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書的三大體裁: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

編年體是中國古代史書最早採用的體裁,所謂編年體,就是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編排史事。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春秋》本是魯國的國史,經過孔子的修訂後,這部編年體史書被賦予了十分濃厚的政治與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經部書籍,而被尊為《春秋經》。

編年體之後興起的是紀傳體。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編排史事。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通過《史記》的目錄,我們可以很容易知道什麼是紀傳體。《史記》開篇是“本紀”,記錄歷代帝王的言行;之後是“表”,以表格的形式開列諸侯、將相、名臣的名字;之後是“書”,記錄國家的典章制度,後來的正史改稱“志”;之後是“世家”,記錄諸侯以及特別重要的人物的事蹟;最後是“列傳”,介紹帝王諸侯之外值得記錄的人的事蹟。本紀、世家、列傳的設置,清晰反映了社會的等級秩序。

自《史記》之後,後世歷代正史均採用紀傳體,因此紀傳體儼然成為不可動搖的傳統。民國初年修《清史稿》,編修者無一例外主張沿用紀傳體,眾人爭議的焦點,在於具體的篇目:一派認為仿《明史》的體例安排篇目;一派以梁啟超為代表,認為清代歷史呈現了很多與明代歷史不一樣的特點,“史例自因時而變”,以更多篇幅書寫清代歷史中的新因素,並且注重大眾的生活,而非帝王將相的家事。這兩派意見,最後以前者取勝。

紀傳體雖然影響極大,但編年體亦未消亡。到了北宋,司馬光主持編修了《資治通鑑》,這部書採用的便是編年體,而且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衍生出了一系列史書,這其中便有南宋史學家袁樞編纂的《通鑑紀事本末》,這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史書。

什麼是紀事本末體?如果說編年體以時間線索為中心、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那麼紀事本末體便是以事件為中心。像《資治通鑑》這樣的大部頭著作,以時間線索編排史事雖然簡潔,但一些事件橫跨幾年乃至十幾年,其記載分散在不同年份中,很難使讀者掌握事件全貌,容易讀了這一年忘了下一年,紀事本末體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南宋文學家楊萬里在《通鑑紀事本末敘》中便說:“蓋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繹其終,攬其終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蓋編年系日,其體然也”,讀到友人所撰《通鑑紀事本末》後,“如生乎其時,親見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繼之以嘆且泣也”,可見不同體裁帶給讀者的閱讀感受是有很大差別的。

《通鑑紀事本末》使紀事本末體在歷史編纂學上站穩了腳跟,此後產生了許多紀事本末體史書,大體說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朝代紀事本末,如清朝人谷應泰撰寫的《明史紀事本末》;一類是專史紀事本末,如記錄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事的《平定金川方略》,清代這類“方略”之書為數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