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爲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maggie潘

倒也不是說水火不容,因為朱允炆當時首先動手對付朱棣,要把朱棣抓進南京城,如果說朱棣不動手,那他只有死路一條。

有人會說到朱棣的軍隊,事實上,當時朱棣鎮守的北京城,實際上就是一個軍事要塞,就是用來對付北方的蒙古人的軍事要塞。他的裡面是貯存軍隊的,這一支軍隊就完全歸朱棣管轄。

比起朱允炆的蓄謀已久,朱棣這個人應戰的時候有一些倉促不及,雖然後來朱棣贏了,但是我們看到整個一個過程十分的驚險,朱允炆在任何時候都佔據著絕對的戰略主動權,他的軍隊是最多的,而且裝備的軍械軍備方面都比朱棣的軍隊來的多。

朱允炆在此之前已經對他幾個叔叔開始痛下殺手,朱棣對於這件事情,只是有所防範,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這個傻侄子竟然真的會動到自己頭上當那兩個人跑進來要抓他的時候,他一開始的做法是裹著被單,啃著西瓜,抱著火爐,然後告訴那兩個人說你們要不要吃西瓜,實際上就是在裝傻。希望能夠放他一馬,但是當命令真的從那兩個人嘴裡說出來的時候,朱棣還是覺得,不要對這侄子抱有任何幻想。自己的命運自己來決定。


漩渦鳴人yy

這是沒辦法的事。皇室中,別說叔侄之間水火不容,就算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為了所謂的皇位,也會拼個你死我活。

有人說,朱棣一開始就有篡位之心,我覺得不是。朱棣又不是神,他就能預料到朱允炆要撤藩?也能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所謂靖難之役,都是朱允炆、他自己、還有他的部下逼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


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再在朱允炆剛登基不久,他就急急忙忙地削藩,並不是削藩不好,但他太急了,即位不久,就把刀指向它的皇叔們,世人怎麼想?他的那些皇叔們怎麼想?皇位還沒坐穩,就要得罪一大幫藩王,這不是太不念親情了,刀下得快,恐適得其反。


正如剛才所說,朱允炆削藩,首先拿實力比較強的藩王開刀,主要是北疆一帶的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這九位藩王因為有防禦蒙古貴族南侵的責任,所以軍隊比較多,尤其是燕王朱棣,擁兵10萬於是朱允炆就拿實力最強的藩王朱棣下手。可是朱棣會甘心就範嗎?一旦就範,那就真正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到時候性命就難保了。

因此,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本來這場戰爭,朱棣是站不住腳的,按國訓,沒有皇帝下詔,藩王是不能起兵的,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朱棣是必敗的,論兵馬,朱棣遠不如朝廷,大義上,也站不住腳。可結果朱棣成功了,朱允炆下落不明。


總的說來,削藩是英名的策略,唯恐那些藩王們尾大不掉,可是朱允炆並沒有妥善處理好削藩當中一些矛盾,導致朱棣不滿,發動靖難之役。只能說朱允炆太心急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青史回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朱棣選擇篡位,和他們叔侄二人是不是水火不容沒什麼關係,因為他倆一個是木一個是火。就算真的是水火不容,那也是他朱棣是水不是木,命裡註定要克屬火的朱允炆。

按照老朱的規劃,把功臣宿將全部清洗乾淨,大明的江山由朱家的孝子賢孫來守衛,南京城則由他的嫡長孫朱允炆同志坐鎮。朱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真是天倫之樂啊!

而老朱想的太美好了,太子一死,儲君的位子就成了誰都想啃一口的肥肉,把朱允炆扶上臺確實符合那些士大夫們的標準,但卻根本沒法讓老朱自己那一堆已經出去就任各地掌握重兵的藩王的兒子服氣,這當中最不服氣的,就屬燕王朱棣了。

朱棣在藩王裡面,功勞最大,能力最強,年齡也相對比較長,但是卻偏偏要管那個文文弱弱的大侄子叫皇帝,你說他氣不氣?你說他能不能服?所以在老朱在世的時候,朱老四就老愛擠兌自己的那個已經沒了爹的大侄子。

所以當朱允炆繼位後,他就勢必要掃清這些阻攔國家安定並且威脅自己皇位的叔叔們,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那個一直跟自己過不去的四叔朱棣。而朱棣早就憋著去南京過一把皇帝癮,見這個小子自己送上門跟自己搞摩擦,那就真沒有不動他手的道理了。

所以,說是水火不容,其實無非就是朱棣按捺不住自己那顆躁動的心,想要去染指最高權力。而可惜,雖然他是木,卻狠狠地剋制住了屬火的朱允炆!



青言論史

朱棣繼位後,將靖難之役後滿目瘡痍的大明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王朝,被後世稱為“永樂盛世”。對外,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之地,並致力於鞏固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所以,對於一個有著壯志雄心的親王,朱棣早有野心也未可知,一直不動只是因為時機未到。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稱帝,後世稱之為建文帝。而關於建文帝的記述大多已被後繼者朱棣焚燬,然後重新書寫。

建文帝登基後,在其三位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的影響下,下令所有藩國交出兵權,然後貶為庶人。先後有周王、齊王和代王被貶為庶民,發配不毛之地。燕王朱棣意識到危險的來臨,便開始擴充軍隊,時機成熟後,展開了一場為期三年之久的“靖難之役”。

富有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對於皇帝的追逐只是時間問題,建文帝的老師缺乏實踐和經驗,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所以削藩之策也只是加劇了這種反叛的速度。

叔侄兩個生在帝王家,天下只能有一個帝王,就像水與火不能共存。

建文帝是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自然是朱棣皇帝路上的阻礙,朱棣自然不會放過朱允炆,靖難之役後,朱棣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逃掉的朱允炆的尋找,直到後來聽說建文帝已死,他才安下心來。

建文帝是皇帝,自然也不允許有人覬覦大位。


樑上非君子

朱允炆剛繼位就迫不及待的要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還沒涼透就廢周王。派李景隆以備邊為名路過開封,捉拿周王,並貶為庶民搭配到雲南去建設國家了。之所以第一個目標是周王,是因為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很明顯防的就是燕王。


建文元年,貶齊王,湘王,代王為庶民。湘王不堪受辱,舉家自焚於家中。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建文帝主要是操之過急,一年內連廢數個親王。加之罪名都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造成人心惶惶。有些更是純屬捏造的罪名,周王次子告發周王謀反,當然周王次子才十歲,怎麼告發。湘王無以申辯,自殺身亡。這些還都是實力不強的王。



朱允炆真正要對付的是燕王,秦王,晉王。大家心知肚明,即便燕王不反,也會給燕王捏造出造反的證據。所以燕王不得不反。


漁耕樵讀

朱棣篡位是迫不得已的,叔侄關係是隨著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政策進行慢慢惡化的。


第一,朱允炆是隨著父親朱標太子去世才被立為皇太孫,之前朱標是大哥可以鎮住他的弟弟們,但是朱允炆就尷尬了,叔侄關係,都是朱允炆的長輩,朱允炆自然擔心鎮守邊關各地傭兵自重的皇叔們會對他的皇位有威脅。可怕的是在削藩這件事上朱允炆始終猶豫不決,幾次放過朱棣,這樣說朱允炆還是對自己的四叔有感情的,不忍心殺朱棣。

第二,從朱棣方便來說,如果不造反。自身難保,因為在朱棣之前他的好幾個弟弟都被逼死,或者被奪了權利。朱棣的大哥,二哥,三哥都死了,他自然就是現在最大的大哥了,輩分最大,目標也是最大的,朱允炆遲早要幹掉朱棣的。朱棣只有賭一把。皇權和藩王的權利互相沖突,再加上朱允炆的種種作為,讓朱棣徹底寒了心。

第三,朱允炆的豬隊友們,黃子橙,齊泰等人開始的削藩政策就太操之過急了,而且最先開刀的藩王不是朱棣,這就給了朱棣喘息之機。而且削藩不堅定,經常改變政策。這就是朱棣的機會。

第四,再加上朱元璋把功臣能臣殺了光光,朱允炆能用的人太少了,只剩下一位老將,而且還是善於守城的。朱棣就不同了,從小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朱棣自己就是善於征戰的人。

所以天時地利人和,都漸漸像朱棣靠攏,而朱允炆對朱棣,親情還是有感情的,從他的猶豫不決就感覺得到,朱棣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發動靖難之役。而且正是朱允炆的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堅定了朱棣的決心。他們沒有水火不容,只是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他們都有自己的迫不得已。


毒讀歷史

朱棣的篡權從歷史上看是存在著他的必然性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朱棣本就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就能說明,朱元璋出了個“風吹馬尾千條線”的上聯,朱允炆對出了“雨打羊毛一片氈”的下聯,而朱棣對的是“日照龍鱗萬點金”。從這裡就能看出朱棣的氣魄,非一般人所能比,有帝王之相也。


第二,謀士姚廣孝不遺餘力的煽動和鼓舞。

初見朱棣時,姚廣孝就說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王”字上面要加一個“白”的帽子,就是“皇”。

第三,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失誤。

史書記載建文帝登基之前,就早有削藩之意。只是登基之後制定削藩政策時選擇了先易後難,剪除羽翼的做法。這不但給了燕王朱棣準備的時間,還讓朱棣眼睜睜看著其它藩王的下場,所以在姚廣孝的鼓動和建文帝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了造反之路。



第四,朱棣在軍中威望極高。

朱棣就藩之後,多次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戰績顯著,還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生擒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而且他每次戰鬥身先士卒,在軍中威望極高。這就有了發動靖難的軍事基礎。

戰鬥中建文帝更是曾多次下令不要傷朱棣的性命。

由此觀之,二人並非水火不容。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都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罷了。

個人觀點,歡迎補充,批評,指正!


Julie略略略

朱棣想當皇帝,朱允炆本來就是皇帝,你說怎麼辦?我經常感慨的就是堅持理想的人很危險,前有劉備,後有朱棣,這些人都是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他們不會向現實妥協,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太可怕了。


王重陽56

朱元璋把皇位直接傳給了孫子這個令很多藩王有不滿情緒,而朱允炆繼位後又聽信大臣的建議削藩,嚴重損害了藩王的利益,不造反是死,造反還有可能活,是皇帝把他的叔叔們逼反的。而且朱棣有這個實力和皇帝的軍隊較量,朱允炆時期,能打的大將基本沒有了。


民生82919711

不篡位就會被削藩,削藩後的王爺一般下場都很慘,夠逼急了還跳牆呢,何況雄才大略最像朱元璋的朱棣,以朱棣的性格絕不是甘居人下的人。實際削不削藩朱棣都要反,朱元璋對別人太狠,對自己的子女又太好,讓王子擁重兵鎮守邊疆,想法很好實際卻不可行,在權利面前沒有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