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四代機裡邊除了殲20,其他戰機都沒有鴨翼嗎?這是爲什麼?

利刃軍事

已經出現的四代戰鬥機當中只有殲-20採用了“鴨翼”式佈局,其他國家研製出的四代機大多采用比較保守的常規佈局,美國的F-22和F-35兩款四代機都是在上世紀末誕生的,因此在氣動技術上設計人員不敢使用太多超前的東西,這是為了降低技術風險、縮短研製週期以保證經費不會超標。F-35的研發經費就嚴重超標,這是因為它在設計階段使用了大量“計算機模擬”技術,這種新的設計工具導致了F-35問題頻發,直到今天也未能全部解決。

可見貿然使用一項新技術是多麼危險,而鴨翼氣動佈局雖然出現的非常早(萊特兄弟發明的第一架飛機就是使用的鴨翼佈局)但是它的操控性太難,直到本世紀的前10年彌補鴨翼控制技術不足的電傳飛控和計算機系統才得到完善,歐洲的颱風、陣風、鷹獅定型時間都不超過15年,也就是說10年前誕生的殲-20正好趕上了鴨翼氣動佈局性能完善的時代,再加上中國的殲-10也充分驗證了這種技術的可行性、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對於我們而言採用這種新技術的風險大為降低。

俄羅斯的四代機雖然表面上看還是常規的氣動佈局,但是誰都知道蘇霍伊設計局為它加裝了可變的前緣襟翼,這個結構大大擴大了飛機的主翼面積多少可以起到鴨翼的作用,俄羅斯在之前的蘇-47“金雕”和蘇聯時代的米格1.44都驗證了鴨翼的設計思想,這證明俄羅斯不是不思進取的但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使用鴨翼式佈局呢?最可信的答案就是它的技術積累不過關,嚴重萎縮的的俄羅斯航天工業早已不具備開發先進戰鬥機的能力了,蘇-57直到今天也沒能服役,它不具備掌握鴨翼式氣動佈局的能力。


利刃軍事

每一個設計方,都有自己的技術傳統。如F18的機翼翼型,已經用了四代飛機,如F5F20等都用過。北歐瑞典也出現了幾代鴨式佈局的戰鬥機。俄羅斯研製三翼面佈局也出現了蘇33,蘇30MKI,蘇37,蘇47,幾代飛機。在中國沈飛研製三翼面佈局有近四十年,出來過殲八三,雪鶻,兩代下馬飛機。而成飛研製鴨式佈局,早期叫做抬式飛機,超過四十年。出現了殲九,殲十,殲二十,三代飛機,其中殲九下馬。

美國在服役飛機上應用技術保守,這可能是個偽命題。如邊條,翼身融合體,蝶式翼,全動平尾,加雷特進氣道,鼓包進氣道,等等,太多的技術是美國首先應用於型號的,特別是鴨翼,首先使用的是美國三倍音速的XB70女武神,後下馬。B1槍騎兵上也有一對可收放的小鴨翼。美國的原則是使用成熟技術,而不在乎是否激進,常常引領時代潮流,如變後掠翼技術。但是,在鴨翼上,卻是在YF22YF23基本技術凍結後才開始大規模研究的,當時是分派給麥道來研究的。麥道在四代重型機中敗北,沒能進入最後的決賽,但又有一定技術實力。沒有應用到JSF項目,也是出於技術難度最低最優這個原則。

再看俄羅斯,蘇57使用了前緣可動邊條。這個技術沈飛也研究過,但因為可動邊條只有鴨翼一半的作用而放棄了,蘇57使用了可動邊條事實上構成了假三翼面佈局。這個佈局沒有沈飛真三翼面佈局機動性好,但機長縮短了,重量減小了。只能說各有取捨。事實上三翼面機動性對於四代機而言可能是超出需要過多而浪費了。

對成飛而言,鴨式佈局就是技術傳統,對鴨式佈局的研究已經是爐火純青。從開始的固定式鴨翼,到全動式鴨翼,從同動,到差動,從高位鴨翼,到同位。鴨翼與邊條配合,鴨翼與升力體配合。技術一點點積累。有人說成飛是因為發動機不夠給力才使用鴨翼,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成飛最擅長,最有優勢的技術是鴨式佈局,這才是殲二十使用目前佈局的原因,如果發動機達到F119的標準,可能是另外一種鴨式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