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導語:最近,A股、H股跌跌不休,在市場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H股卻頻頻迎來“獨角獸”的青睞。H股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吸引這麼多的“獨角獸”前仆後繼呢?

---全文共2517字,閱讀需要7分鐘

VISIONTMT

港股不跌,“獨角獸們”很受傷

今天港股正式開始了下半年的交易,但是卻迎來了重挫。今日開盤,恆指低開1.17%,之後持續走低,一度大跌逾3%,跌破28000點,午後恆指逐步回升,截止收盤,恆指跌1.41%,報28545.57點。國企指數跌1.81%,報10872.2點;紅籌指數跌1.55%,報4308.87點。大市成交1330.44億港元。

從整體情況看,航空股和內房股調整幅度最大。近兩週由於人民幣快速貶值,航空板塊出現集體大幅回調,中國南方航空、中國東方航空跌和中國國航等盤中跌幅均超過5%。而隨著近期多項房地產相關調控政策出臺,調控政策在短期內不會放鬆的影響下,內房股也同樣遭受重挫,萬科企業和富力地產盤中調整幅度也超過5%。

而此前在港股上市的一眾“獨角獸”企業也很受傷,眾安在線、閱文集團和平安好醫生等此前受市場追捧的上市公司紛紛重挫,今天盤中最大跌幅超過5%。

港股上半年創下歷史新高後回落,累計跌近千點。但剛開始7月,首日開市,已跌近千點,憂慮情緒也頗為嚴重。

藥明康德有望加入A+H大軍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雖然近期港股走勢有所反覆,但是這似乎沒有影響到各家擬上市企業的IPO步伐。其中之一就有剛剛完成A股上市,就要謀劃發行H股的藥明康德。

藥明康德登陸A股,也就2個月前的事情。然而就在7月1日晚間,藥明康德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而且為了完成本次的發行上市,還同意公司轉為境外募集股份有限公司。

上完A股上H股,這打的到底是什麼牌?藥明康德表示,公司此次啟動H股發行計劃,主要是為了配合公司的戰略,拓寬公司融資平臺,有助於提高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實際上,在醫藥領域中,A+H股的上市模式並非沒有先例,所以大家也不用太驚訝或迷惑。早在2012年10月30日,復星醫藥登陸港交所,成為繼上海醫藥之後,內地第二家A+H掛牌的醫藥企業。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A+H股模式其實對於很多內地的企業而言,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從融資層面考慮,兩地上市融資規模將會變得更大;另一方面,從全球化角度出發,在香港上市會提升公司的國際知名度,那些有國際化戰略或者海外併購計劃的公司,發行H股無疑是執行戰略的第一步。

美團、映客、華興等“獨角獸”紛紛赴港

雖然,近來港股表現不佳,在今天早盤表現十分低迷,恆生指數低開1.17%,自6月以來不斷觸探低位。但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獨角獸”赴港IPO。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就在上週,美團也以“同股不同權”身份申請赴港上市。6月25日,美團點評披露招股說明書,並首次公開了其業務規模和主要財務數據。截至2017年底,美團點評擁有3.1億交易用戶,交易金額為3570億人民幣,440萬活躍商家。業績方面,2015年總收入40億元人民幣,2016年增加至130億元人民幣,2017年進一步增加至339億元人民幣,經調整後的淨虧損分別為59億元人民幣、54億元人民幣、29億元人民幣。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同一日,手機直播平臺映客通過上市聆訊,擬通過香港IPO發行3.023億股股票,定價3.86——5港元之間,擬籌集最多15億港元,6月27日正式在港開啟路演,預計7月中旬在香港主板上市。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依舊是在6月25日晚間,華興資本也正式提交赴港IPO上市申請,募集資金雖然沒有披露,但根據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預計募集資金在6億美元——8億美元,最新估值目標為40億美元至50億美元。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緊接著6月26日,港交所又披露了知名鋼鐵電商找鋼網提交的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找鋼網IPO保薦人分別為花旗、招商證券、高盛,獨家財務顧問為華興資本,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華興資本同樣為美團點評的財務顧問。同樣,找鋼網也採取了同股不同權的架構。

“同股不同權”掀起港股上市潮

隨著藝星醫美、美團、映客等企業的赴港IPO,我們會發現,港股在近半年來逐漸成為了“獨角獸”們的聚集聖地。

而其中的緣由也不難理解,自從港交所發佈“同股不同權”的新政後,幾乎在一夜之間讓香港成為新經濟公司IPO的首選之地。

而且一直以來,對內地企業來說,香港是接受度最高的海外市場。首先,香港不僅是國際公認的世界金融中心,熟悉國際市場的制度和運作,擁有多樣上市融資途徑,而且沒有外匯管制,法制健全,市場穩健,服務一流,投資者容易建立起信心,資金“虹吸”效應明顯。其次是,香港與內地往來十分便捷,語言文化基本相同,便於上市發行人與投資者及監管機構溝通。更重要的是,隨著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運行不斷成熟完善,港股將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結得更為緊密,香港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好平臺。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德勤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預計有101只新股,而2017年上半年只有68只新股上市,同比增加49%,眾多新經濟類公司掀起赴港上市熱潮,近期更是尤為密集。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雖然港股今年新股數量創下半年多來的新高,但是今年上半年的融資額確是自2016年同期以來的低位,根據港交所提供的數據整理,今年上半年新股融資金額為503億港元,同比去年下跌了8%。

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場前五大新股融資共計316億港元,整體比去年同期的379億港元減少17%,新經紀公司成為今年迄今全港最大型新股。

在港“獨角獸”日子真的好過嗎?

港股首批投資新經濟的股民們,此刻應該是損失慘重。2017年以來港股上市的五家規模較大的“獨角獸”公司,即閱文集團、眾安在線、易鑫集團、雷蛇和平安好醫生,稱為港股的“新經濟五劍客”,這五家公司的上市都是在港股正式實施新政之前,算是為新政探路。上市時享盡恩寵,擁有豪華的基石投資者陣容和誇張的超額認購倍數,然而此時的“五劍客“褪去光環,紛紛破發。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數據顯示,除了閱文集團外,其餘四隻“獨角獸”均已破發。2018年以來港股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了72%,與嚴控發行的A股不同,港股的發行價為自由定價,破發並不奇怪,但如此高比例、高幅度的破發依然超出市場預期。

“獨角獸”並非靈丹妙藥

齊聚港股的“獨角獸”要變“毒角獸”?

投資者們選擇新經濟“獨角獸”公司,看中的正式這實力以及其未來的光明前景。但這“獨角獸”紛紛破發也告訴了我們,貼上“獨角獸”標籤的也並非是靈丹妙藥。

港股“獨角獸”企業破發其實也算是意料之中。在香港市場,國際機構投資者佔據主導,他們看重的是真實業績,對於某些擁有龐大用戶和廣闊市場前景,但當下不能實現利潤的公司,大都不願意出手。像美股的特斯拉,也是因為業績問題,被不少投資者做空一樣。

在投資者做選擇的時候,不能只一味追求標籤,認為“獨角獸”公司就是有潛力的公司,因為你根本分不清那是“獨角獸”還是“毒角獸”。只有堅持基本面和技術面等全面的判斷才能夠避免自己“踩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