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有句老話是:百善孝為先。可以說,孝心是每一個兒女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一個人從牙牙學語,到跌跌撞撞長大,每一天每一刻不是在父母的庇護照顧之下呢?還有一句俗話說: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就像是一個輪迴,等待父母年邁,身為兒女自然而然地肩負起了贍養老人的義務。

說起孝心,就不得不提到“養老”這個備受大家關注的問題。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一直是老年人特別關心的問題。儘管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各種補貼發放得十分到位,可在我國的傳統觀念裡,許多人還是依靠兒女來養老。這一點恐怕是毋容置疑的,那麼,這時候就要看自己的兒女是否有孝心,是否有恆心了。

那麼孝心到底和什麼關係呢?一位農村老爺子的話,似乎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一個現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孟老爺子的故事。

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平凡的家庭,養育兩兒兩女,有人金榜題名考試大學,有人在家搬磚賣苦力。

孟老爺子年輕的時候也算得上屯子裡的大帥哥,不過那個年代長得帥也當不了網紅,更不能當飯吃。不過有一點,他倒是沾了長得帥氣的光,那就是他找了一位漂亮的老婆。經過媒人介紹、父母包辦,孟老爺子和阮桂香拜堂成了親。那時候日子過得苦,新婚第二天就要繼續下地幹活,不過兩口子情投意合,幹起活來也滿心的歡喜。

一眨眼10年過去了,妻子阮桂香一連生下了四個孩子。兩兒兩女,分配也蠻平均的。老大是女孩,叫翠花,老二是男孩,叫大寶,老三是男孩叫二牛,老四是女孩,叫蘭花。

家裡的孩子多了,就意味著多了好幾張嘴吃飯。於是,孟老爺子就負責幹活養家,阮桂香則專門負責帶看孩子。日子過得稀裡糊塗的,倒沒想象中那麼輕鬆。人多事也雜,今天老大和老二吵架了,明天老三又和老四打起來了。可以說,家裡就沒一天是消停的。好在母親阮桂香一碗水端得平,對哪個孩子也不偏不向,只要是誰犯了錯,一準拿棍子打過去。

孩子本來就頑皮,卻又改不了爭強好鬥的本性,所以挨父母的打就成了家常便飯。農村的孩子都皮實,要是這一星期不挨父母幾個板子,恐怕就屁股癢癢。

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孟老爺子夫婦都不怎麼重視,完全憑藉著孩子自己的天分和自覺。那時候,全村子估計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大傢伙對上大學之類的並不怎麼重視。

老大翠花上到5年級就主動輟學了,她不喜歡課堂,她喜歡在家裡幫著父母幹活。老二大寶就更淘氣了,在學校不是和同學打架,就是逃課去田野裡瘋玩,所以他只讀完初一就扛著書桌回了家。走之前,還和老師說:“我要回家娶媳婦了,到時候老師你記著來喝我的喜酒。”

因為大寶的事,老師專門跑到家裡,孟老爺子一聽就笑了,說大寶這小子真搗蛋,說瞎話也是一套一套的。老師勸說著,希望讓大寶繼續上學,要知道未來沒有知識是萬萬不行的。阮桂花一聽就不樂意了,說:“咱們都沒文化,也沒見誰餓死了,笨死了,書本又不能當飯吃。”

大寶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輟學回家了,這事成了村裡同齡人口口相傳的段子。老三和老四就聽話的多,他們倆相差兩個年級,學習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還別說,正因為他倆的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所以備受老師的寵愛。慢慢的,就連孟老爺子也反過味來,看來家裡有一個“讀書人”果然十分有面子。

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孟老爺子有了這層覺悟之後,便把心思放在了二牛和蘭花的學習上,並且希望她們好好學習,將來可以走出農村,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闖蕩。

二牛和蘭花果然不負眾望,他們二人先後都考上了大學。不過沉重的學費讓孟老爺子吃不消,尤其是在老四蘭花考試大學之後,阮桂香猶豫地說:“一個女娃子,讓她上大學,豈不是白白花了好多錢。”

孟老爺子也踟躕了,最後還是選擇一視同仁,把蘭花送進了大學的校門。同年的冬天,老大翠花嫁給了隔壁村的小夥子志龍。那時候,老二大寶一直在磚廠搬磚,幹著賣苦力的工作。第二年的春天,大寶忸怩地說:“爹,娘,我喜歡上一個姑娘……”

原來,大寶在搬磚期間,喜歡上和自己一起託磚坯的一位姑娘。那姑娘比大寶小2歲,長得黝黑,一看就是打小幹活,渾身都是肌肉。這可把阮桂香樂壞了,她們兩口子正要張羅著給大兒子說媒,如今兒子倒自己找好了對象,當真是幸福來的太突然。

於是,孟老爺子便騰出來兩間北屋,給大寶張羅著結了婚。由於倆娃還要上學,孟老爺子肩上的負擔十分地沉重。一個只有40多歲的漢子,看起來卻像個快60歲的糟老頭。巨大的壓力彷彿透支了孟老爺子的青春,他不敢有一天的懈怠,一直拼命幹活掙錢,可以說,他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

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四個孩子中,有人月入上萬卻一直單身,有人在家打工卻家庭美滿,有人學有所成後遠嫁他鄉。

一晃好多年過去了,如今孟老爺子真成了年逾花甲的老頭子。他養育的四個孩子也有了各自的生活。老大翠花和女婿都在家本本分分地幹活,養活著兩個女兒,日子過得簡簡單單,倒也幸福美滿。要說翠花最惹老兩口的喜歡,畢竟她隔三差五的就帶著外孫女回孃家來,陪著孟老爺子和阮桂香聊天打趣,一家人其樂融融好不熱鬧。

老二大寶在8年前就另立門戶了,他在新宅子那裡蓋了一座新房,陪著老婆孩子搬了過去。不過為此,彼此的來往就少了很多。至於兩家為何關係疏遠了,還要提到兒媳婦的事。大寶媳婦一直埋怨公婆只知道讓老三老四上學,花了那麼多錢也不見他們往家交過一分錢,為此一直憤憤不平,逐漸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孟老爺子知道大兒媳婦不好惹,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逆來順受,任憑她去折騰。大寶素來聽媳婦的話,再聽話的兒子也禁不住媳婦的枕邊風,所以他和父母的關係也漸漸疏遠了。

有時候,阮桂香一想起大寶就心裡堵得慌,自己拉扯大的孩子,怎麼和別人穿一條褲子呢?孟老爺子勸老婆子,天下不孝順的兒子多得是,咱家填一個也不多,你就別瞎琢磨了。

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再說那位二牛,他大學畢業後,在城市打拼多年,目前月入上萬,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過完今年的生日,他就33歲了,這個年齡放在農村,那就是當之無愧的光棍了。對於結婚這個問題,二牛勸父母別為自己著急,不是自己不想結,是自己還沒有找到惺惺相惜的那位姑娘。

其實,二牛也有自己的苦衷。自己雖然收入過萬,但每個月的開支也不少,除了租房吃喝之外,還有各種應酬,這都工作這麼些年了,自己居然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或許父母並不知道,這座城市的房價已經漲到了讓他們聽後都會發瘋的地步。在農村住了一輩子的父母並不知道,不是兒子不找對象,而是沒有姑娘願意陪著二牛一起拼搏受苦罷了。

老四蘭花就比二牛幸運的多,畢業後,她只工作了兩年,就嫁給了自己的大學同學。不過這樁婚事也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畢竟她要遠嫁,她要去一個離故鄉足足有700公里的地方生活。阮桂香為這事沒少偷哭,可即便自己再傷心不捨,也沒能換來女兒的回心轉意。

女兒臨走的那一刻,孟老爺子老淚縱橫,他覺得有人在自己的心口戳了一下子。女兒遠嫁以後,一年也只回來一兩趟,不過每隔兩個月就會往家寄點錢,算是彌補對父母的虧欠。阮桂香說:“錢再多又有什麼用,女兒沒了,娘心裡難受啊。”

老爺子一生養育兩兒兩女,臨終前說:孝心跟學歷、金錢沒任何關係

老爺子臨終感慨:養兒未必防老,只要孩子們過得好就行,其實孝心和學歷、金錢沒有任何關係。

所謂老來伴,當孟老爺子病倒後才知道,日夜伺候在自己身邊的也只有阮桂香了。大兒子無動於衷,小兒子匆匆回家看了一眼就又進城上班去了。遠嫁他鄉的蘭花和二牛一樣,回家住兩天也含著淚回了婆家。唯有大女兒翠花隔三差五的過來看望一病不起的老父親。

孟老爺子回想自己的一生,心中感慨萬千。一天夜裡,他突然對老婆子說:“快要死了才明白,養兒未必防老,只有孩子們過得平安幸福,就是咱最大的心願……其實孝心和兒女們的學歷高低和有沒有錢無半點關係……”

阮桂香心裡清楚,自己養育這四個孩子,已經充分印證了老頭子的話不假。

沒過幾天,孟老爺子終於走了,阮桂香當著兒女的面沒有哭,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才偷偷地掉眼淚。她想著從今往後,自己將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心裡莫名地害怕與難過。人這一輩子真的太短了,這才剛剛把孩子們拉扯大,自己就要跟他們說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