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回憶過去的十多年,通過CCTV空中劇院親眼見過的以西施為一號人物的京劇新編戲也有過那麼三四出吧,名頭不一,包裝各異,既包括大製作的舞臺劇,也包括小劇場的先鋒劇,遺憾的是,它們的生命週期都很短,有的甚至不超過一年時間就灰飛煙滅了。現在,讓廣大觀眾能夠記起的仍是那出梅蘭芳大師編排的經典老戲《西施》。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在戲曲舞臺上,為西施這個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構成奠定基礎的,應該是明代梁辰魚創作的崑曲《浣紗記》,這也是第一部運用崑腔水磨調演唱的曲目,也是崑曲“劇”化的第一步,對崑曲乃至後世戲曲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為後世的西施戲提供了創作源泉與素材,今天京劇舞臺上演出的《西施》戲,正是源於這部崑曲。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梅蘭芳大師當初創排《西施》這樣的大戲,是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的。那是在上世紀20年代初,整個中國大地剛剛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科學、民主等新思潮迅速而又廣泛地深入人心。對於傳統的戲曲而言,一方面被不瞭解其藝術精華所在的“憤青”們指責為腐朽落後的士大夫精神鴉片,甚至被胡適等人視作“蛻化的男人的乳房”,空有其形,實無其用;另一方面又被身居九流之下的弱勢藝人執著地傳承發展,將之不斷打磨至完美無瑕的程度。是不是可以這麼說,那一階段、那個時期對戲曲來說,最大的幸運就是大名鼎鼎的藝人們為了生存,只顧拼命地演戲賺錢,才保證了京劇藝術本體沒有受到不懂戲的新式文人的攻擊影響。換言之,梨園行完全是憑藉著自強不息的謀生信念,才把戲曲的藝術價值推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現了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三大賢”鼎立並美以及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爭奇鬥豔的繁榮局面。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在此之前,梅蘭芳也曾排演過一些有內容無質量的時裝新戲與空洞而無情節可言的古裝神話戲,結果可想而知,隨著一連串的藝術泡沫碎裂於時代的波濤,他愈發感到京劇需要以一種“舊瓶裝新酒、移步不換形”的方式添入新鮮血液,對己而言,那就是創造一些有故事情節、有教育意義,並且取材於正史的古代傑出女性事蹟的、像模像樣的京劇劇目,才可以重新招回暫時失去的忠實戲迷。《西施》這出戏正是在上述的時代環境下誕生的。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梅先生只選取了崑曲《浣紗記》故事情節的主體部分,構成自己所排《西施》的內容。《西施》講的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雄,美女西施在范蠡的引薦下,協助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成功復國,西施隨辭官而去的范蠡乘船泛遊五湖的故事。在京劇《西施》中,儘管西施范蠡、勾踐夫差依舊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但是其中在《浣紗記》中有較多情節的伍子胥,其在京劇本中的戲分就沒有那麼重了。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梅先生將京劇梅派藝術中歌舞戲的“羽舞”風格經典呈現。戲中西施跳的那段最具亮點的“羽舞”,是梅先生根據《清會典圖》開列的舞式,採用了佾舞的動作並加以改造創作而成。佾舞原是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中的一種“娛神”的舞蹈,形式大於功用,但梅蘭芳只想讓每出新戲都能有一個獨具特色的橋段,所以也就借鑑照搬到京劇當中。當時這一做法並不被他老師一輩的王瑤卿等老先生們看好。或許是各人所處時代的不同吧,儘管老先生們頑固保守,但《西施》的“羽舞”與《霸王別姬》《紅線盜盒》的“劍舞”、《天女散花》《麻姑獻壽》的“綢舞”、《木蘭從軍》的“戟舞”、《思凡》的“拂舞”、《抗金兵》的“戎裝舞”等照樣被視為梅派歌舞戲的經典,一直伴隨著劇目的傳承而保留到今天。事實如此,無可動搖。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梅先生首次在京劇文武場中加進了京二胡伴奏。京劇樂隊的文場,即絃樂部分一直有“三大件”(即京胡、京二胡、月琴)的說法,這在今天仍然是旦角、小生等行當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三大主奏樂器。而在《西施》這出戏出現之前,京劇樂隊是沒有京二胡伴奏的,是梅蘭芳在創排這出戏的過程中,為了悅耳動聽,增強伴奏的立體感和旋律性,別出心裁,與琴師王少卿、徐蘭沅反覆研究,把傳統的民樂二胡經過加工改造,製作出京二胡並加進伴奏樂器行列。之前確乎有人也在京劇演出中實驗過引進民樂二胡調調味道,但結果都不理想,直到梅蘭芳等人精心打磨《西施》這出戏時,反覆研究琴筒到底是圓形的更好聽還是六邊形的更好聽,才最終確定了京二胡的樣式,這是京劇音樂史的一次重大創新,這一創舉足足影響了後來整個京劇界。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這些創新彰顯著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精髓,“形”,指的是京劇藝術在形式、內容上的規定性,是靈魂的東西,這是不能更改的。“移步”,則指的是梅派戲的樣式和具體的技術手段可以發展、更新,但是本質上仍然不能發生變化。“移步不換形”不但是一條藝術實踐的準則和規律,也是梅蘭芳大師一生做人的一條準則,一種風骨。這一藝術理念其源頭的歷史事件是具體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戲曲創作者和觀眾也會不斷為其增添新的形式內涵,其中只有符合這一藝術發展規律、符合劇目核心靈魂的作品才能得到喜愛和保留。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比如梅蘭芳在《西施》中用到了京二胡,那麼在他後來唱起《三堂會審》《三孃教子》《貴妃醉酒》等骨子老戲時也統統加進了京二胡,同行們見了也都紛紛效仿,以至於今天我們看到的,凡是京劇旦角任何流派唱任何老戲、新戲,樂隊之中都無一例外地不可缺少京二胡。相反的,文革時期,革命樣板戲現代京劇中都有西洋管絃樂隊加盟京劇傳統的“三大件”演奏伴奏,與民樂三絃、琵琶、阮等樂器組成氣勢雄偉的交響曲。但是,如果把金屬特性較強的交響樂隊擱到作為國粹藝術的京劇傳統戲裡面,卻是一點都不合適,所以樣板戲只能作為特定時期的京劇現象單獨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移步不換形”也應該成為我們觀賞者看待和評價京劇藝術成果的一種標準。我們欣賞京劇藝術,看的是表演,不必刻意要求故事情節完全符合史實,但要求合於事理;在表演形式上,也不必拘泥於是否符合原本原樣,或者,一定要有所變化才行,但要求合於戲理。只要是在京劇的藝術標準內,進行符合京劇規律的如何修改、變化、創新,都應該是被允許的。無論是添一把京二胡,還是加一組交響樂隊,我們都把它視作一種大膽的探索嘗試就好了,成敗與否,讓時間去檢驗。

從京劇《西施》的編演,領悟梅派藝術“移步不換形”的改革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