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領導幹部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頗深!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出版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隨即,《群眾》2018年第11期“領導博文”欄目刊發了三位黨員幹部的讀後感,每一篇感想雖短,但感觸深刻,值得品讀。

三位領導幹部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頗深!

三位領導幹部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頗深!

當好群眾的“自家人”

仲向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要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之後,我對這番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隊期間,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於為民辦事,改變了農村面貌,改善了群眾生活。這對於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有很多啟示。

要站穩群眾立場,著力解決不願做、不敢做群眾工作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到梁家河後,跟村民一起挑糞、鋤地、割麥子,還把自己的衣服和糧票勻給村民,積極融入群眾、融入農村。村裡人跟他關係都很好,也很信服他,他成了“梁家河的自家人”。今天,我們有些黨員幹部害怕面對群眾、面對矛盾,不敢與群眾打交道,損害了黨的形象與威信。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念,站穩群眾立場,主動走進基層、走進群眾,當群眾的“自家人”,才能拉近同人民群眾的距離,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

要學會群眾語言,著力解決不會做、不善做群眾工作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到梁家河以後,積極跟群眾打成一片,不僅認真學習當地方言,還視自己為普通農民,經常說我們老陝如何如何。梁家河是一個姓氏比較多的自然村,家族之間、鄰里之間、生產隊之間矛盾很多,習近平同志非常善於做群眾工作,認真細緻地處理紛繁複雜的關係,團結帶領鄉親們一起做事。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們要善於研究和把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學會群眾語言,多講群眾語言,增強群眾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紓解群眾實際困難,著力解決群眾不信任、不親近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梁家河村支書時,帶領鄉親們一起打淤地壩、建沼氣池、辦代銷店、建磨坊、打水井……為群眾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民生問題,大家對他越來越信任,和他的感情也越來越親近。離開梁家河時,村裡人依依不捨,全村出動去送他,有些村民還流下了眼淚。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我們真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紮紮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就能夠贏得群眾的信任、獲得群眾的支持。(作者系江蘇省人大內司委司法監督處副處長)

三位領導幹部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頗深!

心中要燃“三把火”

仇 飛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的勉勵,也是他自身經歷的真實寫照。4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來到陝北,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黃土地。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研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七年的崢嶸歲月曆歷在目,猶如熊熊火炬,照亮我們不斷前行的道路。

點燃青春之火,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隨著毛主席一聲號召,習近平同志懷揣母親縫製的針線包,“滿懷豪情下農村、廣闊天地煉紅心”,開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涯。不是立刻適應,他也花了很長時間“過四關”;不是沒有困難,吃不飽、沒柴燒、家人蒙冤四散、自身前途渺茫;不是心無雜念,在齊雲大姨的悉心教誨和家風浸染下,他一步步從稍諳世事的初中生變成“肯吃苦”、“嘴不細”、拿全工分的“好後生”。遇到困難老人乞討,他解衣推食;看到隊裡的公廁破舊髒臭,他主動修葺;看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他組織辦班授課。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在貧瘠的窮鄉僻壤,在仁厚的革命老區,他敞開心扉,埋下身子,學會了忍耐、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奉獻。

點燃實踐之火,用艱難困苦砥礪青春。作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習近平同志的人生起點並不高。然而,他並沒有隨波逐流、意志消沉,而是用努力和堅韌迎擊所有的困難和挑戰。他帶頭跨省學辦沼氣,解決了老鄉做飯照明肥田問題;他放棄上級獎勵,換取磨面機和手扶拖拉機,解決了老鄉急缺的生產生活資料問題;他帶頭打壩挖井辦社辦校,解決了老鄉增產增收增智問題。在這裡,習近平同志腳踩紅色大地、心貼窮苦百姓、投身火熱實踐。

點燃信仰之火,知行合一,志存高遠。在艱苦的歲月裡,習近平同志沒有忘記學習,沒有忘記信仰。從北京到陝北,他帶的最多的是書;在田間和炕頭,他看的最多的也是書。他看史書,知古而鑑今;他看洋書,學西為中用;他看馬列書,自覺修煉政治品格。從那時起,他就砥礪信仰,“今後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從知青到大學生,從地方到中央,他是這樣想的,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點燃心中“三把火”,傾注為民“一片情”,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合力奮鬥!(作者系大豐麋鹿溼地旅遊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

三位領導幹部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頗深!

不負新時代 寫好新“答卷”

戚 研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青年一代砥礪成才的最佳教材、青年幹部健康成長的最強指南,《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讓我手不釋卷、深受洗禮。書中講不夠的崢嶸歲月、寫不完的奮鬥足跡、訴不盡的崇高品質、永不變的愛民情懷,時刻指引著我們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的共產黨人“初心”,書寫好不負人民所託的新時代“答卷”。

點亮信仰之燈,緊追“出卷人”的宏偉藍圖。梁家河的七年裡,習近平同志早已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內化於心、外化成行。從基層起步,他沒有怨言、努力奮進;闖過“四關”,他沒有牴觸、迎難而上;身邊的知青相繼離開只剩下他一人時,他更從容淡定、踏實作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更應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就融化在血脈中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艱苦奮鬥精神,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戰勝困難,用敢為善成、久久為功的韌勁應對挑戰,用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勇氣書寫大國崛起的故事。

擼起實幹之袖,擔負“答卷人”的歷史責任。腳踏實地是習近平同志七年知青歲月的生動寫照。他敢想敢幹能幹,從不“撒尖兒”,帶領群眾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個鐵業社、縫衣社、代銷店、磨房,打建了至今仍是村裡最好的淤地壩。仰望星空是這七年知青歲月的可貴姿態,在土窯洞裡的煤油燈下,他每天讀書到深夜。他思路開闊、視野寬廣,永葆與時俱進的戰略思維,到四川學習辦沼氣,40多天時間裡跑了17個縣,回到陝北建成了第一口沼氣池。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更需要不斷強化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圍繞高質量發展增強“答題”本領,始終奔跑在新時代“趕考”路的最前列。

走好群眾之路,服務“閱卷人”的美好需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無疑發軔於梁家河。七年裡,習近平同志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與當地群眾共度時艱。“他的心總是和我們老百姓在一起”就是最高評價。新時代的考題承載著人民群眾的無限期盼,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反思與百姓的感情深不深,是否當好了“貼心人”、是群眾“離不開”的幹部;反思與百姓的距離遠不遠,是否當好了“大腳掌”、是“不離開”群眾的幹部。要真正身接地氣、腳沾泥土,做到“家長裡短聊得來、長條板凳坐得下”。

作為“趕考”路上的黨員幹部,我們應進一步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大視野、大胸懷、大境界、大格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向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者系鎮江市供銷合作總社黨委委員、理事會副主任)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11期“領導博文”欄目

三位領導幹部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頗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