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西安,家裡沒風扇,流行在街邊直接打地鋪


40年前,西安人夏季出門時一般會騎自行車,照例要帶個大草帽遮陽,再熱一些還要帶個大手絹不停擦汗。

40年前條件差,一般居民戶別說空調,連電風扇都沒有。每到黃昏來臨,居民們都用蘆蓆、塑料床單、躺椅等在院子裡、馬路邊搶佔地盤,掃出一塊地鋪好預備過夜。

40年前西安沒那麼多冰鎮飲料、更別說冰淇淋了。市民在街頭可買到冰棍,價格為5分錢,分兩個品種:白糖冰棍和豆沙冰棍。冰棍棒可回收,孩子們在街上撿100根可以在冰棍站兌換1分錢。那時冰峰汽水太貴買不起,每瓶0.12元,還要瓶子押金2毛錢。

每逢夏季來臨,涼蓆和芭蕉扇是熱銷商品,西安竹笆市生意火爆,5毛錢一個,前來買商品的市民絡繹不絕。

7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人們的服飾千變萬化,花樣百出。1979年,誰家孩子帶墨鏡穿牛仔褲曾一度被認為是學壞了。80年代的服裝變化非常大,喇叭褲、牛仔系列曾風靡一時。羽絨服更是排隊、走後門搶購的目標,西服領帶是年輕人的時尚,受日本電影《追捕》的影響,西安還曾流行長城牌風衣。

40多年前物資匱乏,一年四季副食品幾乎啥都買不到,漫長的冬天西安城市居民基本上靠醃雪裡蕻和冬存菜過日子。在騾馬市路西,當年有座3層蘇式小洋樓,在鶴立雞群般佇立在青磚古瓦的平房中顯得格外洋氣,那就是上世紀50年代支援大西北的上海東亞飯店。職工清一色都是上海人,每逢新年臨近,都會出售水磨年糕,由於生意火爆,市民需通宵排隊才買得到。

人們稱列車上的盒飯叫做蓋澆飯,熱騰騰的白米飯上蓋澆著豬肉炒蓮花白,油汪汪香噴噴的,3毛錢一份。一般列車員推出來一車沒等吆喝,很快就賣完了。


30年前的西安城區是經常停水的,市民在街頭挑水非常艱難,有時需通宵排隊。上世紀90年代初幾乎每天停水,西安市民帶個塑料桶騎自行車到老遠的單位說好話打水,街頭水站老有一長溜水桶排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