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一億英鎊 「千人計劃」專家揭開天價富勒烯面紗

一出生便“風華正茂”的富勒烯,曾被譽為“納米王子”,其三位發現者均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20年來,“納米王子”卻經歷著從“盛讚追捧”到“門可羅雀”的成長之路。《千人》雜誌專訪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盧興,解開富勒烯材料的神秘面紗,直擊製備工藝多重困境,探討富勒烯市場化落地的“成長煩惱”。

一克一億英鎊 “千人計劃”專家揭開天價富勒烯面紗

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盧興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道, 2015年,牛津大學的碳材料研究團隊以2.2萬英鎊賣出首批200微克的“內嵌富勒烯”材料。該重量僅相當於一根頭髮的1/3、一片雪花的1/15,而每克材料的價值卻高達1億英鎊。有媒體感嘆,內嵌富勒烯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材料”。

一出生便“風華正茂”的富勒烯,曾被譽為“納米王子”,其三位發現者均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20年來,“納米王子”卻經歷著從“盛讚追捧”到“門可羅雀”的成長之路。《千人》雜誌專訪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盧興,解開富勒烯材料的神秘面紗,直擊製備工藝多重困境,探討富勒烯市場化落地的“成長煩惱”。

揭開富勒烯的亞納米世界

一克一億英鎊 “千人計劃”專家揭開天價富勒烯面紗

富勒烯的發現極具偶然性。1985年,天文學家在實驗室模擬出宇宙星雲的高真空、高能量環境,利用高能量激光濺射放置在真空室環境中的石墨,意外發現了一種具有超穩定結構的類似足球的全碳分子。美國科學家羅伯特·科爾和理查德·斯莫利、英國科學家哈羅德·沃特爾·克羅託確定這種全碳分子的結構,並命名富勒烯。1996年,三位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自此,富勒烯作為一種新型碳材料開始在納米材料界佔據一席之地。

盧興形容它是“化學研究者們的最愛”,與其它碳材料相比,富勒烯是唯一具有確定分子結構的碳單質。此外,由於碳籠上原子具有芳香性,可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得到一系列富勒烯衍生物。而家族的新成員們“性格”各異,呈現出不同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為富勒烯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材料寶庫。

我們生活中肉眼可見的富勒烯材料,是科學家們將上萬個富勒烯球堆積形成的。早在1998年,人們就開始對富勒烯家族材料性質進行了探索。Vladimir D. Blank研究團隊獲得了基於富勒烯的新材料——超硬富勒烯。該新材料甚至可以在

金剛石上刻畫,在一定壓力下成為比金剛石更堅硬的材料。

當科學家們將視角縮小10-9倍,回到富勒烯分子的亞納米世界時,富勒烯的空腔結構則為化學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口。

“在宏觀世界,我們可以用量尺去測量物體的大小,而在微觀世界裡,卻很難去精準描繪出物質的結構形狀;目前人們藉助電子顯微鏡已經可以對納米尺度的物質狀態進行觀察。”盧興介紹,富勒烯的空腔提供了亞納米的空間,可以裝載納米以下的物質,這相當於建立了微型的手術室,讓科學家可以在隔離的空間裡精確觀察該物質。當一個分子被包裹在富勒烯空腔內,科學家們甚至能清晰地定位每個原子的座標,觀察到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在更微觀的世界裡,研究自然界中最本質的化學規律。

日本京都大學的學者曾將富勒烯碳籠打開,放入水分子,再關閉碳籠,在富勒烯碳籠的保護下首次得到了獨立的水分子。另一個有意思的實驗:當科學家將熒光標記材料放入碳籠內,打算藉助碳籠的保護進行生物標記實驗時,奇怪的是,當熒光材料進入碳籠後,空腔便像宏觀世界裡的電梯,自動屏蔽信號,外部幾乎接收不到內部材料的熒光信號。

富勒烯的製備面臨多重難關

一克一億英鎊 “千人計劃”專家揭開天價富勒烯面紗

在亞納米的世界裡,富勒烯的空腔結構蘊藏著難以估量的研究潛能。而當研究視角擴大10-9,宏觀世界裡富勒烯材料的製備過程卻遭遇了諸多難點。

2015年,牛津大學科學家得到的天價內嵌富勒烯材料便是最生動的例證。盧興介紹道,這種內嵌氮原子富勒烯的問題在於生產難、分離難、保存難。製備含氮內嵌富勒烯材料,需用氮等離子體轟擊富勒烯碳膜。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氮原子難以進入或擊破碳籠,僅有少量氮原子進入碳籠,又剛好耗盡氮離子能量,而後碳籠自己修復好,得到了內嵌氮富勒烯。

此外,內嵌氮富勒烯與空腔富勒烯從結構和性質方面都比較接近,如何分離與純化,是一個更為艱鉅的任務。即便最後獲得了純淨的內嵌氮富勒烯,其穩定性也不高,對光和熱極為敏感,保存起來也十分困難。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科技部納米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王春儒也曾對媒體表示:單個的氮原子非常活潑,如果沒有富勒烯C60這個碳籠對他進行保護,瞬間就會與其他物質反應,所以是一個極其不穩定的自由基。“將氮原子放進富勒烯碳籠裡面之後,如果沒有外界的打擾,它就會長期保持穩定;而如果一旦受到光、熱等因素的影響,它就會從籠子裡跑掉,所以保存氮內嵌富勒烯必須避光和低溫。”

盧興認為現今富勒烯研發的現狀為“兩頭短、中間大”、富勒烯材料的的合成產率低,應用市場空間還未明朗。以金屬富勒烯為例,它的年產量僅為公斤級。在製備過程中,由於常見的金屬材料呈塊狀,很難拿到遊離的金屬原子,且石墨的氣化也非常困難。因此在合成過程中,總是需要藉助電弧或激光來提供四五千攝氏度的高溫,生成遊離的金屬等離子體和碳原子,由碳原子組成的分子碎片自動組裝完成,並將金屬離子包入籠內。由此可見,整個過程中外在的人為調控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能可控地拿到遊離態金屬原子,穩定的碳原子蒸汽,合成的可操作性就會增強。未來才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金屬富勒烯的應用。”盧興認為,在富勒烯研究領域還存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大部分研究者已將方向轉移至石墨烯等碳材料的研發,而在富勒烯領域堅守的人則越來越少,技術攻克的戰線也越拉越長。

富勒烯市場化面臨“成長煩惱”

一克一億英鎊 “千人計劃”專家揭開天價富勒烯面紗

過去20餘年,富勒烯開始在生物醫藥領域嘗試應用落地。在日本,人們利用富勒烯能消除自由基的功效製備化妝品,甚至有人將其做成富勒烯水在市場上銷售,並稱其為“C60生命之水”。

富勒烯作為一種極強的抗氧化物,在皮膚抗衰老、促進毛囊生長等領域也可能發揮作用。盧興提到有研究者曾做過的一個動物實驗:向一組小鼠餵食加入富勒烯和橄欖油的食物,後一組小鼠則食用為無添加食物,結果發現前組的小鼠壽命比後組平均增加一倍。

“這說明,富勒烯作為添加劑是沒有問題的,毒性小,進入人體後可排出。它作為自由基消除劑,能防止紫外線,在生髮方面也有作用。”盧興認為,富勒烯作為單分子毒理小,但人們在製作添加劑過程中,疊加了上萬個富勒烯分子,已經脫離了單個富勒烯分子本身的性質,呈現出宏觀材料的特性,可能存在堵塞毛孔的風險。

相比於富勒烯單體的研究,科學家們對於富勒烯衍生物的應用前景給予更高的期待值。有專家提到,內嵌富勒烯可作為原子鐘的關鍵部件,既能縮小體積,又可提高定位精度。“內嵌富勒烯可使原子鐘小到能夠安裝在芯片上,從而植入手機。這種技術未來可控制無人駕駛汽車。”盧興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兩輛汽車在一條鄉間小路上相向而行,路面狹窄,對它們的定位精確到1米以內是不夠的,但使用該芯片後有可能將精度提高到1毫米。

近期,盧興團隊也做了自己的嘗試。他們發現,碳籠內兩個金屬原子在一定溫度下位置穩定,當溫度發生變化並達到某個溫度值時,金屬原子會在碳籠裡開始轉動。“利用金屬富勒烯的這種特性,我們可以嘗試設計納米級的‘溫度計’,可適用於更精細的機器溫度的測定。”

事實上,科學家已描繪出富勒烯家族的應用藍圖,但市場化落地卻遭遇系列的“成長煩惱”。盧興提到,“儘管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內嵌富勒烯在電子學、光學、電磁學、醫藥學等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但研究金屬富勒烯的學術門檻較高,製備工藝技術難度較大,量產化較難,因此市場化仍然很難落地。”

反思富勒烯的研究意義,盧興認為,富勒烯的特殊空腔結構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獨立的亞納米級“隔離實驗室”。藉助碳籠的保護,科學家可採用單晶X-射線衍射法精確觀察亞納米尺度下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發現自然界的新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