殺,也斷了自己最重要的盈利來源。

左老闆自己也明白,由資本推動的商業模式無法自洽。佔有壟斷地位的鏈家,只有在高昂中介費的支撐下才能生存。

直接例證就是,在上海,即便鏈家的市場佔有率已經接近20%,中介費率已經達到2%,依然是虧損的。

貝殼找房的成立,讓左老闆有機會洗清這次絞殺中的原罪——中介有原罪,但平臺沒有原罪。

“貝殼”這個品牌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鏈家的體系內。2017年3月,鏈家收購了一家金融外包服務商,將金融業務獨立出來,成立了“貝殼金控”,提供贖樓貸、抵押貸、裝修貸和租金貸這四類產品。

其官網介紹,支付服務中的資金流轉量,達到3750億元。

鏈家高管們的股份不在貝殼找房,而在貝殼金控。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鏈家金融早就透露過,未來一半鏈家的利潤都來自金融。2016年,鏈家金融收入20億元,卻貢獻了5.9億的毛利,利潤率達到30%。那麼多經紀人吭哧吭哧賣房子,收了200億佣金,毛利也就30億。

此時的北京,烏雲密佈。有會解天象的嗎?

那邊還在開發佈會的姚勁波接了話茬。這個也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富豪毫不示弱,在左暉朋友圈下面留言:

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陽光明媚。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錯覺是危險的。一個是認為對方是特別的,一個是認為自己是特別的。

項羽當年就曾認為自己很特別。力拔山兮,用兵如神,勤政理事。可最後他還是輸給了一輩子跪在自己面前的劉邦。

周鴻禕說,陽春白雪是打不了勝仗。這個國家,往往笑到最後的,還是流氓,或者歲數大點的,老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