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雄安新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製圖/王戩芬

數據顯示,新區管控以來,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賦閒人員共計9.50萬人,通過企業吸納、公益崗位吸納、勞務輸出、自主創業就業等多渠道,實現就業7.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0.29萬人,農村選擇性動態賦閒人員1.36萬人。

雄安新區管委會城鄉統籌組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新區百姓就業,相關部門全面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全面梳理、認真解決新區群眾在就業創業方面的困難問題,讓新區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強基礎,調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數”。

新區設立後,由於關停“散亂汙”企業等原因,部分群眾暫時性失業或選擇性待業。為切實做到“人員底數清、就業願望清、擇業意向清、技能狀況清、家庭情況清”,新區在三縣選取不同年齡、不同工種、不同特點的典型人群,先後發放調查表50餘萬份,採取實名制方式,將21萬餘條有效信息錄入系統,摸準了適齡勞動年齡群體相關信息,為後期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安置就業、鼓勵創業打好了基礎。三縣通過專項調查研究、發放各類調查表、開發農村勞動力智慧管理數字平臺等措施,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基本情況、就業狀態、培訓需求、就業創業意願及參加社會保險等信息納入信息管理系統,實施動態管理。

——抓服務,主動上門做到“服務到家”。

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對農民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有部分勞動能力、無勞動能力的分類施策,實施一對一幫扶,優先安排每年不少於一次免費就業培訓。對通過市場確實難以實現就業的,通過公益性崗位予以託底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實現精準對接,容城縣本級成立就業服務指導中心,鄉一級成立就業服務指導所,村一級設立就業服務指導站,形成覆蓋全縣、上下協調的就業服務網絡,實現了勞動力和崗位的精準對接。

舉辦創業服務專項活動。實施“百名優秀創業新星”培養幫扶計劃,新區每縣每年培養幫扶至少100名創業意願強、創業項目優、發展前景廣、帶動就業多的優秀創業新星,為新區創業就業樹立典型,當好示範。組織實施雄安新區首屆創新創業大賽,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人才鏈等“五鏈”深度融合。

——抓培訓,多措並舉做到“儲備技能”。

實施被徵地農民專項職業培訓計劃,制定《雄安新區被徵地農民就業創業培訓實施方案》,實施公共服務、家政服務、新業態、家庭手工業、現代服務業、建築業、自主創業等7類專項培訓,提高被徵地農民職業轉換能力。

開展“聚力雄安送培訓”系列活動。梳理出易掌握、好就業、能創業的電商、家政、建築等12個培訓專業,確定培訓機構30家,開展各類培訓200餘期,培訓2.9萬人,促進1.04萬人實現就業。

針對新區未來建設的定位,與知名職業院校溝通對接,尋求特殊支持,幫助新區適齡青年就讀。新區組織京津冀職業院校招生宣傳活動,1200多名雄安青年走進職業院校大門。今年以來,鼓勵新區適齡青年就讀有品質職業院校,採取線上線下方式進行宣傳,已有2000餘人初步達成求學意向。

——促就業,內聯外引做到“就業有門”。

勞務對接促進就業。與部分企業以就業聯盟的方式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聯繫。新區10萬畝苗景兼用林項目,解決了7093名農村勞動力短期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以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工程、截洪渠工程、“千年秀林”工程為就業承載項目,促進2202名技術工人實現就業。

舉辦招聘活動促進就業。舉辦了新區籍大學畢業生與部分知名企業就業對接招聘活動,5家企業共提供了950個招聘崗位,1200餘名未就業大學畢業生到場與企業充分交流,400多人達成就業意向,128名大學生走上理想的工作崗位。

開發崗位促進就業。圍繞挖掘現有企業潛力開發就業崗位,增強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主動加強與央企、省屬及各類企業的精準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協作機制,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通過政府及用人單位開發管理、服務、保安、保潔、保綠等公益性崗位,最大限度地吸納困難群體就業。

鼓勵創業促進就業。一方面動員鼓勵新區企業家外出創業,從而實現有組織地帶動勞動力外出就業。另一方面,鼓勵新區群眾結合雄安新區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自主創業,激勵中小微企業經營者實現“二次創業”,進一步擴大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