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西安,家里没风扇,流行在街边直接打地铺


40年前,西安人夏季出门时一般会骑自行车,照例要带个大草帽遮阳,再热一些还要带个大手绢不停擦汗。

40年前条件差,一般居民户别说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到黄昏来临,居民们都用芦席、塑料床单、躺椅等在院子里、马路边抢占地盘,扫出一块地铺好预备过夜。

40年前西安没那么多冰镇饮料、更别说冰淇淋了。市民在街头可买到冰棍,价格为5分钱,分两个品种:白糖冰棍和豆沙冰棍。冰棍棒可回收,孩子们在街上捡100根可以在冰棍站兑换1分钱。那时冰峰汽水太贵买不起,每瓶0.12元,还要瓶子押金2毛钱。

每逢夏季来临,凉席和芭蕉扇是热销商品,西安竹笆市生意火爆,5毛钱一个,前来买商品的市民络绎不绝。

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人们的服饰千变万化,花样百出。1979年,谁家孩子带墨镜穿牛仔裤曾一度被认为是学坏了。80年代的服装变化非常大,喇叭裤、牛仔系列曾风靡一时。羽绒服更是排队、走后门抢购的目标,西服领带是年轻人的时尚,受日本电影《追捕》的影响,西安还曾流行长城牌风衣。

40多年前物资匮乏,一年四季副食品几乎啥都买不到,漫长的冬天西安城市居民基本上靠腌雪里蕻和冬存菜过日子。在骡马市路西,当年有座3层苏式小洋楼,在鹤立鸡群般伫立在青砖古瓦的平房中显得格外洋气,那就是上世纪50年代支援大西北的上海东亚饭店。职工清一色都是上海人,每逢新年临近,都会出售水磨年糕,由于生意火爆,市民需通宵排队才买得到。

人们称列车上的盒饭叫做盖浇饭,热腾腾的白米饭上盖浇着猪肉炒莲花白,油汪汪香喷喷的,3毛钱一份。一般列车员推出来一车没等吆喝,很快就卖完了。


30年前的西安城区是经常停水的,市民在街头挑水非常艰难,有时需通宵排队。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每天停水,西安市民带个塑料桶骑自行车到老远的单位说好话打水,街头水站老有一长溜水桶排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