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治療的肺癌已生存11年,我們該如何反思?

嶽龍生

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可以反思的。

3、良性病誤診肺癌的患者。肺癌確診是需要有病理學依據的,因為有不少的肺部良性病變的患者,也可以表現類似肺癌的影像學特點,所以在沒有病理的情況下很難就能百分百確診肺癌。而取病理卻不是每個患者都能輕易取到的,不管是穿刺活檢還是支氣管鏡,都會有一定的痛苦和風險,尤其是高齡患者,所以有不少老年人發現疑似肺癌就直接放棄了,這也客觀上導致了一部分患者並非是真正的肺癌患者。


深藍醫生


胡洋

這個問題的邏輯非常簡單。



但是如果家人得了肺癌,是不是讓她就這樣別治了,反正有人能活11年呢?當然不能。




所以醫生實際乾的這件事情,又無奈,又充滿了遺憾,但是又要努力前行。


我曾經也碰到過幾個病人,他們10年前做的CT肺上就有一個病灶,過了10年的時間,病灶變大了一點點,我們做了手術切下來發現,早期肺癌!


不同的人,不同的腫瘤類型,不同的病理分型,都導致肺癌的生物學行為千差萬別。有的肺癌就好像烏龜一樣行動緩慢,有些就像發麵饅頭一樣長得飛快,因此在老百姓心目當中的“肺癌”二字,對於醫生來說是完全不同的。


你一定不應當因為街坊鄰居說的某個個案,就去質疑醫生診療了成千上萬個患者之後總結出的經驗和教訓。也許街坊鄰居說的事情確實發生過,但那些隻言片語的結論,並不一定真的能夠幫到你,反而有可能害了你。



腫瘤學狼醫生



一般來說,發現肺部腫塊都是要做CT檢查,而通過CT片子診斷肺癌也只是在影像上診斷肺癌,不能作為最終的確診,金標準是要有病理證實。因為影像上有很多疾病表現為異病同影。在CT上考慮肺癌,也只是根據病變的形態大小情況,看著它長的像壞人,所以會下考慮肺癌的診斷。

但是有很多感染病變的不典型的表現也可以在影像上看起來像肺癌,比如肺隱球菌病、肺結核、細菌性感染等等,這些病變有時候長得也很像肺癌,這時候影像上就很難分辨,有些報告會直接考慮肺癌的可能,但是影像報告並不是金標準,而是要穿刺活檢(插一根針進去取點組織出來做化驗看看是什麼東西,有沒有癌細胞),病理做出來是肺癌,才能最終確診為肺癌。

我隨訪到一位患者,75歲男性,14年入院發現肺結節,當時結節很小。16年再次入院,結節明顯增大,長得就是一個壞人,影像上也是直接下肺癌,可能考慮到他年紀大,基本情況不好,所以沒有做手術。18年再次入院,腫塊明顯增大,並且出現了周圍肺組織的多發轉移。


四年時間,看著肺癌一步步的長大並且出現轉移。


小影大夫

癌症自愈個例:有沒有研究價值?什麼價值?

一,面對這個肺癌11年沒有進展,基本自愈的案例,很多人,尤其是醫生專家說”這是個例,不足考慮。”

非常吃驚這些醫生的研究敏感性。更讓我們知道偉大的發現只能來自像弗萊明那樣的高級智慧者。

弗萊明看到培養的細菌被汙染後死亡,由此發明抗生素青黴素。如果他也是認為那是無需多慮的”偶然”現象,抗生素髮明就要不知到什麼時候!

二,現在,這個肺癌11年不治而愈的案例,我們當然應該高度重視!

它告訴我們

第一,癌症真的不是傳統認定的”不受控制,無限生長”!它是經手著機體調控的。可以快速進展,可以停止、消失!

第二,我們真的需要關注機體到底用什麼具體機制,調控了癌症的進展。

是調控基因表達?是啟動了某個神秘基因產生某種多肽、蛋白質?是調整了某種激素分泌?

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研究明白,就貿然說”個例不足為慮”!

三,最大的啟示

可惜,截止目前,竟然沒有任何人想到去探索這個機制。

這是不是就像弗萊明的實驗室裡,反覆呈現出培養細菌不明原因死亡,而被認為那是偶然現象,不去研究?

設想,如果從自愈的案例,我們找到了機體啟動了怎樣的機制停止了腫瘤進展,又找到了這個機制被啟動的條件、方法,是不是腫瘤就可以解決了?

四,有些人,尤其是醫生,覺得尋找那樣的機制太複雜,不可能,所以安於現狀,選擇無視,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心態。

癌症已經向我們昭示了它的真實面目,結果我們不去珍惜,還在一位抱殘守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應有態度。


春雷滾滾2


露臺老菜農


人生若如初見135548311

簡單地說吧,“三分之一的病人是嚇死的,三分之一的病人是治死的,三分之一的病人是病死的。”






中西科普


空谷幽蘭212283877

面對癌症問題,我們的確有太多的地方該反思。

首先應該反思的是對癌症的認識。很多人一說到癌症,就跟見了鬼一樣,唯恐避之不及。但事實上,癌症是什麼,癌症它在醫學上認為是一種慢性疾病,並不是真正的絕症。它在一定階段,一定範圍內是可以治癒的。我們對待癌症應該是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很多癌症患者之所以害怕,是缺少對死亡的認知,以及心理上的接受。我們要做的臨終關懷,應當是在一個合適的環境和適宜的時間中,讓臨終者對死亡不恐懼、不孤獨,心願已了、痛苦最小、沒有遺憾、身體完整、清潔體面,在祝福中告別世間,回到原點。臨終關懷也是目前社會未能全面涉及的一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