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中的五個胡人民族最後的結局如何?

用戶67023017588

五胡族中的匈奴、鮮卑、羯,如今已經消亡。但匈奴、鮮卑還有相當數量的後裔,而羯族的後裔則已經瀕臨滅絕。氐族的後裔如今是緬甸的第三大民族,目前有400多萬人口。五胡中唯一保留名稱且全部生活在中國的是羌族,目前有30多萬人口。

1.匈奴

匈奴族據說起源於夏朝王族,《史記》中說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匈奴族與周朝、秦朝、漢朝均發生過連年的大規模戰爭,一度遠走中亞,至西晉時逐步回遷。匈奴人劉淵趁“八王之亂”建立的漢國,後來被羯人石勒所滅,族人先後遭遇兩次屠殺,倖存者相繼遷往遼東、中原各地以及中亞和歐洲,基本上都與當地的民族相融合。例如,鐵弗是匈奴與鮮卑的混血,突厥和契丹則被認為是“匈奴之種”,金、劉、呼延、獨孤等姓氏中一部分人的祖先也可能是當年留在中原地區的匈奴人。

2.鮮卑

鮮卑各部落在十六國時期,先後出現了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北魏、北周等10個政權。在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的鮮卑國家從此不復出現,鮮卑族也在與他民族的融合中逐漸消亡,整個民族連同他的名稱在隋唐時期徹底從歷史中小時。目前,總人口約20萬的錫伯族,被認為可能是古代拓跋鮮卑的後裔。

3.羯

羯族原本被認為是匈奴的一個分支,但實際很可能是匈奴在漢朝時從中亞甚至更遠的地方帶回來的俘虜,可能是月氏人、粟特族白種人,或是中亞康居人。羯族領袖石勒、石虎死後,羯族所建立的後趙被冉閔推翻,冉閔隨後實行“屠胡滅石”政策,羯族遭到滅頂之劫。殘存的羯人在那個亂世從事類似僱傭軍的角色,被戰爭大量消耗。目前,羯人後裔生活在俄羅斯,被稱為Ket,總人口僅千人左右。

4.羌

十六國時期羌人姚萇建立了後秦政權,此外還有宕昌羌、鄧至羌等少數羌人勢力。羌族屬於五胡中影響較小的一個,同時也是胡族中漢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大部分的羌人在西晉末年融入漢族之中。所以,後秦滅亡後,羌族人並未受到太大的衝擊。目前,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羌族人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和綿陽,總人口約30萬。

5.氐

十六國時期的氐族人先後建立了仇池、前秦、後涼、成漢等政權,歷代氐族政權漢化程度也很深,與漢族之間的關係相對比較緩和。例如,前秦皇帝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使北方人民過上了十多年難得的和平安寧生活。氐族人退出中原歷史舞臺後,連續向南遷移,最後落腳緬甸。目前,緬甸的第三大民族克倫族屬於氐族的後裔,總人口約有400萬。


讀歷見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比較動亂的時期,一時間,群英薈萃,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新鮮血液融入的時代,思想文化上,佛教興盛,石窟藝術在北方達到登峰造極,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在風雨聳立。道教崛起,煉丹,製藥,五臺山等等道觀香火不斷。以竹林七賢,以王謝為代表的儒學不斷重新找回自我。多元而寬容的文化,必然會形成寬容的社會風氣。

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站在中國北方舞臺的中央。先後建立五胡十六國,以至於隋唐的血統裡都留著他們的血統。中華民族在隋唐再次站在歷史的浪尖,早就輝煌盛世經濟、政治、文化。


1.匈奴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和歐洲的中世紀史書均留有些記載。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在魏晉南北朝以及後來逐漸融進漢族,唐宋已經不可分開,徹底漢化。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北匈奴人向東歐遷徙,公元406年,匈奴人最偉大的領袖阿提拉降生,他成人後率領匈奴鐵騎東征西戰,佔領了東歐大部分地帶,降服東

羅馬帝國,威脅西羅馬帝國,公元451在和西羅馬的帝國的沙隆會戰中,差點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但是阿提拉英年早逝,龐大的匈奴帝國土崩瓦解,一部分人被東哥特人同化,一部分人被羅馬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古日耳曼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北歐人同化,匈奴王阿提拉的豐功偉績在哥特人和北歐人的種族歷史中被流傳,寫入他們的史冊,現在的匈牙利人也是歐化的匈奴人的後裔,所以匈奴人被同化滅族了,匈奴人的後裔及與歐洲人和中國人民族關係,有很大的考證價值。

2.鮮卑

拓跋部於5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140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鮮卑南遷與西遷後,復與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血而形成許多新的部族。晉與十六國時期,鮮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禿髮氏展甘青間,實與拓跋同源,同音異譯),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雄據一方的政治勢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禿髮氏曾建立南涼等割據政權。拓跋氏先建立代國,後終於統一北部中國,成為南北朝時強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鮮卑化的漢人高氏,與鮮卑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自遼西遷至隴上,在羌人地區形成吐谷渾部,鮮卑貴族居統治地位,而被統治者為羌人(見羌)諸部,直到唐代初葉才被吐蕃所滅。晉與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與鬥爭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534)在統一中國北部過程中和統治148年的年代裡,儘量吸收中原漢人先進文化,使鮮卑貴族與漢人名門大姓結合,並吸收到統治集團之中。而孝文帝時的一系列改革,使鮮卑人進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權化。同時鮮卑人將許多有益於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在其改革過程中,與中原固有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一些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為隋、唐兩朝所承襲。

隋唐以來,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於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國者楊、李二家即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妻又是漢化的鮮卑人。至於兩朝的達官顯宦有很多鮮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餘人,其他如尚書、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勝枚舉。這不僅表明了這時北方與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顯示了鮮卑人在社會重要性方面的廣度,如隋代築造學家宇文愷,《切韻》作者陸法言,唐初權相長孫無忌中唐詩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3.羯

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遭屠殺後,倖存者融入漢人族群,此後滅族。

4.氐

東漢末,群雄割據,爭戰連年。氐區介於曹操、劉備兩集團之間,往往成為兩者爭奪人力物力的對象。氐族豪帥亦乘機而起,在武都地區形成四股勢力:一是興國氐王阿貴,居興國城(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二是百頃氐王楊千萬,居仇池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一說成縣西北);三是下辨(或作下辯,治今甘肅省成縣西,時稱武街城)等地氐帥雷定等七部(各氐王皆擁有氐眾萬餘落);四是河池(治今甘肅省徽縣西銀杏鎮)附近氐王竇茂,擁氐眾萬餘人。四者各自稱雄,不附漢、魏。211年(東漢建安十六年),阿貴、楊千萬等隨馬超反曹操。越兩年,操命夏侯淵西征。次年,滅阿貴,千萬率眾投馬超,隨超南入蜀,投奔劉備。其部落不能去者皆降於操,操對被征服之氐人區別對待,“前後兩端者”,徒置於扶風、美陽;“守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 215年(東漢建安二十年),曹操領兵征討漢中張魯,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被操遣將擊破之。操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竇茂率眾據險抵抗,為操攻滅。次年,夏侯淵“還擊武都氐羌下辯,收氐谷十餘萬斛”。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至漢中,以夏侯淵已被劉備所殺,武都孤遠,恐氐部為備軍所用,遂令雍州刺史張既至武都,徒氐人5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二郡界內。未幾,劉備佔領漢中,進逼下辯,魏武都太守楊阜又前後徙武都漢民、氐、傁(或作氐傁)萬餘戶於京兆、、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縣之內。從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至240年(曹魏正始元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強制遷徙或歸附曹魏者又有3000餘落及6000餘人,被安置於關中。在魏蜀爭奪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漢。

因而,至魏晉,氐人除原在武都、陰平二郡外,又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形成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最後融入漢族之中。

5.羌

三國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徵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西晉時,雜居關中的羌人為數甚眾,多成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備受壓迫欺凌,怨恨很深。
  
主要分佈於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異族,或是以遊牧為主的漢藏語系民族,曾經多次於東漢末年造反作亂。
  
東漢以後,羌族趁著局勢大亂之際大舉侵入了涼州領域並定居下來,開始與漢人雜居。當時羌族與當地的豪族聯手,或是獨力舉兵發動叛亂,讓東漢政權頭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異族中有位叫做北宮伯玉的人聯合了漢人的邊章與韓遂,夥同先零羌發起了叛亂。叛亂的領導分子不斷更替,最後以馬騰父子兩人為首。此後羌族更是經常與其聯手,共同叛亂。
  
惠帝元康六年(296),馮翊、北地兩郡之馬蘭羌與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與氐人俱反,推氐帥齊萬年為帝,有眾七萬,大敗晉軍於六陌(今陝西乾縣東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於是江統上《徙戎論》,請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羌人於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採納。懷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燒當羌人姚弋仲東遷扶風境,從者數萬。後其子姚萇叛前秦自立,建後秦國(384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入居內地的羌人與漢族雜居,經營農業,逐漸融合於漢族。唐代,党項羌從青海遷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國,後亡於蒙古。元代,他們大部分也與漢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駹),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轄,其中大部分漸同化於漢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來,形成今天的羌族。


海右亭

首先要說,這段史料,今天在教科書上已經很難看到,也許日後會越來越少,少到面目全非。背後的原因,其實大家也都能理解,所以這個就不聊了。那麼就先來說匈奴,匈奴人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是最後的殘花敗柳,雖然知名度高,但力量很有限。所以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政權,早期居然是叫漢國(如果成功的話則又是一個漢朝),後來養子劉曜登上帝位才改國號叫趙,結果改名沒多久就讓人給滅了。而在亡國之後,這一支南匈奴的主流就在大屠殺中銷聲匿跡,基本歸零了。

另一個匈奴政權則是南匈奴的分流,開始也姓劉,可是這個國度之人,基本上都是鮮卑、雜胡,不要說什麼純正血統的匈奴,連“胡父鮮卑母”的鐵弗部都不多,主要是“鮮卑及雜虜”的大雜燴。也就是這個政權,在西部地區囂張一時,但最後卻被吐谷渾(鮮卑的一支)所滅,匈奴人本來就不多,滅國後更消亡殆盡。

但匈奴人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融入了漢族之人,當下劉、賀兩個常見姓氏中便有匈奴血統存在,當然歲月久遠,已然很少。

第二個是鮮卑,這個是五胡的大族,中國極有名的複姓多數出於此,如慕容、宇文、拓跋、乞伏等等。而且從歷史記錄看,鮮卑人很可能是白人血統,有一段記錄,說東晉有個皇帝長得與眾不同,他的頭髮鬍鬚是金黃色的,以至於被人稱為:“黃鬚鮮卑奴”,而且他的母親是一名來自鮮卑人聚集的燕代地區,所以,鮮卑人縱然不是全為白人,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黃頭髮的。鮮卑並沒有被消滅,而是在南北朝的發展中融入漢族,成為隋唐時代北方漢人的一個支流。當下漢人姓氏如元、源以及很多複姓都與之有關。

第三個是羯,這個是匈奴從西方掠奪來的奴隸所形成的部族,也是大鬍子的白人。他們建立了後趙,這個政權應該是五胡十六國中最兇殘也最臭名昭著的一個。當時有五六百萬胡人在中原,正是因為有後趙這樣的政權作惡,引發了前期胡殺漢、後期漢殺胡的慘劇。到冉閔起義之際,單是鄴都一地就有20萬人被殺,一些胡人遷回西方,返遷途中又相互殘殺,最終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此後胡人的力量便逐漸下降,北方漢人強大起來,一些胡化的漢人如高歡、楊堅、李淵先後得到了崛起的機會)(古代史上中原地區的衰落,一是因十六國,二是因唐末的藩鎮割據,此後便經濟重心南移)

這個民族已消亡在歷史長河之中。

第四是羌,這個是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其歷史幾乎與華夏同行。漢人很早就與羌聯姻,可追溯到商周時代,如姜子牙等都有羌族血統。五胡亂華時期加入的僅僅是一個小分支,南安羌人姚氏而已,而且他們所建立的後秦政權,在十六國中也算比較溫和,漢化程度較高的。

這個民族,至今尚在,堪稱與漢族同壽。第五是氐,這個是定居農耕的少數民族,他們建立的政權也對漢文化接受程度較深,如,清水氐楊家建仇池政權,臨渭氐苻家建前秦,略陽氐呂氏建後涼,這些政權整體而言都還算不錯,劣跡不多,前秦還一度滅燕吞代,統一北方,要不是淝水之戰的失利,差點就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當然這個部族人數很少,鼎盛時期也不到百萬人口,因為過早推行類似後來滿清八旗分駐各地的政策,反而導致了前秦過早的滅亡,以及遭遇分散狙擊的命運。

這個民族,一部分融入漢族,另一部分則留在西部,與後來興起的吐蕃相融合。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少數民族入侵,是西晉皇室為爭奪權力,歷經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這時在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趁亂反晉,入侵中原,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五胡亂華。“五胡”是指當時五個大的胡人部落匈奴、鮮卑、羯、羌、氐。

匈奴,公元前十六十及夏朝滅亡以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吞併其他部族形成匈奴,西漢前期強大起來,並屢犯邊境,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漢和帝時期又大敗北匈奴,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

鮮卑,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民族,東晉時期,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不復存在,隋唐以後,鮮卑族已經融在其他民族之中。

羯,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匈奴造反的時候,羯人強大,五胡亂華的一段時間類在中國北方稱霸,到了梁武帝時期,羯人在侯景的帶領下投靠梁朝,後又叛變,南梁大將王僧辯等人撲滅叛亂,此後這一種族在史書上消失。

羌,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建有前秦後秦政權,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明清初期時,一部分將有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

氐,與羌的關係密切,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建立仇池、前秦、後涼、成漢等政權,對當時的歷史有重大影響,南北朝時期以後逐漸融入漢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


麻花小張

西晉末年,自東漢開始便不斷湧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因不堪壓迫紛紛起兵。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主要來自於匈奴、鮮卑、羯、氐、羌,所以這段歷史被稱為“五胡亂華”。他們逐鹿於北方,並立或相繼建立了多個政權,拉開了中國最長分裂時期的序幕。

先說匈奴人,公元304年匈奴左賢王劉淵在山西離石稱大單于,建立前趙,這也是這一時期在北方建立的第一個政權。隨後於公元311年和公元316年先後攻破洛陽和長安,徹底結束了西晉的歷史。

除了劉淵之外,匈奴人赫連勃勃還在這一時期建立了大夏政權,修建的統萬城也是匈奴這個遊牧民族在世界上留下的唯一城市遺址。另外還有一個偏居於甘青一代的小政權北涼,也是匈奴人建立的。

再說鮮卑人,他們是這一時期建立政權最多的民族,有慕容皝的前燕,慕容垂的後燕,慕容德的南燕,禿髮烏孤的南涼,乞伏國仁的西秦,和最終結束北方紛爭的北魏拓跋氏。而後來締造北周的宇文泰和建立北齊的高歡,身上也流淌著鮮卑人的血液。

後趙是羯族人在這一時間建立的唯一的政權,石勒起兵對抗匈奴人的前趙,並最終滅掉了它。

氐族人李特在四川建立的成漢是五胡建立的第一個政權,而同樣出身氐族的苻堅,率領前秦大軍統一了北方,如果不是淝水之戰,甚至可以統一整個中國。當苻堅兵敗的消息傳來,他派去遠征西域的氐族人呂光索性以武威為都,建立了前涼政權。

羌族人姚萇算是苻堅淝水兵敗的直接受益者,他和他的部眾得以擺脫前秦統治,建立了後秦政權。

這五個民族中,羯族的下場最慘,本來就是小民族,在後趙被冉閔所滅之後,幾乎遭到了滅族的打擊。而匈奴、鮮卑和氐族,和漢族不斷的融合,然後相繼消失在了中國的史料記載之中。只有羌族,民族得以延續,也成為了如今中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


王朝的廢墟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分別為匈奴族、羯族、鮮卑族、羌族和氐族。這五族中匈奴族和羯族基本上被滅絕,有極少部分融入了漢族。鮮卑族、羌族、氐族則大部分人死於長期混戰,少部分人融入到漢族中。下面我們一一來看他們的最終結局。


武悼天王冉閔

1匈奴: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史書記載他們是夏朝後裔,漢朝時一度成為漢族最大危脅,後來終於被擊破。一部分人西遷,據說上帝之鞭阿提拉正是匈奴人後裔;一部分人被鮮卑族收服,融入鮮卑族;還有一部分人歸順漢族,成建制的有南匈奴五部。後來西晉時劉淵統一南匈奴五部,趁西晉內亂起兵滅亡了西晉,建立漢後來改稱為趙的前趙政權。後來被反叛的羯族人石勒消滅了主力,元氣大傷。加上因為和羯族一樣最早深入中國腹地,無惡不作,在殺胡令下剩餘的匈奴人也被大量滅絕,所剩無幾。後來有一支匈奴人在赫連勃勃帶領下建立胡夏,但是最終被北魏所滅,從此消失於歷史中。

2羯族:羯族本是匈奴人帶來的奴隸,最初是匈奴人的打手,據說是白種人。關於他們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們是來自南俄草原的阿蘭人。後來石勒背叛匈奴人建立後趙,並滅亡了匈奴人建立的前趙,使得匈奴人主力被滅,元氣大傷。可是羯族和匈奴人一樣殘暴不仁,把漢人當作兩腳羊。最終在殺胡令下幾乎和匈奴人一樣被滅族。後來倖存的人在爾朱榮、侯景等人帶領下先後在北魏和南梁作亂,最終被滅。於是羯族也消失於歷史中。

3鮮卑族:起先為東胡,後來被匈奴滅,部分人躲到大興安嶺變成鮮卑族。後來匈奴被滅後佔據蒙古草原發展壯大。由於五胡亂華一開始沒有深入內地,因此受殺胡令影響較小,後來還擒殺了冉閔。其中的慕容氏、拓拔氏、宇文氏先後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其中的拓拔氏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後來鮮卑人實行漢人務農、鮮卑人打仗的政策。大量鮮卑人死於戰爭,少部分人則融入漢族。除了這三大皇族,獨孤氏、長孫氏也比較有名。

4氐族:有很多人認為是羌族的一支,又叫做氐羌。在五胡亂華中也受殺胡令影響較少。建立了成漢、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前秦王符堅更是一度統一了北方。後來氐族失勢,鮮卑族得勢。倖存的氐族逐漸融入了漢族。

5羌族:漢羌同源,都是源於古羌族。自古就不斷和漢人交戰融合。在五胡亂華中先是依附前秦,後來建立了後秦,被劉裕所滅。最終這部分內遷的羌族倖存者也融入了漢族。而留在原地的則和土著融合形成了藏族等少數民族,少部分仍舊自稱為羌族。此外其中的一支白狼羌又是緬甸的緬族人祖先,部分人南下和孟人土著融合形成了緬族。因此許多中國人喜歡用胞波來和人家套近乎,可是人家並不領情。

所以所謂五胡大部分融入漢族是不存在的。儘管許多人對冉閔殺胡令的動機和他個人有很多的懷疑和否定,但是殺胡令客觀上還是拯救了北方漢族,不能完全抹殺其功績。那些內遷的匈奴和羯族在殺胡令等影響下,幾乎被滅族。其他三族內遷者也是少部分人融入了漢族,大部分人都死於戰亂中。


執斧傳播開天名

五胡亂華並不是從其字面意思來理解的,很多人可能誤以為五胡就是五個民族,實則不然,這五個部落只是他們中的代表罷了,嚴格的說有很多的。在那段歷史之中,西晉面臨八王之亂,塞外的遊牧民族心思便活躍了起來,陸陸續續建立了許多的非漢族政權,和南方的漢人政權開始形成對峙。

如果硬要說這五胡是哪幾個?分別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大部落。這五個部落便是代表。他們的結局嚴格的說,匈奴在漢朝的時候南北分裂,北匈奴據考證應該是遷徙去了歐洲,建立漢國,有趣的是他們被漢朝打跑後,在那裡卻間接的滅了西羅馬帝國,隋唐之後我國曆史之中便沒有了匈奴的記載。

鮮卑族部落基本解體,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開始向各民族融合,根據記載,隋唐時期鮮卑族已經可以說消亡了,因為無論是其民族還是政權都已經和其他民族完全的融合。

羯族,這個民族非常殘暴,在五胡亂華時期,他們是最殘忍的,並且也付諸了行動,可以這麼說他們是最想將漢人滅族的,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直接被漢人滅族,他們是唯一沒有被放過的一個民族。

羌和氐這兩個民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在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國之後,便沒有這兩個族的記載了。但是還是有一部分選擇了遷徙,保留了種族,根據人口調查顯示,如今我國的羌族大概有三十萬人,氐族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也有記載說他們可能和三苗有所淵源。因為歷史上氐族漢化的非常深,因此他們的資料並不多。

總結起來就是被收拾了一次之後,這些民族都學乖了,唯獨一個羯族比較慘,因為他們自己把事做絕了,因此被直接滅族。


歷史雜貨鋪

五胡分別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其實五胡亂華時內遷的民族不僅僅是這五族,很多的少數民族都進入了中原。下面我就分別說一下這五族的結局:

一是匈奴,匈奴族在建立了幾個地方政權後,經北魏統一中原後,逐漸漢化,與鮮卑、漢族相融合,成為中原的一部分。鮮卑與匈奴其實血緣關係很近,有一部分鮮卑部族是鮮卑父匈奴母,一部分匈奴部族是匈奴父鮮卑母。

二鮮卑,鮮卑是一個很大的部族,佔據了北方草原,原先匈奴族的一部分融入了鮮卑。鮮卑族的拓拔部建立了北魏一統中原,掌握了鮮卑部族的話語權,大部分鮮卑族被納入北魏,經過北魏孝文帝改革,漢化程度加深,逐漸成為中原人。也有例外,慕容鮮卑的一支吐谷渾遠走西域,建立了吐谷渾政權,成為獨立的民族。當今的土族就是吐谷渾的後裔。

四、羯和氐族自身部族稀少,人數很少,後經不斷漢化,逐漸成為中原大家庭的一部分。

五羌。我上學期專門對羌族進行了研究,比較有發言權。羌族主要有甘青羌、西域羌、西南羌、西藏羌很多支種。羌族是和華夏族歷史同樣悠久的民族之一。五胡內遷時期的羌人主要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內遷的甘青羌,這一支勢力在羌人中最為強盛。至於結局,有的漢化明顯,有的重返故地。直到今天,羌族仍然是我國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


涑水司馬

首先我們要明確五胡亂華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

從歷史學上來說:要從西晉滅亡開始算,到隋朝建立為結束。即主要以地區統一的結束開始來判斷。即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這是比較狹義的計算方法,這段時間長達123年

但還有另外一種廣義上的說法:304年五胡建國開始,以晉朝為主的漢民族的大一統政權不復存在;隋朝在589年滅陳,以漢民族為主的大一統政權確立。

注意,這裡是確立而不是建立,隋朝於581年建立,是在8年後滅掉了南北朝最後一個國家陳。這段時間長達285年,如果再向兩端拓展,差不多有300年。這300年是華夏地區的動亂與分治,漢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飽受摧殘。

其時代背景主要就是西晉“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分成兩段。我們可以看到五胡建國一開始的時間為公元304年,正是在“八王之亂”這個時間段內。

關於五胡的問題,往前追溯可以到三國時期,曹操徵烏桓;再向前可追溯到漢朝,幾百年的匈奴為禍;再向前可追溯到東周的春秋戰國,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秦宣太后與義渠王的恩怨情仇。

關於少數民族對漢民族的侵略戰爭,動亂如此之大的有兩個時期。一個是五胡十六國,另一個是五代十國。


其次我們要清楚關於五胡亂華的主要分合演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五胡只是一個統稱,指的是五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以這五個少數民族為代表來陳述這段歷史,而實際上這段歷史的複雜程度難以想象,裡面涉及到的胡人民族遠不止五個。

題主所問的應是這五個主要的民族,所以其他民族暫不展開,且不算建立公國、王國的小政權

這五胡主體是:匈奴、鮮卑、羯、羌、氐

1.匈奴:漢朝時南北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進,導致日耳曼民族遷徙,間接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暫且不表)五胡時的匈奴主要為南匈奴,而且是第二次分裂後的南匈奴,此匈奴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了三個政權。

(1)匈奴族劉淵建立前趙(漢趙),亡於羯族石虎的後趙;

(2)匈奴族沮渠蒙遜建立北涼,亡於鮮卑別部的柔然;

(3)匈奴族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胡夏,亡於鮮卑慕容部的吐谷渾。

2.鮮卑:這裡主要介紹九個政權,鮮卑各部眾多,這裡只介紹建立政權的:慕容部、宇文部、乞伏部、禿髮部、吐谷渾部。

(1)鮮卑族慕容皝建立前燕,亡於氐族苻堅的前秦;

(2)鮮卑族慕容垂建立後燕,亡於漢族馮跋的北燕(也有叫東燕的說法);

(3)鮮卑族慕容泓建立西燕,亡於鮮卑族慕容垂的後燕;

(4)鮮卑族慕容德建立南燕,亡於漢族的東晉;

(5)鮮卑族乞伏國仁建立西秦,亡於匈奴族

鐵弗部赫連定的胡夏;

(6)鮮卑族禿髮烏孤建立南涼,亡於鮮卑族乞伏熾磐的西秦;

(7)鮮卑族吐谷渾部葉延建立吐谷渾,亡於羌族松贊干布的吐蕃;

(8)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亡於漢族高洋的北齊,西魏亡於鮮卑族宇文覺的北周;

(9)鮮卑族宇文覺建立北周,亡於漢族楊堅的隋。

3.羯族:後趙亡國後被冉閔“殺胡令”幾乎屠殺殆盡,剩餘部分融入南方漢族。

(1)羯族石勒建立後趙,亡於漢族冉閔的冉魏;

4.羌族:融入吐蕃、南詔、緬甸

(1)

羌族姚萇建立後秦,亡於漢族劉裕的東晉

5.氐族:融入吐蕃、南詔、緬甸

(1)氐族李雄建立成漢,亡於漢族的東晉;

(2)氐族苻洪

建立前秦,亡於鮮卑族乞伏乾歸的西秦

(3)氐族呂光建立後涼,亡於羌族姚興的後秦。


獵國小丑王

謝悟空邀答。。。。。。。。。。。。。。。。

五胡亂華始於西晉司馬氏八王之爭—匈奴、鮮卑、羯、氐、羌。只是五個代表,實際當時有上百個少數民族各自拉起隊伍,逐鹿中原,先後一共建立十六個胡漢混雜的政權。

先是匈奴,原被漢打擊,分北南兩部,北匈奴跑了,南匈奴覺得草原不好住,便歸附漢朝了,頭領賜姓劉,定居晉西北,陸續雜處漢化。

西晉大亂,匈奴人劉淵,建國(前趙),並招募其他胡族,後滅掉西晉,匈奴族全融入了漢族。

二是羯,麻子認為羯胡為白色高加索人種,以做匈奴的僱傭兵為職業,一直沒有漢化,羯人石勒原來受劉淵管轄,屢立戰功後,反滅前趙,建立後趙。

這民族據說恐怖,動不動殺漢人,不幹活不存糧,到冬天就捉人來吃,尤喜女子,稱白腳羊,總之是羯胡當政,漢人地位極低,人口也越來越少。所以當石閔殺君造反時,鄴城漢人一呼百應,只要長的象胡人都殺光。石閔也改回漢姓稱冉閔。後趙從此開始相互種族屠殺,每個月都打仗,連打三年,地荒人滅,漢人往東晉跑,胡人則舉族回遷;冉閔最終滅了後趙石家,殘餘的羯胡投鮮卑人,隨羯人爾榮朱反叛北魏被殺後,羯胡在北方再無處容身,候景帶最後一支羯人跑到南朝,沒多久便反叛殺了蕭洐稱帝,被南朝軍民圍殲滅族,蕭公主還帶頭親手殺了自己為侯景生的小孩。

羯族行為過份,為此付出了代價,最後的羯胡被徹底滅種後,中國後史再無記載。

三是鮮卑慕容氏,晉亂,遼東慕容氏建前燕,攻滅高句麗,雄霸東北。後趙內亂時,慕容氏趁機侵入中原,殺死冉閔,但此時氐族符堅突然暴起,打敗鮮卑,此族暫離中原舞臺,向大草原發展。

四是氐族,源自巴蜀,晉未,齊萬年起兵建成漢政權,後為東晉所滅。另一支氐人在符堅領導下在中原建立前秦,收拾了所有胡人政權,統一了北方,但很快與東晉戰於淝水,慘敗之後,群胡內亂,苻堅身死國滅,此族基本融於漢族了。

五是羌族,來自甘肅巴蜀,分支眾多,晉亂時,姚氏一支能能打著名,先後為匈奴,羯,鮮卑,氐當前鋒,淝水之戰時保存了實力,回頭反滅符堅,建後秦,但沒風光幾年,終為鮮卑所敗,殘部退出中原,分散西北,至今仍有存在。

鮮卑拓跋氏看到前秦大亂,以草原為基地,拓跋珪一舉復國,建北魏。北魏先後滅掉鐵弗,大敗後燕、馬踏柔然、西取大夏、蕩滅北燕、北涼,一統中原。

傳到孝文帝,大行變法,不僅禮俗漢化,還強制貴族與漢人通婚,幾乎全部融入漢族(部分鮮卑後來移居青海自稱吐谷濁,戰敗後,融於吐番)皇帝帶頭改漢姓元,遷都洛陽,成功變漢胡為一家。

五胡亂華到此基本就是這樣結束,上述有些胡族性格有缺陷,漢人有時活得心累。

北魏爾榮朱被殺後,胡漢種族相殺事件基本沒有了--北魏,先變東西兩魏,再變北周,北齊。隋國公楊堅出場,稱霸中原,隋滅南陳,完成統一。經歷大混血,鮮卑等各族胡人最終隔入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