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與舊經濟的根本區別 網際網路經濟背後的五大轉變

點擊藍字訂閱網界觀察

新經濟與舊經濟的根本區別 互聯網經濟背後的五大轉變

導語:

經濟活動的根本是做出選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經濟以個人為中心,舊經濟以企業為中心。

舊經濟體系下,商業銀行體系主要是為企業部門服務,居民家庭或個人往往被視為居民儲蓄資金來源,其賬戶活動能力以及建賬或賬目管理能力普遍較低。因此,個人或居民家庭部門所能獲得的銀行服務是非常有限的。

不能擺脫櫃檯,就一定要受到物理條件的限制。關於商業發展的一系列的約束最終要歸結到賣家和賣家之間最後的物理距離上。這就意味著,舊經濟必然要禁錮於“實體環境”。

舊經濟帶來了“生產大爆炸”,與其相對應的是,新經濟創造了“交易大爆炸”。

以下為正文:

2016年初,阿里巴巴電子商務零售平臺的成交額比肩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大體相當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標誌著:

  • 雖然美國新經濟在很多方面仍然領先中國,但新經濟發展的全球重心,正在開始呈現美中雙子星座的格局;

  • 新經濟在商業上的壓倒性優勢正在從勢能轉換為動能。

這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基本事實:

  • 在商業上,全球新經濟開始全面快速發展,且此一態勢正向金融、投資和製造業等領域或滲透或蔓延;

  • 在國際上,長期來看,中國新經濟必將在很多方面超越美國新經濟。雖然後者依然會較長時間內保持其新經濟技術和創新理念的全球中心地位,但前者在數量、規模和增長態勢上終將決定性地超越後者。

回頭看,上一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是新經濟及其觀念與理論的發源地,一路走來,伴隨著一系列的質疑、激辯和批判。時至今日,面對桑田滄海般的變化,既有的認識框架恐難涵蓋日趨膨脹的事實,這裡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上去:

新經濟與舊經濟的根本區別到底在哪裡?

關於新經濟的表述中,舊經濟幾乎可以等同於“傳統工業經濟形態”,而新經濟則幾乎等同於“新的科技經濟形態”,這是一種直觀的經濟形態上的表述,而且是非常靠近技術層面的解釋。但是,技術總是實時趨新而不斷變化的,新經濟與舊經濟之間的界分是一個什麼樣的關鍵性的技術呢?這個技術又帶來了什麼樣的一個基本事實的變化呢?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相關專家,新近完成了一份題為《新經濟、新金融——網絡數字經濟的變革》的研究報告,對此作了深入的研討。於此,擇要與讀者分享:

一、舊經濟VS.新經濟:從以企業(或企業部門)為中心,到以個人(或居民家庭部門)為中心

不似漁獵採集經濟或農牧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使得生產活動得以連續,不再受到季節節律等時間因素的約束,它史無前例地帶來巨大經濟產出和利潤。這也意味著,必須持續投入充沛的經濟資源,以滿足工業部門的永續經營,企業組織的法人化與資本化得以實現。這就標誌著企業部門的產生。圍繞著企業部門,成就了整個經濟體系:

  • 居民家庭部門是企業勞力資源的提供者,是企業產成品的消費者,是企業資金來源之一,其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是取決於企業部門的;

  • 企業部門內部的企業與企業的關係是市場關係的主體,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關係是政策法律等制度體系的主體;

  • 企業與其所僱傭的工人之間的所謂勞資關係是社會經濟體系中的最主要部分,這三個最基本的經濟關係是以企業部門為交集的。由此可見,傳統工業經濟事實上是以企業部門為中心的。

網絡數字技術及其應用,使得個人在經濟上的參與廣度、頻度、深度,甚或強度都獲得了極大的提升,藉此,居民家庭部門龐大的經濟勢能得到極大的釋放,使之成為社會經濟體系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企業部門必須直面甚或億計的個人,個人選擇直接成為經濟活動中最為強勁的力量,企業選擇則退而求其次,努力與居民家庭部門的經濟決策相適應。可以說,企業部門對於居民家庭部門決策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而後者決策對前者的作用力卻確在網絡數字經濟條件下直線攀升。可以說,在新經濟體系下,居民家庭部門的決策能力、靈活性、強度和力度都得以極大地提升,其對於企業部門的影響力或作用力是根本性的。

二、舊經濟VS.新經濟:從以銀行賬戶體系為基礎,到以網絡資金賬戶為中心

企業作出選擇及其實現,既是法律意義上的,也是財務意義上的。後者是指,任何經濟活動應當並最終反映到賬目上來,而賬目變化不僅是記錄了經濟活動,更反映了經濟活動的結果。企業賬目變化的真實依據,既有實物層面的,也有貨幣層面的,但最終要統一反映為貨幣計量的賬目記錄。企業賬目要依照同一的財務標準,以對應銀行部門和政府的稅務部門。因此,企業、銀行和政府三個部門能夠在財務上相統一、相應證。這個情況只是到了工業經濟時代才普遍發生的。企業活動往往直接反映在它的銀行賬戶活動上。舊經濟的運行離不開且正是以銀行賬戶體系為基礎的。

舊經濟體系下,商業銀行體系主要是為企業部門服務,居民家庭或個人往往被視為居民儲蓄資金來源,其賬戶活動能力以及建賬或賬目管理能力普遍較低。因此,個人或居民家庭部門所能獲得的銀行服務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相對於企業部門而言。當然,這種情況也適用於眾多的小微企業。

新經濟首先打破了商業銀行體系對於賬戶資源的壟斷,一系列的網絡交易平臺提供了天量的賬戶資源,個人或小微企業開立了大量的網絡資金賬戶,用以操作支持其網絡交易。不考慮線下銀行卡的基礎設施的投入,僅就技術能力而言,網絡資金賬戶體系已經大大超越了線下商業銀行的賬戶體系。進言之,新經濟是以網絡資金賬戶體系為中心的。

三、舊經濟VS.新經濟:從 “櫃檯經濟”到“平臺經濟”

舊經濟下,無論是商品交易,還是金融交易,都是以櫃檯交易為根本。所謂的場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是特例,並不是範例。以商業為例,工業經濟時代紡織業大發展,帶來了成衣業,而成衣業成為百貨商店的主要支撐。百貨商家自行組織貨源,安排倉儲,甚或運輸。在百貨商場,通過櫃檯將買家與賣家分割開來,賣家事實上在櫃檯後面根據客戶需要臨時進行商品的稱量並分裝。冷戰時代,西方國家關注民生福利,蘇美之間還爆發了所謂的“廚房爭論”,民用商品擴大生產,產品包裝也趨於小型化;同時,交通和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大規模興建,特別是食品飲料等包括冷鮮貨等運輸與儲存等設備得以推廣,家庭部門的廚房設施等也普遍地實現了電器化,這就使得零售業發生了“零售革命”。超市和大賣場成為突出標誌。其中,沃爾瑪的成功最為醒目,它僱傭了超過200萬人,超出了全球任何一家生產企業。超市售賣,事實上將貨架等同於櫃檯,取消了買家與賣家的物理隔離。其中一個基本原因,就是大規模的零售商品的分裝已不需要,同時,零售商品主項轉向了食品飲料等。但是,超市大賣場等保留了收銀櫃臺。這就說明,它沒有從根本上擺脫櫃檯商業。

新經濟是作為“平臺經濟”,以電子商務而言,不僅沒有售貨櫃臺,也沒有收銀櫃臺。交易及其支付活動事實上都是一個記賬活動,這就意味著商品櫃檯和資金櫃臺都不存在了。從商業本身的歷史發展來看,商品品類或規格等趨於不斷放大,櫃檯就需要相應地延長,從雜貨店到百貨商店,是其中的一個階段;當商品品類和規格,乃至數量進一步增加,則需要大賣場和超市,售貨櫃臺消失,保留有限的收銀櫃臺;當網絡交易電子商務發生,貨架和櫃檯這些物理場景都消失了,或者說提升到網絡交易的新維度,出現了所謂的“平臺經濟”。

商品或服務趨於無限豐富,櫃檯本身似乎也可以無限延展,但是買家或賣家的體能或管理半徑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不斷地集中。這就是說,零售端的櫃檯經濟終歸淪為陳舊,最終要實現無櫃檯交易、無櫃檯支付。這就必須打破舊經濟的物理環境約束,徹底地釋放交易空間與時間,新經濟的平臺交易應運而生。

事實上,舊經濟的櫃檯經濟是“物理環境”約束下的經濟活動,新經濟的平臺經濟是接近於“數理環境”下的經濟活動。

四、舊經濟VS.新經濟:從以生產為中心到以交易為中心

舊經濟以生產活動為中心,由於整個經濟體系追求擴大經濟產出,生產企業往往成為經濟領域中的主要利潤來源,它往往也能夠獲得充分的經濟資源的投入。在舊經濟時代,任何經濟問題似乎都能夠通過生產來解決,因此,生產環節相對於銷售等其他環節往往也是最優甚或獲得最多經濟資源的,這樣,舊經濟在銷售環節的投入往往是相對有限的。這就決定了真實市場體系的擴張往往不能跟上生產的擴張步伐。大蕭條就是這種經濟失衡的全面顯現,人類經濟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全面的經濟衰退或萎縮。這就表明,舊經濟以生產為中心的模式已經走入了死衚衕。

交易的擴張意味著真實市場體系的擴張,這種擴張首先是物理性的擴張,使得交易活動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和更為連續的時間範圍內展開。但是,物理意義上的真實市場的擴張並不能使交易活動贏得較生產活動更多的經濟資源,人類經濟社會總是傾向於給予生產活動更多的支持;同時,真實市場的物理擴張總是更容易地出現邊際效益遞減而邊際成本遞增的情況。換言之,真實市場的物理性擴張往往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相對於生產能力因技術而大飛躍而言,交易市場的擴張往往益加不足。在物理環境下,交易往往無法根本擺脫其相對弱勢的地位,這就表明,生產和交易的不匹配,是舊經濟自身無法克服的。這就到引出所謂的經濟週期論,及其經濟政策實踐。

舊經濟帶來了“生產大爆炸”,與其相對應的是,新經濟創造了“交易大爆炸”。當然,新經濟擴張交易絕非是使交易在物理環境下擴張,這條路根本走不通。網絡數字技術及其應用所創造出來的交易環境,接近於“數理環境”,它擁有龐大的賬戶體系,支持交易活動的是一系列的程序設置,這個數理環境能夠不斷地自我學習與調整改進,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系統內交易活動的需要。事實上,新經濟通過網絡數字技術及其應用,實現了“數理環境”下的“交易大爆炸”。

早在電子商務出現之前,一系列的金融市場交易,非常接近於現而今的電子商務交易,只是其交易主體、交易種類、交易時間等等,都是相對有限的。但是,它的交易樣態同樣是接近數理環境的。因此,金融交易系統往往也發生過度交易,這一方面是金融交易自身的特性決定的(茲不贅述),另一方面在技術上金融交易系統確實有能力創造“交易大爆炸”。由於,金融交易的巨幅波動直接作用於金融市場,作用於實體經濟,因此,其負面衝擊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因此,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交易等被視為“虛擬交易”,且引發一波又一波的聲討之聲。

那麼,新經濟所引發的“交易大爆炸”是不是也屬於“虛擬交易”或“虛擬經濟”呢?

是否是所謂的虛擬交易或屬於虛擬經濟與否,不是由交易手段決定的,而是由交易對象決定的。我們知道,上一世紀的二十年代的美國就出現了電話購物,沒有櫃檯交易,甚或沒有紙質交易文本,交易途徑是電話通話。但是,交易對象是普通商品,這個交易是真實有效的。而所謂的虛擬經濟或虛擬交易往往是交易對象本身不具備物理屬性,往往是具備法律屬性的某份合約,這類交易的定價機制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當出現價格上升時,便使交易格外活躍,甚或出現更多的交易產品,而當價格下跌時,交易萎縮也格外迅速,往往直接導致賬面損失慘巨。因此,經濟社會中對於虛擬交易或虛擬經濟格外警惕,這種情緒或模糊認識往往也波及到網絡交易或網絡經濟,對於新經濟的質疑與批評之聲不絕於耳。

虛擬交易與虛擬經濟是在一個近乎於數理環境下實現的,這一點同新經濟沒有什麼區別,兩者往往同樣帶來“交易大爆炸”,但是,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交易對象本身不具備物理屬性,而新經濟帶來的“交易大爆炸”中的交易對象普遍具有物理屬性。這是根本的不同。這就為什麼在新經濟中會出現所謂的“雙十一”或“雙十二”之類的創舉,而在金融交易中,如此作為則是監管所嚴厲禁止甚或堅決打擊的。

新經濟中是不是完全沒有虛擬交易或虛擬經濟的成分呢?我們說,有,但並不是主要部分,更不是新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或來源所在。至於一系列假託新經濟或“互聯網 ”而出現的一系列虛假交易甚或騙局,則不是題中應有之意。

五、根本變化:交易效率超出生產效率

從技術上講,新經濟等同於網絡數字經濟,但是,它並不是伴隨著網絡數字技術的應用而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一個孕育並不斷突破發展的進程。現實而言,距離過近還難以準確地梳理出這個經濟變化的標誌性的事件體系,但是,還是可以推定出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個事實就是:交易效率超出了生產效率。

如何理解“交易效率超過生產效率”呢?人們談論到新經濟總是無法避開網絡數字技術及其應用,而最為人所樂道的是,網上交易快於線下交易。換言之,所有關於新經濟的敘述都在直接或間接地以此作為基本事實。網上交易之所謂快於線下交易,源於前者是在近乎於數理環境下實現的,後者是在物理環境下完成的,這就意味著交易必然要大規模、大面積地“搬遷”到網上去。這就表明,線上交易快於線下交易的本質並不在於,交易體系的效率分配結構問題,而在於交易效率整體性地大幅快速提升。進言之,這是整個經濟體系內在效率結構的變化,亦即,交易效率開始跑贏生產效率。

效率問題本不是經濟活動中的中心問題,它的出現很晚近,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正是產業革命使得經濟活動超越了時間節律的約束,而實現了連續性的生產,產出的極速增加,使得效率問題升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議題。

在以往的人類社會經濟歷史中,或絕大多數的市場體系下,生產效率一直領先於交易效率。比如說,一條汽車生產線平均幾秒鐘就生產出一輛機動車,但是,它的銷售週期相對而言則要長得多。大蕭條中將牛奶倒入陰溝的案例說明什麼?就當時的市場狀況而言,這些牛奶生產出來,不在既定的時間內銷售出去,便根本沒有能力來加以儲存,也許更遠的地方能夠銷售掉,但是,當時市場規模有限,根本沒有能力銷售到更遠的其他市場去。又如,糧食生產往往費時很久,但是賣糧不是很快嗎?歷史地看,這個問題頗為複雜,產糧農戶糶米往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工業經濟時代有所謂的“傾銷”的情況,但是,一則不是常態,二則對於傾銷的抵制也頗為強大。可以說,工業時代的來臨,生產效率大幅躍升,但是交易效率往往成為瓶頸,成為經濟體系運行中最大的梗阻。

放大交易需要在交易主體、交易對象、交易時間、交易空間、交易手段等一系列環節上,實現革命性的突破。簡言之,即“任何人與任何人之間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交易任何商品或服務,並以任何支付手段支付”。這個表述本身便接近於數學化的描述。在現實市場體系下,構建這樣的交易體系,視同空中樓閣。這就是說,物理環境中根本不可能形成如此交易體系,但是,在數理環境下,這個接近於數學描述的交易體系可以實現。

網絡數字技術及其應用,建立起網絡數字新經濟,其接近於數理環境,也便使得交易活動易於達到近乎完美的數理狀態。物理環境下難以或根本無法釋放的交易體量,在數理環境下,並非難事。新經濟帶來的交易大爆炸由此發生,其結果是交易效率開始發力跑贏生產效率。這個狀況還是局部的事實,但是,它是一個趨勢性的事實。

只有當交易效率超出了生產效率,交易力量才能對生產力量形成真正有效的約束,整個經濟體系的機構與質量才得以重構,並更趨合理、更具活力。

交易效率超出生產效率,也表明交易成本快速下降,特別是邊際交易成本趨近為零,這就使得整個經濟體系發生質的變化。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論基礎上的廠商理論和生產函數都將受到根本性的衝擊,企業的規模以及形態正在發生本質性的變遷;同時,個人在決策能力和靈活性上正在全面地趕超企業。當交易成本極速下降,交易效率極速提升之後,經濟活動的重心或中心,也就從生產轉向交易,經濟主體也從生產主體(企業)轉向無所不在的數以億計的交易主體(個人)。

歷史地看,前工業時代是一個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經濟體系;傳統工業時代,亦即舊經濟是一個物理環境下的經濟體系;數碼網絡時代,亦即新經濟時代是更近乎於數理環境下的經濟體系。對於新經濟的一系列稱謂,諸如“小微經濟”、“分享經濟”、“意願經濟”、“普惠金融”等,正是從不同視角下透視新經濟所觀察到的,大同而小異。

作者,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周子衡

中國經濟網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605/19/t20160519_11789230.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