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我所有的成功都是僥倖|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們

學生時代,每個人都認識那麼幾個學霸:每次都哭喊著“這次考砸了”,結果每次都名列前茅。最近英國高考結束,還有位網紅學霸在視頻裡哭訴生物考砸了,“我有四題沒有答啊!整整四題啊!”

相信我,我所有的成功都是僥倖|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們

圖片來自網絡

說不定,你自己就是這樣的“學霸”?

“別誇我,我受不起”

知乎大V動機在杭州提到過一個概念,叫“浙大病”,但其他的名校學生和許多有著高成就的人都會有同樣的困擾[1]。他在浙江大學為學生們做心理諮詢,發現很多人明明很優秀,也能得到他人的欣賞,卻總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光環。每當聽到別人的誇獎,他們總會想:

“誇我的人只是不瞭解我。如果他們認識了真正的我,就會發現我真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別人。”

這群人共同的困惑,就是“我沒有別人想的那麼好”,這樣的心態叫做冒充者綜合徵(imposter syndrome),它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卻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就像那種常見的選擇題,“請從以下四個選項中選出不同的一個”,“冒充者”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不同的選項,只是偶然被放在這裡,隨時會被人挑出來。他們總感覺配不上自己的學歷、職位或榮譽,總是生怕哪裡出了差錯,暴露出“真面目”,失去所有的光環和他人的接納。

相信我,我所有的成功都是僥倖|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們

日劇《逃避可恥卻有用》

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這群人常常會表現出一些完美主義的傾向:要麼格外努力,過度準備,企圖把事情做到“最好”;要麼因為極度的焦慮而不停拖延,甚至推掉任務。

越成功,越焦慮

心理學家 Pauline Clance(冒充者綜合徵的發現者之一)總結了一個“冒充者循環”(Imposter Cycle),表現了這群人的典型思維方式[2]:

- 面對與個人成就相關的任務(例如競賽、升學考試、面試),“冒充者”們感到焦慮;

- 由於焦慮,他們進行過度準備,有些人會先拖延,然後瘋狂地準備;

- 任務完成後,他們先是感到放鬆和成就感,但這些感覺會很快消失;

- 即使得到了正面評價,冒充者仍然會否認自己的實力,認為別人高估了自己;

- 事先過度準備的人會將成功歸功於努力,而一開始拖延的人會將成功歸功於運氣;

- 這些信念強化了冒充者循環,在面對新的同類任務時,他們再次感到非常焦慮。

相信我,我所有的成功都是僥倖|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們

日劇《逃避可恥卻有用》

對於“冒充者”而言,成功不僅無法帶來快樂,還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就算通過努力取得了成功,他們也會想:“靠努力才能追上別人,說明我本來就很笨。”

所以,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們仍然對自己沒有信心,仍然會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過度謙虛”並不能使人進步

冒充者綜合徵與完美主義之間有很強的關聯。“冒充者”們無法忍受自己不是那個“最好的”,也難以忍受自己的表現中不完美的地方,往往放大自己的不足。

為了維護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成功者形象,他們會迴避那些可能暴露自己短板的任務,這就錯失了很多挑戰自我的機會。例如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具有冒充者綜合徵傾向的人更不願意承擔超出自己職位範圍之外的工作[3]。

相信我,我所有的成功都是僥倖|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們

日劇《逃避可恥卻有用》

學界曾經認為女性、性少數群體和少數族裔更容易產生冒充者綜合徵,但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遇到壓力的時候,男性也會表現出冒充者綜合徵的症狀,而且程度比女性更加嚴重[4]。

學會安心接受表揚吧

認識冒充者綜合徵是擺脫它的第一步。當你感覺自己僥倖取得了成功,或者受到了過高的表揚,並因此感到不安的時候,請提醒自己:這是一種不理性的思維,它只會帶來焦慮,快停下來。

接下來,你需要逐漸克服完美主義。比如,你可以鼓起勇氣,把未完成的作品拿給信任的人看看,諮詢他們的意見,你擔心的“暴風驟雨般的批評和嘲笑”多半不會發生。

你還可以嘗試通過教授他人來獲得信心。通過擔任助教、指導新人或者提供培訓、諮詢服務,你會發現,和後輩們相比,自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完全能勝任今天的位置。

最後,你還可以多和信任的人交流,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不僅能得到一些情感支持,也許還會發現,原來 ta 也有相似的感受。實際上,冒充者綜合徵心態是許多人共有的秘密,只是誰也不願意先說,就像一場“誰先眨眼就輸了”的荒謬遊戲。

相信我,我所有的成功都是僥倖|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們

慢慢學會享受成功吧!

成功總是被放在聚光燈下的,而那些“不完美”的時刻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被一遍遍重寫的文章,無數次塗改的圖紙,郵箱裡一封封的拒信,“本可以做得更好”的瞬間,都只有自己知道。或許這才是冒充者綜合徵如此普遍的原因。

成功都是僥倖,失敗才是常態。這聽起來好像很喪,但是當你嘗試的次數多了,總能考出幾次高分,做出一些好作品,贏下幾場比賽,你值得安心享受這一切成就。最重要的是,許多人也經歷過同樣的失敗和自我懷疑,也和你一樣戰戰兢兢地接受著誇獎。

所以啊,不必擔心被人看破“偽裝”,其實你和他們一樣。

你的脆弱和你的力量,都和他們一樣。

參考文獻:

1. 動機在杭州. (2014, September 26). “浙大病”你有嗎?Retrieved June 13, 2018.

2. Clance, P. R. (1985).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Overcoming the fear that haunts your success. Georgia: Peachtree Publishers.

3. Vergauwe, Jasmine & Wille, Bart & Feys, Marjolein & De Fruyt, Filip & Anseel, Frederik. (2015). Fear of Being Exposed: The Trait-Relatedness of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and its Relevance in the Work Context.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30. 10.1007/s10869-014-9382-5.

4. Rebecca L. Badawy, Brooke A. Gazdag, Jeffrey R. Bentley, Robyn L. Brouer, Are all impostors created equal?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mpostor phenomenon-performance lin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131, 2018, Pages 156-163, ISSN 0191-8869.


獲取最敏銳的人性心理洞察請關注「簡單心理」,全球心理諮詢資源庫,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