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遇上電影,機遇在這裡(全新運營模式+獨特商業模式)

互聯網遇上電影,機遇在這裡(全新運營模式+獨特商業模式)

文丨陳靜

互聯網與電影,兩個同樣炙手可熱的行業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剛剛開幕的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從12日到15日的17場論壇中,包括“互聯網 電影”“影遊互生”“VR電影”等,有5場都和互聯網直接掛鉤,似乎正是兩個行業親密關係的寫照。

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440億元,以目前平均年複合增長率37.17%的增速計算,三年內將超過1000億元,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則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到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預計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票房領導者。

在這個巨大而火熱的市場中,互聯網巨頭的身影不斷閃現。在2014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影業創始人兼CEO於冬就曾表示,未來“BAT讓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得幹什麼”,而兩年時光倏忽而過。“從線上售票到觀眾培育、發行推廣,互聯網進入電影行業,更多帶來的不是錢,而是互聯網思維,帶來了新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如是說。

1在線票務遭爭搶

互聯網遇上電影,機遇在這裡(全新運營模式+獨特商業模式)

5月15日,阿里影業公告顯示,旗下在線售票平臺淘票票獲得17億元A輪融資,整體估值達到137億元。5月28日,光線傳媒以47億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在線售票平臺“貓眼電影”57.4%的股權,儘管後者2015年利潤僅有2.38萬元,但估值依然達到了83.33億元。而在這兩家之外,騰訊旗下合併了格瓦拉和微票兒的微影時代,同樣估值超過100億元。在這個看似極度細分的消費互聯網領域,“獨角獸”群雄並起。

在線買個電影票有什麼稀奇?從團購時代用戶不就習慣了嗎?一些數據將打破這種成見。來自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3年在線票務收入規模為48.64億元,不到其他票務收入169.10億元的三分之一。然而,在2015年,在線票務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17.60億元,在全年總票房中佔比高達72%。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在線票務市場份額更高達80.31%,但其中團購電影票份額僅有11.23%,在線選座方式成為用戶購買電影票時的絕對主流。

這種購買方式的變化,正來自於在線售票網站的重金投入。甚至在業內有種觀點表示,去年國內電影票房增速接近50%,正來自於在線售票平臺們的鉅額補貼。的確,以今年春節假期來看,包括貓眼、淘寶電影、格瓦拉等在內,都推出了包括9.9元特價電影票在內的大幅優惠,而最終7天36億元的成績單也讓2016年春節檔成為史上最強。在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與資本”分論壇上,阿里影業CEO張強坦承,去年票房增速有其特殊性,“正來自於大量線上售票平臺的刺激”。但他並不認同互聯網平臺的補貼帶來的票房泡沫,認為“買票便宜方便,終究還是會刺激更多人走進電影院”。

然而賠錢賺吆喝,巨頭們爭搶在線票務這塊蛋糕到底為什麼?市場研究機構藝恩諮詢研究總監付亞龍表示,在線票務平臺通過在上游為製片方、下游為影院提供各種服務,已經成為電影宣傳、發行及售票的最大入口,從而在產業上下游擁有話語權。而來自光大證券的研究報告也表示:電影產業鏈各環節中,唯有在線票務率先實現高集中度,且在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上構成極高的進入壁壘,是實現電影產業鏈縱向一體化佈局的制高點。在此制高點切入電影上下游的公司,將享受到愈加從容的談判權。具體來說,票怎麼賣已經成為話語權。

2數據將帶來新市場

比如大數據。數據已經開始指導電影的宣發方式。作為電影《魔獸》的聯合出品方,騰訊影業魔獸項目負責人張思陽表示,在整個《魔獸》的宣發過程,通過和傳奇影業共享各種數據,指導了宣發策略的制訂。“我們最在意數據,通過數據可以知道用戶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們在哪裡,由此展開精準推送,比如,在預告片剛剛登錄騰訊視頻時,我們就發現,觀看預告片的用戶年齡比主流遊戲用戶年齡更大。”

互聯網遇上電影,機遇在這裡(全新運營模式+獨特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